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成璇
【摘要】本文基于寫人敘事類文章的教學,探索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描寫不夠形象、情節發展有懸疑、意境營造不夠豐盈、情感體驗處有缺失等地方,進行合理的補充,是對文本的深化、鞏固、發展與延伸,能讓學生領略文章所包含的真實情感和深刻旨意,落實教學訓練點,提高教學實效。
【關鍵詞】寫人 敘事 補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A-0024-02
寫人敘事類課文往往通過記敘事件和人物,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字字句句滲透著作者的情感。由于學生年齡較小,生活閱歷尚淺,知識儲備還不夠豐富,他們還不能直觀感受文本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對于文章中的有情之處,學生悟不出情。悟情是寫人敘事類課文的教學重點,教師要善于尋找文本蘊含的補白點,通過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悟情,引導學生體悟文本情感,使學生披文入情、以情入文,實現與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鳴。下面,筆者就從四個方面談談如何引導學生在寫人敘事類課文中巧補白、悟情感。
一、再現情景補白,悟情感
有些寫人敘事類課文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創作的,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真實場景,表達了作者真摯的情感。學生由于認知的局限性,很難感悟到作者蘊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深厚情感,這就需要教師從情感入手,巧抓關鍵詞句補白,再現形象、還原場景,將無聲的文字悟出畫面、悟出情。例如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情感敘事性散文《水》,是根據現代作家馬朝虎先生的《餓水》改編,敘寫了“我”出生的村子嚴重缺水,人們愛水、盼水、節水的情形。文章通過作者回憶孩提時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無比珍貴。當今學生生活在衣食豐足的年代,由于生活閱歷尚淺,很難體會到文中所描述的人們缺水的“苦”。如何幫助學生產生移情的體驗呢?教師抓住重點詞句空白處進行“補白”處理,搭建現實與課文的橋梁、還原場景,引導學生感同身受,達到情感共鳴。在教學文章第一自然段時,教師引導學生緊扣“十公里”“一處”“幾個小時”“一擔”這些表明挑水困難的關鍵詞語,幫助學生還原場景,通過創設情境補白:“如果你是挑水的人,身處這樣黃沙漫天的惡劣生存環境,長途跋涉翻山越嶺,好不容易到了出水很慢的泉眼邊,排隊的人那么多,隊伍那么長,你愿意等嗎?為什么你還在苦苦等待?”學生從中體會到全村人的生命之源只有這小小的泉眼,長路漫漫,來回要走二十公里,還要排上一個小時的長隊,只為挑回一擔水,這是多么艱難啊!教師通過對關鍵詞語的補白移情,還原場景,再現形象,讓學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畫面,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讀出情感,在不斷循回的情感沖擊中一次次經受感悟疊加,品味出缺水的苦澀,體會挑水路途的遙遠、時間的漫長,進而體會“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這個句子的內涵,實現學生與文本情感共鳴的獨特體驗。
二、聯系生活補白,悟情感
學生對于精巧的文字、高度凝結的語言,往往讀不明意思或讀不懂其中的情感,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抓住最突出、獨特的語言表達特點,去設計教學思路、突破學生感知的表層,讓課文所表現的情感,內化為學生心靈底層的價值觀。如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課文《奶奶的白發》,教學目標是要求引導學生體會長輩為后代的成長付出許多艱辛和勞累,應從小就要懂得尊敬長輩,針對文中“這白發,一半是你爸爸給的,一半是你給的”這句話,由于低年段學生很難理解其中的深層含義,教師如何在教學中突破這一難點,引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呢?以下這一段教學實錄給予教師一些啟示。
師:這白發明明長在奶奶的頭上,為什么奶奶說是別人給的呢?
生1:因為奶奶太辛苦了。
生2:因為奶奶為我們操碎了心。
師:是呀,請同學們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我”可能有什么事讓奶奶操心了?同桌互相討論,用上老師提示的句子試著說一說:我 ,讓奶奶操心了。
生3:我學習不認真,讓奶奶操心了。
生4:我生病了,讓奶奶操心了。
……
師:是呀,“我”有那么多的事讓奶奶操心,奶奶的頭發能不變白嗎?難怪奶奶說這白發(引讀)——(略);爸爸小時候也像“我”這般淘氣,奶奶含辛茹苦把他撫養長大,難怪奶奶說這白發(引讀)——(略);奶奶是那樣的辛苦,那樣的勞累,難怪她說(引讀)——(略)。
這是筆者執教的一段課堂實錄,為了讓學生聯系生活體驗感受長輩為我們的成長付出的艱辛和勞累,教師讓學生說說“我”做了什么讓奶奶操心了,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設計補白,讓學生讀懂了它。學生想象“我”如何讓奶奶操心的過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原來“我”有那么多事讓奶奶操心,這也是奶奶頭發變白的原因。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補白、內化情感,學生對奶奶的尊敬和愛戴之情油然而生,實現了教學目標,突破了教學難點,同時也落實了語言訓練點,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聯系資料補白,悟情感
一些寫人敘事類課文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創作的,表現了特定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由于缺乏相關歷史、地理、人物等背景知識,學生往往讀不懂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針對學生的這一認知情況,教師就要聯系背景資料補充知識,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奠定基礎。如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課文《番茄太陽》以“我”的見聞為主線,按時間發展順序敘述了盲童明明的言行舉止,描繪她的音容笑貌,同時抒發作者的內心感受,字里行間飽含作者對明明的喜愛之情。課文的篇幅較長,頭緒較多,“我”的心情變化也貫穿其中。文章開頭寫道:“那年,我來到了這座城市,臨時租住在一棟灰色的舊樓房里,生活很艱難,心情灰暗無比。”如果學生不了解作者的遭遇,就無地讀懂作者的心情變化,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對此,教師可以補充作者的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到作者衛宣利在17歲時因一場車禍失去了雙腿;24歲時,因逃避父母安排的婚姻離家出走,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靠寫作為生,生活很艱難。結合補充資料,學生可以想象到作者衛宣利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是多么絕望、多么灰暗。了解作者的身世,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學生才能悟出文章表達的情感。
再如五年級下冊課文《二泉映月》以故事的形式,生動地記敘了民間音樂家阿炳創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課文既濃縮了阿炳苦難的一生,也形象地闡釋了《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十多年過去了,又是一個中秋夜,阿炳再次來到二泉邊,“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這段文字出現在課后習題中,提示我們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訓練要點。學生如果僅僅閱讀語言文字,其認識往往停留于認知淺層面,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阿炳小時候聽不到聲音,長大了就能聽到了呢?為什么能從泉水中聽到這么多聲音?要解決學生的認知疑惑,教師在教學中就要補充關于阿炳身世的介紹,引導學生了解阿炳的一生是這樣度過的:他4歲喪母,隨父親在道觀里學習音樂演奏;20歲時,父親患病去世;21歲患了眼病,35歲雙目失明;因社會動亂、生活困難,他只能流落街頭,以賣藝為生,經常遭受惡棍的毒打、侮辱,飽受人間的艱辛和苦難。教師通過補充主人公阿炳的人生資料,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他遭遇的非人苦難,從而理解了是什么使他嘆息、哭泣,又是什么使他傾訴、吶喊。一個對音樂充滿熱愛的阿炳,一個富有音樂天賦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滿腔情懷傾訴給茫茫的月夜,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情感逐漸與作者產生共鳴,進一步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
對于不同的課文,教師需要補充不同的背景資料,如有的補充主要人物,有的補充作者,有的補足歷史背景,有的補足地理環境等,通過聯系資料補充背景,學生真正走入課文之中,讀出情、悟出情。
四、細節描寫補白,悟情感
寫人敘事類課文以典型的事件塑造人物形象,有時往往是簡單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的描寫,卻表達出豐富的情感內涵,而學生的認知卻局限于文字表層,無法讀懂文字背后的情感內涵。針對這一學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善于捕捉文字信息,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片段設計補白,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讀出情感。《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是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記敘了紅三軍團過草地時,由于部隊斷糧,為了解決燃眉之急,彭德懷將軍忍痛下令把自己最喜愛的大黑騾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殺掉,給戰士們充饑的事。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故事的情節并不難,但他們是否真正理解了彭德懷當時的心理和行為呢?為了幫助學生深切感受人物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抓住文中描寫彭德懷動作的一個片段“彭德懷背過臉去”,引導學生進行人物內心世界的補白:“如果你是彭德懷,此時你在想什么呢?你有什么想說的話呢?”通過對人物內心補白,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彭德懷當時復雜的心理活動,彭德懷愛大黑騾子,更愛戰士們,一位愛兵如子的將領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情不自禁會被彭德懷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所深深打動,有效地實現了情感體驗,達成教學目標。
總之,寫人敘事類課文篇篇因“情”而作,字字句句滲透著作者的深情。教師要潛心會文、巧思補白,引導學生讀出文章隱含的深情,使學生披文入情、以情入文,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讀出一個充滿生命氣息的世界。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