董 博,王宏利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
蔡 靜 1,楊志波 2*,周 蓉 3,李婧嬌 3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5)
《周易》卦象中的精神養生思想
董 博,王宏利*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
《周易》不僅闡述了物質養生的方法,還對精神養生有著深刻地認識,即通過調節人的情緒、心理、意識等,達到精神的平衡和穩定,最終實現健康完美的身心狀態。本文具體闡述了乾、艮、無妄、兌、睽、節、離七種卦象蘊含的精神養生的具體方式方法,并討論了《周易》中的精神養生總則,包括順應自然、保健預防、調攝精神與身心和諧。研究《周易》的精神養生內涵有助于樹立健全完善的現代養生觀,對現代人的精神養生具有實踐指導價值。
《周易》;卦象;精神養生
《周易》一書,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以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揭示了自然與社會的普遍規律,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地影響,指導了傳統中醫,特別是對中醫養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本文即對《周易》的精神養生內涵作一探討,希望對建立系統、完善的現代養生觀有所幫助。《周易》中雖無精神養生的提法,但一些卦象反映了古代對于精神養生的深刻認識,即通過調節人的情緒、心理、意識等,達到精神的平衡和穩定,最終實現健康完美的身心狀態。在《周易》六十四卦象中,本文選取了乾、艮、無妄、兌、睽、節、離七種與精神養生有關的卦象,闡述其中蘊含的精神養生方法,并討論了《周易》的精神養生總則。
乾卦上下卦都是乾?!吨芤住で浴返某踟吃疲骸俺蹙?,潛龍勿用。”意思是要象潛藏的龍,也就是說,有才能的人在時機未到之時不可輕易施展,應藏鋒守拙,隱忍待機?!吨芤住は缔o傳上》亦說:“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币馑际牵褐钥傆衼y發生,其亂之源往往是由言語引發的。君王說話不慎密則失信于臣,臣子說話不節制則災殃及身,重要的事情不慎密則造成禍害。所以,君子處事謹守節制,不會亂說話。這些都說明了謹慎行事、斂藏作為的重要性。后世的醫學家據此提出了“精神內守”的養生觀點。人體內部的陰精與陽氣保持著相對動態平衡,所以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因某種原因耗損了陰精或陽氣,比如勞累過度,就會打破這種動態平衡,造成陰陽失調,使人體發生疾病?!端貑枴け哉摗芬嗵岢觥办o則神藏,躁則消亡”的觀點,意思是說,保持安靜平和的精神狀態,就能收斂神氣,少生疾??;反之,精神躁動不安,就會造成精氣的消耗亡失,易于生病[1]。
《周易》中的艮卦上下卦都是艮,艮為山為止,一山即象征抑止,重疊兩山止義更大。《周易·艮卦·彖傳下》闡釋艮卦義理云:“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意思是:該停止的時候停止,該行動的時候行動,行為符合時機,前途才能光明。只有適時抑制人心中的貪欲邪念,才能保證行為正確,身體健康。世俗之人難以做到絕對正直無私,偶爾也會產生各種邪念私欲,在這種情況下就要以艮卦抑止自身的邪念,恢復清明的心態,及時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抑止邪念是古代養生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周易》無妄卦,上卦乾為天,下卦震為雷,象征不妄為。不妄為包括身體上不做壞事和心理上不想壞事。如果思想行為不正當,就會有災禍。無妄卦九五爻辭曰:“無妄之疾,勿藥有喜?!币馑际牵旱昧瞬〔灰紒y想,不要胡作非為,這樣即使不吃藥病情也會好轉。無妄九五爻為一卦之主,陽剛中正,下與陰柔之六二相呼應,表示體質健壯免疫系統強悍,身體有良好的抵抗力,即使偶染微疾,無須吃藥疾病便可痊愈,此之謂“有喜”。然而“勿藥有喜”的前提是“無妄”,即遵守正道。在生活中胡思亂想、胡作非為的人,雖然可能得到短暫的勝利,但心理失卻平衡,最終不免患上各種疾病。因此治病要以預防為主。思想行為正派,身心和諧,才能預防疾病,以及促進疾病的早愈。
人不僅需要豐厚的物質生活,更需要豐富的精神生活,這樣才有利于身心健康。如兌卦,上下卦皆兌,兌的意思就是“悅”,高興,愉快。八卦之中兌為澤,兌卦則上下皆澤,兩澤相連,兩水交流,上下聯合,滋潤萬物,歡欣喜悅?!吨芤住敦浴は髠飨隆肪痛税l揮說:“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意思是:正直的朋友之間互相講解知識,共同研討道理,有助于雙方學業上互相助益,還能夠愉悅精神,有利于身心健康。交往一些博學廣知的朋友,閱讀一些名著和勵志書籍,欣賞音樂美術,談論人生哲理,都使人心胸開闊,精神愉快,有利于預防疾病。反之,一些人只追求感官物質的享樂刺激,而疏忽精神文化的熏陶,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常常在年富力強之時就罹患各種疾病,有的甚至英年早逝。兌卦體現了精神文化熏陶對于祛病養生的重要作用。
睽卦,上卦離為火,下卦兌為澤,水火不相容,陰陽失卻平衡,災禍疾病紛紛而來。睽上九爻辭云:“睽孤,見豕負涂,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后說(脫)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必侈o大意是說,與他人分離,極度孤獨,看見一頭沾滿泥巴的豬,又見一車載滿打扮得奇形怪狀的人,懷疑他們是壞人,于是彎弓欲射,定睛一看,才發現他們其實是結婚迎親的隊伍,于是疑懼消失,放下弓箭,遇上下雨(指陰陽和合),平安吉利。故《周易·睽卦·象傳下》釋云:“遇雨之吉,群疑亡也?!币馑际怯鲇昕色@吉祥,原來的種種懷疑都已經煙消云散,不復存在了。這個人因為承擔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心理情緒極度緊張,看見行人就懷疑其不利于己,差一點引發武力沖突。所以說,人與人之間要有良好地溝通和交往,才能建立起信任的關系。與人交往時,要以信任為基礎,不要疑神疑鬼,否則會發生危險或失誤。很多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就是因為性格孤僻,沒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常常疑神疑鬼,驚恐不安,甚至產生一些幻覺,以為有人要害自己,嚴重時還會導致精神疾病。他們的病根就是多“疑”。疑云散盡,妄想冰釋,心病自然消失。
節卦象征節制疏導,上坎為水,下兌為澤,澤有水而容量有限,水多必然溢于澤外。因此要有節度,故稱節。上古大禹治水,采用因勢利導方法而不是像鯀那樣一味筑壩填堵,最終使洪水疏之有道,得以平息。對于精神疾病患者,一味的克制壓抑只會增大心理壓力,加重病情,因此還要進行情緒疏導。節卦辭云:“苦節,不可貞?!鄙狭侈o曰:“苦節,貞兇,悔亡。”意思是苦于節制是不可以的。人都有七情六欲,過分壓抑克制,不但使心情郁悶,還容易導致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因此,要學會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學會宣泄,學會與人傾訴,學會尋求心理咨詢和幫助,這樣才能及時恢復正常。節卦九五爻辭云:“甘節,吉”。意思是以守節為樂事,是吉利的?!案使澟c“苦節”相對比,一“吉”一“兇”?!案使潯蹦軌蝽槕匀?,因勢利導,使心理壓力得到緩解,不良情緒得到宣泄。甘是甜美的意思,自愿地遵規守禮,而非強行壓制,才有甜美可言。
離卦,上下卦皆為離,離象征火,火必然附著于燃燒的物體之上。離又稱“麗”,象征附麗,意思是有所依托憑借。但是“附麗”并非一味盲從依順,而應有自身的主見判斷,這個意義對于健康養生也是一樣的。人離不開所依附的客觀現實,然而又不能屈服于現實,要努力爭取更好的條件,盡量健康地生活?!峨x》九三爻辭云:“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意思是:夕陽西下,好比人生進入老年,如果不能敲著瓦盆歌唱而歡度晚年,就難免悲嘆抑郁,這樣必然遭到兇險。所以老年人應該積極“鼓缶而歌”,或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的文體活動和社會交往,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情,發揮余熱,繼續為社會作貢獻,“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反之,有些人退休之后茫然找不到目標,終日悶坐,悲觀感傷,憤世嫉俗,很快就患上各種心理生理疾病,影響晚年的生活質量。老有所為,才能老有所樂。即使是在人生的末尾,也要熱愛生活,積極進取,這樣才能燃燒得絢爛輝煌,繼續綻放青春活力[2]。
七種卦象的養生規律,無外乎守正和驅邪。守正包括守和養。乾、睽卦可以看做守,無妄、節、離、兌卦可以看做養,艮、無妄卦可以看做驅邪。七種卦象中六種都貼近守養,所以《周易》精神養生中以守正為主。
《周易》卦象中的精神養生總則包括順應自然、保健預防、調攝精神、身心和諧4個方面。其中,身心和諧是精神養生的終極目的,保健預防和調攝精神是精神養生的手段,順應自然則是精神養生的前提。只有順應自然,才能使身體和心理朝著符合自然規律的正確方向發展,不致因“逆天而行”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和報復。保健預防實現身體的安全,調攝精神則實現心理的寬適,同時遵循兩方面的養生法則,才能最終達到身心和諧的理想狀態。
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就是養生的最高智慧。《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即說明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天地自然的四時陰陽變化必然影響到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動。萬物都不能違反自然規律,人的生活起居和養生活動也必須與四時季節相適應。順其自然的精神養生原則,也就是順從節氣季節的變化,使人的精神面貌與大自然協調統一,在相應的季節有相應的精神狀態。
《周易·豐卦·彖傳下》云:“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這是講太陽到了午時就要開始偏西,月亮圓了就要開始虧缺。天地間的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而人們必須要順從日月盈虧等自然規律的變化。《周易·乾卦·文言傳》還進一步指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边@是說君子的德行,要符合天地的規律,要符合日月的光彩,要符合春、夏、秋、冬四季的時序,要與鬼神的吉兇相契合。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違反他;在天意之后行事,就順應天理。古代養生學中的“三因制宜”即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即是據此引申發展而成。由于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演變直接受到時令節氣,地理環境,以及患者的個體情況等的影響,因此,在治病用藥時,須靈活處理這些因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制訂出適合的治療方法。
《黃帝內經》明確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說明了保健預防的重要性。精神養生可以調養已經出現的身心問題,但最好是在出現問題之前就做好預防,隨時保持精神心理的健康。在精神心理狀態出現惡化之前,及時調整自身的習慣和行為,做到未病先防,才能更好地進行精神養生。
保健預防,也可說是“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意思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就要開始預防,疾病發生之后及時診斷治療,防止疾病的傳變,防止疾病的惡化與復發等。“治未病”可減少疾病的發生發展,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壽命。《周易·艮卦》云:“艮其趾,無咎,利永貞。”意思是:注意保護腳趾,不會有災禍,有利于長久吉利。腳趾只是四肢之末端,但是也要嚴加防范,因為傷到腳趾就會行動不便,還可能發展成嚴重的感染。這種防微杜漸的思想對于其后養生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另如《周易·坤卦》初六爻辭云:“履霜,堅冰至。”意思是:腳下踩到了薄霜,結成堅實冰層的時令就快要到了,為了抵御寒冬,就要早做準備。這句爻辭說明,壞的事物是從微小之處起源的,為了防止惡化,要及時作出改變和調整。養生就是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預防病患,減輕病痛,延遲衰老,長命百歲[3]。
精神的保養是養生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以促進人體健康,惡劣的精神狀態則易加速疾病的形成和發展。如履卦九二爻辭說:“履道坦坦”,本義是小心行走在平坦寬廣的大道上,后引申為要心胸寬大才能維護身心健康。中醫中的“七情”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等,過度的情緒會導致心理失衡,傷害到心、肝、脾、肺、腎等相應臟腑,從而影響健康。所以調攝精神是養生的首要要求[4]。
《周易》體現了身心和諧的思想,即平衡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緒可以促進身體健康,而健康強壯的身體反過來又促成了良好的精神狀態。如豫卦,上卦震為雷,下卦坤為地,雷聲震撼,歡欣喜悅,人心歡樂。意思是保持美好的心情有助于身體健康。其六五爻辭云:“貞疾,恒不死?!必懀?;疾,病也。意思是說:占問疾病,會痊愈并長久不死。在總卦中的含義是,人們堅守正義,心情愉快,就能預防疾病,身體健康而不會暴亡早夭。《周易·豫卦·象傳上》云:“恒不死,中未亡也?!逼浜x是,應該進行不斷的運動鍛煉,扶植體內的浩然正氣,才能達到“總也不死”的效果。如《周易·乾卦·象傳上》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睓C體中氣十足,自然就可以抵御邪氣的侵擾,健康而長久地活著。這種身心和諧的思想對后世的養生學很有啟發。
《周易》博大精深,含義雋永,作者研習此中關于養生的學問不過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吨芤住穼耩B生學的指導思想是極為豐富的,雖然產生于古代,其中蘊含的很多規律和道理仍然適用于現代社會。認真學習《周易》對現代人的精神養生具有實踐價值和深遠意義。現代人雖然擁有豐裕優厚的物質生活,但也承擔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在快速的社會節奏和激烈的生存競爭中,常常力不從心、身心俱疲而處于亞健康狀態。這是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往往是在重大疾病之前身體發出的警告。為了改善這種亞健康狀態,現代人往往重視飲食的補養、保健品的滋補、運動健身的習慣等而忽視精神心理的調養,而很多身體的疾病實際大部分是由精神因素所造成。因此,不良的精神心理狀態惡化了生理上的感覺,生理上的不適又加重了精神心理的負擔,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使人們的健康狀況日趨低下[5]。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重歸古代先賢的指導,重視精神養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現代人的養生困境。像本文所指出的《周易》中的精神養生思想,人們如能做到精神內守——保持安靜平和的精神狀態,抑止邪念——除去心中的貪欲惡念,身不妄為——保持思想行為的正當,文化熏陶——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心神安定——實現良好的人際關系,情緒疏導——學會宣泄和傾訴煩惱,積極樂觀——熱愛生活與積極進取,就能很好地調整精神心理狀態,改善情緒,從而提高生理機能與抗病能力,達到精神與身體的雙重健康,實現真正的身心和諧的養生目的。
[1]唐 偉.《周易》“潛龍勿用”與中醫養生思想[J].江西中醫藥,2000,31(2):50.
[2]蔣 凡.《周易》與中醫之道新說[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3):50-56.
[3]劉光華,趙明山.《黃帝內經》養生思想探源[J].中醫研究,2005,18(4):4-6.
[4]姚偉鈞.《周易》與中國傳統養生學[J].求索,1993(6):117-118.
[5]李鄧輝,張接發.精神養生與治未病探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8,22(9):13-14.
The Thought of Mental Health in the Image-Numberology of Book of Changes
DONG Bo,WANG Hongli*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Liaoning 110847,China)
Book of Changesnot only elaborates the method of material health,but also ha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mental health,that is,by adjusting the human emotions,psychology and consciousness,to achieve the balance and stability of the spirit,and ultimately achieve a perfect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This article elaborated on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mental health implicated in Qian,Gen,Wuwang,Dui,Kui,Jie,Li seven image-numberology,and also discussed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mental health in theBook of Changes,including adapting to the nature,health protection and prevention,regulating mental states,keep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The study of the mental connotation ofBook of Changesis helpful to establish wholesome and perfect values of modern health maintenance and has practical value for modern people.
Book of Changes;image-numberology;mental health
Professor Yang Zhibo'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Skin Diseases with Flower Drugs
CAI Jing1,YANG Zhibo2*,ZHOU Rong1,LI Jingjiao1
(1.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005,China)
本文引用:董 博,王宏利.《周易》卦象中的精神養生思想[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7(10):1093-1096.
R212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7.010.011
2017-08-13
董 博,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運動養生。
*王宏利,男,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E-mail:820020362@qq.com。
(本文編輯 李路丹)
·臨證擷華·
蔡 靜1,楊志波2*,周 蓉3,李婧嬌3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5)
本文引用:蔡 靜,楊志波,周 蓉,李婧嬌.楊志波教授運用花類藥物治療皮膚病經驗[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7(10):1097-1099.
〔摘要〕楊志波教授根據臨床上不同皮膚病的中醫發病機制及癥狀體征,堅持以中醫基本理論為基礎,以中醫診斷學為依據,以突出中醫特色為前提,臨床采用野菊花、金銀花、紫花地丁等清熱解毒之花,槐花、雞冠花等涼血止血之花,紅花、蒺藜花等祛白養膚之花,佛手花、旋覆花等疏肝下氣之花對癥治療,并靈活加減與化裁,以達肌膚湊密、消斑除疹、祛風止癢、美容養顏之功效。
〔關鍵詞〕花類藥物;皮膚病;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祛白養膚;疏肝下氣;楊志波
B〔文章編號〕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7.010.012
〔收稿日期〕2017-03-0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57151360)。
〔作者簡介〕蔡 靜,女,碩士,主要從事皮膚性病學研究工作。
〔通訊作者〕*楊志波,男,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E-mali:dr.yang888@126.com。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athogenesisand symptomsand signs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in different skin diseases,Professor Yang Zhibo insist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CM,based on the diagnostics of TCM,and emphas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the premise.Symptomatic treatments were used in clinic,such as flowers of 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toxicity:herbs like wild chrysanthemi Indici Flos,Lonicerae Japonicae Flos,Violae Herba Violae,etc,flowers of cooling blood and hemostasis:Sophorae Flos,Celosia Cristata,etc,flowes of dispel the leukasmus for good skin maintaining:Carthami Flos,Fructus Tribuli,red flower and Tribulus terrestris,flowers of soothing the liver descending Qi:Flos Citri Sarcodactylis,Inulae Floss,etc.together with a flexible and masterly exchange for the prescriptions.The flower drug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skin tight,anti-freckle,wind dispelling,relieving itching,maintaining beauty and keeping young.
〔Keywords〕flower drugs;skin disease;clearing heat and detoxicating;cooling blood and hemostasis;anti-freckle;soothing the liver and depressing Qi;YANG Zhibo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早在中國最古老的漢代醫方書 《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花入藥的記載,除此之外,《中藥大辭典》(2006年版)[1]收載花類藥物307種,其中可食用的花卉多達170余種。由此可見,花類藥物在中醫藥的發展歷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金元時期著名醫學家李杲[2]于《用藥法象》中曾說過:“藥有升、降、浮、沉以配四時,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氣薄者,降而收。淡味之藥,滲即為升,泄即為降。用藥者,循此則生,逆此則死?!背酥?,清代著名醫家吳瑭[3]在三焦辨證的治則中也曾認為 “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循往昔醫學大家之言,將此運用到皮膚學科中可知:因皮膚病常發于肌表腠理之間,而花類藥物質地清揚,多善升浮,宣散透泄,易達肌湊,具有上行、外散、宣暢、涼潤之效,故其能有效治療皮膚頑疾。導師楊志波主任醫師,為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病分會主任委員,行醫30余載,注重病證結合,中西貫通,內外并治,常獲良效。筆者總結楊老師臨床治療皮膚病的常用花類藥物,并結合其皮膚病治療經驗介紹如下。
野菊花,又名野黃菊花,苦薏,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性微寒,質輕,氣辛,味苦,并有小毒。具疏散風熱、消腫散結之功效,在臨床上常用于治療體表局部的疔瘡癰腫、咽喉腫痛及頭痛眩暈等病證。金銀花,又名忍冬、子風藤、鴛鴦藤等,金銀花[4]這一名字出自《本草綱目》,因為忍冬花初開時為白色,成熟后轉為黃色,由此得名?!渡褶r本草經》記載:“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癰之功效,主治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瘡瘍疔毒、紅腫熱痛、便膿血”等。金銀花從古自今都被稱贊為清熱解毒之良藥,因它性寒,味甘,氣芬芳,甘寒清熱不傷胃,芳香透達可祛邪,入肺、心、胃經,具有散癰消腫,疏熱散邪、涼血止痢、疏利咽喉及消暑除煩之功。紫花地丁,別名野堇菜、光瓣堇菜等,其性味苦、辛、寒,歸心、肝經。主治痢疾、乳腺炎、目赤腫痛等疾?。煌夥罂芍蔚驌p傷、癰腫及毒蛇咬傷。此品苦泄辛散,寒能清熱,入心肝血分,故能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消癰散結,為治療血熱壅滯及紅腫熱痛之瘡瘍的常用藥物,尤以解毒為其特長?!肚Ы鸱健穂5]中常將其用治于丹毒及癰腫等疾病上,可將其新鮮之品搗汁內服,后取渣外敷;除此之外,在《惠直堂經驗方》中也提及地丁膏這一藥方,此方用治乳癰,常與蒲公英同用,煎湯內服,并取渣外敷,或熬成膏劑貼于患處,并均獲良效。
楊教授認為中醫皮膚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涉及邪正盛衰、氣血凝滯、經絡阻塞及臟腑失和這四大方面,而邪正盛衰是治病辨病的核心?!端貑枴穂6]中曾提及“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這一觀點,將此運用在中醫皮膚病的治療中,當瘡瘍初起時應注重祛邪,而上述三種花類藥物均有清熱解毒之驅邪功效,在臨床運用中常與另外兩種外科常用藥,清熱解毒、涼血消癰的蒲公英和止血散瘀、生肌止痛的紫背天葵子,共同構成外科名方五味消毒飲,此方出自《醫宗金鑒》[7],可以用來治療熱病初期且未破潰的癰瘡,臨床常以瘡瘍出現紅、腫、熱、痛為辨證要點,廣泛用于癤病之熱毒蘊結證;疔病之火毒熾盛證;癰病之熱盛肉腐證等。但因其苦寒之性較峻猛,脾胃虛弱、大便溏薄及陰疽腫痛之人不宜使用,以免泄瀉過度,傷及陽氣與津液。
槐花,又稱金藥樹、護房樹、豆槐等。中醫認為其味苦、性微寒,主歸肝、肺、心及大腸經,入血分,主沉降,質輕微散,具有涼血止血,清肝瀉火之功效,主治癰疽癤疔、肝火頭痛、目赤腫痛及各種實熱血證?;被ㄔ凇端幤坊x》[8]中曾提及:“其味苦,苦能直下,且味厚而沉......此涼血之功獨在大腸也,大腸與肺為表里,能疏肌表風熱,是泄肺金之氣也”。除此之外,在《醫學啟源》中曾寫道:“槐花能涼大腸熱”。由此可見,皮膚病的發病原因不僅僅是只停留在表皮,并且與五臟六腑都有密切的關系。楊教授認為,肺主皮毛,調節全身氣機,對體表肌膚起著滋潤和保護作用;而肺又與大腸相表里,大腸主導傳化糟粕,若大腸濕熱之邪不清,則會上蒸于面部,引起面部高敏及炎癥反應。除此之外,皮膚病的致病因素還與痰飲瘀血、外感六淫及情志內傷等因密切相關。肝藏血,血熱易化燥,在內表現為口干欲飲,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等;在外則肌表生瘡,瘙癢難耐。因此,不難看出槐花的歸經與之功效聯系緊密,為治療血熱型皮膚病要藥,楊教授在臨床上將其常用于血熱型陰囊濕疹、血熱型銀屑病及血熱型出血性疾病等。雞冠花,藥名出自《滇南本草》,其別名有老來紅、蘆花雞冠、鳳尾雞冠、雞角根等,性味甘、涼。在《本草再新》中記載:“雞冠花,入腎經”。主要功能為涼血止血,為婦女崩中,赤白帶下之要藥。楊教授認為女子以血為先天,血熱則予以涼之,但為了避免涼久成瘀,楊教授常在方藥中加以少量當歸、阿膠等補血養血之劑以中和藥性,因此,在治療婦女血熱型皮膚病時應酌情加予雞冠花以奏涼血止癢之效。
紅花,又名草紅花,其性味辛、溫,歸入心、肝經。主要功效為活血通經,去瘀止痛;主治瘀血疼痛,癰腫,跌撲損傷及因瘀邪所致的婦科疾病。蒺藜花,其性味辛、溫,歸肝經。主要功能為祛風和血,在臨床主要應用于白癜風這一病癥上?!侗静菅芰x》[9]中記載:“治白癜風,陰干為末,每服三、二錢,飯后以酒調服?!敝嗅t認為白癜風[10]的發病機制主要是氣血失調,榮衛失養,瘀血阻絡所致。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久病體虛致脾胃虛弱,氣血不暢,脈絡不通,肌膚失養,血不榮膚,故發白斑,其病位主要在肺、脾、肝、腎四臟。中醫皮膚外科奠基人與開拓者趙炳南[11]老先生也曾自擬白駁丸治療氣血失調型白癜風,其方藥構成主要包括雞血藤、紅花、當歸、赤芍、陳皮、蒺藜、補骨脂及黑豆皮等,共奏養血活血,通絡退白之功。楊教授在此基礎上用藥隨證加減,靈活變換,若患者肝氣不舒,加柴胡、香附以疏肝理氣;月經不調者加益母草、玫瑰花以活血調經;脾濕水泛者加茯苓、白術以燥濕健脾;夜寐欠安者加遠志、酸棗仁以安神定志。
佛手花,別名佛柑花,主要功效為疏肝理氣、和胃快隔,主治肝胃氣痛、食欲不振。其性味微苦、微溫,歸肝、胃經。主要用法為內服,煎湯,常用量為3~6g。旋覆花,又名金?;?、金佛花、小黃花子,其性味苦、辛、咸、微溫;歸肺、胃、大腸經;在臨床運用中主要功能為消痰行水、降氣止嘔。主治氣逆咳喘、噫氣難下、胸痞脅痛等疾病。《本草衍義》云:“旋覆花,行痰水,去頭目風,亦走散之藥也?!贝送?,《南京民間藥草》中有旋覆花外用方法的記載:“花和苗,祛濕、拔毒、消腫,煎水洗患處。”臨床上,黃褐斑[12]的發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由于生理及心理壓力較大等原因,導致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13],加之女子以血為先天,氣能生血,肝失疏泄,導致氣血空虛,所以肝郁氣滯是黃褐斑患者臨床常見的病因病機之一,并以疏肝解郁,行氣活血為治療此病重要原則。楊教授在治療此病上頗有見解,臨床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化裁,根據患者病情對癥治療,氣虛者加黃芪、參須以補氣活絡;脾虛者加白扁豆、白術以補氣健脾;血虛者加當歸、熟地黃以滋陰補血,并予本院自制膏方桃花膏及二白藥膏,以達疏肝理氣,活血退斑之效。
綜上所述,花類藥物在皮膚病治療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其清揚升散且上行宣發的特征,并將它運用在治療皮膚疾病等方面具有特色與優勢。楊志波教授在花類藥物的運用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觀點及診療特色,值得后學者去進一步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沈國俊,林端宜,周常恩,等.《中藥大辭典》植物藥條目分析[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9(2):54-58.
[2]楊艷紅.李杲醫籍著作考.河北中醫藥學報[J].2012(3):17-18.
[3]孫世輝,張苗苗,吳智兵.解析吳鞠通三焦辨證在溫熱性溫病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中醫急癥,2016(7):1331-1334.
[4]張 衛,黃璐琦,李超霞,等.金銀花品種的本草考證[J].中國中藥雜志,2014,(12):2239-2245.
[5]孫 雪.《千金方》面部美容的理論研究[J].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6.
[6] 楊傳智.《內經·素問篇》中的成分隱喻[J].福州:廈門大學,2014.
[7]程慧娟.《醫宗金鑒》外治方藥的文獻整理與研究[J].安徽中醫藥大學,2014(1):854-455.
[8]張鳴鐘.中醫名著書名選釋——《藥品化義》[J].中醫研究,2015(4):25.
[9]宋光賢.古方集錦[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1(7):12.
[10]司富春,張 麗.中醫治療白癜風證型和方藥分析[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8):709-712.
[11]耿學英,宋乃光,趙巖松,等.趙炳南中醫皮膚科整體觀的淵源及特點[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4):854-855.
[12]湯 楠,吳艷華,李其林,等.黃褐斑病因及發病機制研究現狀[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3(4):302-304.
[13]Shi HF,Xu B.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chloasma by Chinese herb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07,Sep,13(3):219-223.
(本文編輯 賀慧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