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淮海路幼兒園 黃金紅
談幼兒游戲的交流分享策略
江蘇省淮安市淮海路幼兒園 黃金紅
交流分享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通過師幼間、幼幼間的交流,匯集各種有益的信息,并經過分析、綜合、梳理、提升等現場處理,形成新的經驗與認知,從而對兒童行為產生直接影響。但是,我們往往對交流分享環節把握不好,要么角色定位不正確、獨掌大權,要么無話可說,無從下手。如何讓交流分享成為促進幼兒向更高游戲水平發展的階梯呢?
例如,酒瓶裝飾:大三班在美工區中進行“酒瓶裝飾”,不少孩子只裝飾了瓶身。交流分享時,老師請了一位在瓶蓋上做了精美裝飾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經驗。在第二天的區域游戲時,孩子們的瓶蓋上都有了創意無限的裝飾。
當部分兒童對材料比較敏感、發現并主動參與新游戲時,教師適時組織交流分享,以“有人有新的發現”來引起大家的關注,孩子們愉快地講述自己的發現,會激發同伴也想試一試的愿望。教師有意放大個別兒童的興趣,以引發大家的興趣,這在分享交流中充分發揮了同伴資源的作用,使同伴成為激勵兒童學習的“催化劑”。
兒童個體的活動一般由興趣引發,他們喜歡哪個材料就選哪個游戲材料,而這種操作和擺弄常常是隨意性的,興趣是不穩定的,容易轉移、游離。
例如,吹氣球:中二班的丁丁和樂樂在吹氣球,樂樂的氣球漏氣縮小了,但他對這個變化沒有關注,老師拍下這個鏡頭,交流分享時提出:“樂樂的氣球為什么會變小,找找原因。”幼兒討論紛紛:“手沒捏緊、大概沒扎緊、氣球是壞的……”
兒童在活動中的行為很多是隨性的,交流分享中適時引出教育目標與要求,如探索壘得更高的方法、找到氣球漏氣的原因并解決它,引導兒童在操作擺弄中嘗試各種方法,積累認知經驗。無意操作逐漸變成有意識的探索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兒童有了初步的游戲計劃,有意關注游戲的結果,逐步完善學習品質。
例如,答案不同:兩名兒童先后參加了“裝箱工”游戲,探索兩個不同的紙盒分別能裝多少易拉罐。結果大家答案都不同,究竟哪個紙箱裝得最多?最大的紙箱能裝幾個易拉罐呢?
兒童經常會遇到各種問題,如案例中的“答案不同”,除此以外,還有諸如“手電筒為什么不亮”、“好朋友的電話為什么打不通”等,有的是操作技能、認知經驗方面的問題,有的屬于游戲規則的問題,有的與材料工具的使用有關,有的與同伴關系有關。通過交流分享活動,把這些問題突出、放大,引導兒童參與互動交流,從而梳理出問題的關鍵點,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里,問題成了同伴學習、推進探索的良好媒介。
例如,堅持完成拼飛機:中一班的小寶最近一直在玩搭積木,在交流分享時,教師給大家看了這張照片,問孩子們:“你們知道小寶拼搭了幾次,搭出了飛機?”一幼兒問:“小寶你搭了幾次呀?”,小寶說:“我拼了三次,我一直想拼搭出一架飛機。”教師說:“小寶為了完成飛機,一直在堅持。”孩子們的掌聲響起來了。
兒童在游戲中不僅交流技藝、經驗、方法,同時也渴望與同伴分享活動中的情感,他們的堅持得到了同伴的贊賞,煩惱得到了理解,愉快得到了共享。由此,他們對未來的活動充滿了熱情,愈加樂意參加新的探索。通過交流分享活動,教師更著眼于兒童的整體發展,使情感成為促進發展的“助推器”。
這么多活動內容選擇哪一個?一個活動內容究竟有多少個點可以選擇?交流的內容誰來選,是兒童還是教師?從原則上來說,每個活動內容都可以作為交流的話題,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也面臨選擇。因為兒童在游戲中隨時都會生成新的信息、新的需要,時機是稍縱即逝的,在這次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和創新的火花并不必然出現在下一次活動中。所以把兒童當下的興趣點作為交流的內容,更容易引起兒童的關注,形成熱門話題,使兒童積極參與交流分享活動。
我們采用一些生動的形式讓兒童自己選擇話題與大家分享交流。每個班都有一個預約展示板。當兒童完成了活動或有了成果時,他們會主動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板上或在板上插上自己游戲牌或在展示板寫上自己的名字,排隊預約要求講述自己的游戲經驗和感受。此時,教師也可利用這些展示板了解兒童的游戲情況,稍作預設準備,以更好地組織幼兒交流,利用交流分享激勵他們游戲的積極性,積累游戲經驗,提高游戲的水平。
相對兒童來說,教師的選擇更有目的性、指向性。交流分享環節要發揮其價值和功能,教師的專業觀察非常重要,只有對幼兒的游戲狀態有清楚的了解,才能在交流環節碰發出亮點。
例如,投放了新的材料:夾棋子是孩子經常玩的游戲,隨著游戲次數的增多,孩子們已經能靈活地使用竹筷夾起棋子,但老師發現參與游戲的人數逐漸減少,于是,教師投放了更高難度的“不銹鋼筷子”,一位幼兒在區域游戲時發現了新投放的筷子,趕快試著夾了起來,可是他發現很難將棋子夾起來。游戲分享時,教師及時圍繞這一問題和孩子們展開討論:“哪種筷子容易夾棋子?為什么”“它們有什么不一樣?”“怎么樣才能用不銹鋼筷子夾起棋子?”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尋求答案。
交流分享的點很多,興趣激發、解決矛盾、規則交流、探索方法、點撥創新等,都可以成為分享交流內容的擇取點,通過游戲現場中發生的某些具體事例切入,引發幼兒的互動交流。
每個幼兒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和個性特點,同樣的幼兒在不同的游戲活動中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所以在交流分享時,不能千篇一律,應根據游戲的實際情況,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促進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提高。
這種形式可以直觀形象地呈現幼兒游戲的具體場景。那么,哪些內容可以采用錄像回放的形式呢?如:某一次游戲結束后,美工區的收放情況。引導幼兒觀察和捕捉:哪些幼兒在真正地收拾材料、他們用了哪些方法在收拾、分別收放到了哪里?哪些幼兒能堅持到最后等等。再如,拍攝幼兒游戲時的具體過程,通過看視頻,獲得游戲經驗和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在一些區域游戲中,幼兒會通過自己的操作呈現一些作品,特別是在建構區、美工區。但有些作品的呈現是稍縱即逝的,教師可借助拍攝作品以圖片的形式呈現。可以請創作者來說說:你們搭建的是什么,在搭建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怎么解決的?還可以引發其他幼兒的觀察、思考:如果你去搭有什么好的建議等。從作品的展示和幼兒的交流中,提升后期繼續操作的方法和經驗。另外,在同時呈現兩件作品時,可引導幼兒發現建構方法的不同。
對于某個關鍵點或難點,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演示過程,引導其他幼兒從中捕捉到操作的關鍵之處,為后期操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交流分享是孩子們的交流,教師做智慧的旁觀者。“發現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問題,想出了何種方法,是怎么做的,需要什么幫助——明天想試試嗎,看看是不是這樣的,你會有什么新發現”這是教師與幼兒在交流分享時經常用到的語言。我們要用語言、表情、動作等喚起孩子對自己探索實踐和操作過程的體驗和回憶,并藉此產生幼幼互動。使交流分享活動給予幼兒“最少的干預,最多的觀察,最大的耐心,最有效的點撥。”
讓我們從與兒童、教師對話和相互傾聽、呼應為起點,努力讓幼兒的思想看得見,讓幼兒的經驗看得見,讓幼兒的學習看得見,讓幼兒的愿望看得見,引導幼兒向更高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