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吉平
【摘要】本文結合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針對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動態構建,促進數學知識技能的高效生成。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動態性 生成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A-0029-01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作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是整個教學系統中最活躍的因素,兩者之間彼此影響,相互促進,共同完成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的再創造。在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時,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根據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立足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點,引發學生思考,由點到面,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在動態中有效地生成。
一、借助數學知識點,促使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結構
各種各樣的知識點既是數學學習的重點內容,也是考試的考點,更是學生建構數學知識結構的核心要素。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突出數學知識點的教學,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數學知識點,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牢固掌握知識點,并由此進行擴散,主動地完善數學知識結構,實現數學知識的動態生成。
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全等三角形》一課時,教師圍繞“全等三角形”這個知識點展開了擴散學習,使學生可以主動地構建數學知識結構。首先,教師在課前準備了兩個一模一樣的三角形,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之間的關系,學生回答說“兩個三角形相等”。教師繼續比較兩個三角形,讓學生發現這兩個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對應頂點的關系。學生通過教師的操作發現兩個三角形完全重合。由此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接著教師又出示了全等三角形的數學符號“≌”,讓學生理解記憶。接下來,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總結歸納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學生通過畫出兩個三角形并且進行比較,發現“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也相等”。整個課堂由“全等三角形”這個知識點擴散,引導學生生成“全等三角形”的知識,促使學生逐步完成知識的構建。
二、利用學生易錯點,增強學生防范數學解題錯誤的意識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由于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夠全面、分析不夠透徹、思考不深刻等原因,導致出現一些普遍性的錯誤。這些錯誤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是影響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應抓住課堂生成的信息,當場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增強學生對錯誤的防范意識,促使學生正確地理解數學知識。
在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之后,教師出示一道判斷題:已知△ABC和△ABC中,邊AB=AB,AC=AC,∠ABC=∠ABC,那么,△ABC和△ABC全等。學生通過回憶三角形判斷定理,發現這道題與其中一個全等三角形的“邊角邊判定定理”有些相符,所以,有學生認為這兩個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教師抓住這個問題點,讓學生深入思考“邊角邊判定定理”是怎么表述的。學生想到“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其中一個關鍵詞是“它們的夾角”,很快反應過來,題目中給出的∠ABC和∠ABC不是邊AB、AC,AB與AC的夾角,所以不符合這個判定定理,從而判斷出這句話是錯誤的。通過抓住這種學習中的易錯點,靈活地引導學生尋找錯誤原因,促進了學生數學知識的生成。
三、通過學習問題點,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很多學生也喜歡鉆研,學生也會提出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給予肯定的評價,并利用這些問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答案的方法,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把數學學習由課內衍伸到課外。
在學習“平行線”的知識后,學生知道了教材上給出的平行線的定義,即“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也不重合)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這時,有學生提出去掉定義中的第一個條件“在同一平面內”,只說“永遠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線”是否正確?當學生提出這個問題后,教師首先讓學生一起思考,看能否舉出例子證明這句話的正誤。這時,有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教室中不在同一個平面上的兩條直線也是沒有交點,而這兩條線不能叫做平行線。由此說明在闡述平行線的定義時,必須得加上“在同一平面內”這個前提條件。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加深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實現了有效生成。
總之,教師要靈活應變,善于觀察,抓住有用信息,捕捉課堂學習活動中的智慧之光,強化數學知識點的梳理,突顯數學學習中的錯誤,把握有價值的問題,采取恰當的方式和策略進行引導,以點帶面,最大程度的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數學課堂煥發靈性與活力,實現高效率的建構與生成。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