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汪群小學(高港區) 王洪勝
三點策略加強小學數學閱讀教學
江蘇省泰州市汪群小學(高港區) 王洪勝
探索激發興趣、指導方法、組織活動“三位一體”的操作策略,不斷加強小學數學閱讀教學,更好地培養學生數學學科綜合素養。
小學數學;閱讀教學;操作策略
數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語言。如何加強小學數學閱讀教學,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和能力、思維和方法、態度和情感等綜合素養?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初步形成激發興趣、指導方法、組織活動“三位一體”的操作策略,取得了較好成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沒有興趣,數學閱讀的效果大不一樣。帶著一定的問題去讀,創設一定的情境去讀,利用一定的認知沖突去讀,能有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促進學生由機械閱讀、被動閱讀向智慧閱讀、主動閱讀轉變。
1.通過問題質疑激發閱讀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和探究能力。例如教學“求最大公因數”時,教師組織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什么叫公因數”、“怎樣求公因數”、“用什么方法求最大公因數”等問題陸續浮出水面,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老師趁勢點撥:“請同學們帶著剛才的疑問認真閱讀例題,到書中找找答案。”收到了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果。
2.通過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更便捷地解讀數學信息。例如在教學負數時,教者課件呈現:本地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上一年度最低氣溫在一月,為-8.6℃;最高氣溫在7月,達到37.7℃。今天的最高氣溫是11 ℃,最低氣溫是-3℃。學生讀來有非常直觀的認識,在認知家鄉氣候特征的同時,也促進了數學知識的消化和接受。
3.通過認知沖突激發閱讀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激發認知沖突,能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保持數學閱讀的高昂興趣。例如在教學“求商的近似值”時,引導學生計算36.5÷7,看看能否除得盡,有幾位小數。結果有的學生求到小數點后面的三位,有的學生求到小數點后面的四位、五位、六位……部分學生不知道到底要保留幾位小數。在學生的疑問中,教師引導學生回看題目,題目要求得數保留兩位小數,只需要求到小數點后的三位,再根據四舍五入法保留兩位即可。
理科閱讀不同于文科閱讀,數學閱讀不僅需要瀏覽、泛讀和感知,更需要分析與推理、邏輯與思考、探究與發現。因此在教材、教輔以及課外讀物等方面,加強提綱挈領法、融會貫通法、讀練結合法等方法的指導尤為必要,特別是對中高年級學生。
1.抓住關鍵字詞,學習提綱挈領閱讀法
對教材和習題的閱讀,教師要指導學生區別選擇粗讀、細讀和研讀。例如抓住教材“注解”研讀,數學教材在出示例題后通常會配上思路點撥,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悟教材的思路指向,通過研讀課本中“框注”的總結性文字和“底注”的啟發性文字,進而把握各種解題思路和方法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例如抓住關鍵“字詞”研讀,反復閱讀、仔細推敲數學概念、定理、公式、法則中的關鍵“字詞”,領會其豐富內涵和準確定義。
2.注重聯系比較,學習融會貫通閱讀法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運用融會貫通閱讀法,有助于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對易混淆知識的辨別能力。在比較方面,例如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后出示:用18根長1厘米的小棒拼成長方形,有多少種不同的拼法?用18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有多少種不同的拼法?引導學生比較兩題的區別,從而為解決問題指引正確的思維方向。在聯系方面,例如在課尾“你知道嗎”環節,可以補充介紹一些數學史實、中外數學家故事、趣味數學案例等材料,豐富學生的數學閱讀內容。
3.講究實踐體驗,學習讀練結合閱讀法
閱讀與訓練相結合,能增強數學閱讀實效,更好地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推導圓面積公式”時,教師引導學生把圓等分拼成近似長方形后,以“你發現這個長方形與圓有什么聯系”為線索,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動手拼畫、分析思考,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又例如三年級教學“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五年級教學“統計知識”,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用數學語言和方法去解釋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不知不覺中提高自主閱讀能力。
為深入持久地推進數學閱讀、養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學校和教師需要組織多種形式活動,搭建交流收獲、展示成果、評價效益的多樣平臺,讓學生嘗到數學閱讀的甜頭,享受數學閱讀的愉悅。
1.開展“爭當小編輯”活動
參照《小學生數學報》等報刊,安排學生分組編制班級或學校的數學小報。前期可以試點推進,分別在班級、學校擇優安排“小編輯”,在班級櫥窗、學校網站等陣地進行展示,為全班、全校編輯小報提供示范。后期,各個班級將所有學生進行分組,按照強弱搭配、興趣搭配等辦法,落實4~8人成立編輯組。小報上欄目的設置和邊框的設計等可以模仿,但內容必須是自己寫或小組找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期期精彩的數學小報逐步涌現,質量也越來越高。學校和教師還鼓勵向期刊投稿,通過發表強化閱讀自覺。
2.舉辦“感受數學文化”活動
數學閱讀交流、展示和評價活動不僅可以是短期的、覆蓋某一年級的,也可以是系列化、更廣參與度的。例如“感受數學文化”主題活動,完整設計為一年級的“數學童話”,二年級的“我是口算小明星”,三年級的“巧算24點”,四年級的“心算星級賽”,五年級的“數學閱讀讀后感”交流,六年級的“數學小論文”評比等。活動內容廣、涉及形式多、覆蓋周期長、師生參與面大,讓大家在整個學期中美美地享受數學閱讀的“大餐、套餐”。
3.實施“數學閱讀星級評價”活動
評價具有反饋、導向的功能,根據年級差異分層要求、分類評星,給予1到5顆星的評定,收到了比學趕超的效果。例如根據夯實基礎、適度拓展的總體原則,規定每次考查評價內容必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書本知識,基本題100分,主要指掌握課程標準規定學習內容的情況;二是課外知識,拓展題20分,主要指閱讀《小學生數學報》、《數學補充讀本》以及參加數學活動、數學領域爭先創優等方面的情況。對學生進行數學閱讀評星,對整個班級進行教學質量評估,不僅看基本分、個體星級,還要比拓展分、集體星級。通過綜合評價、星級評定這根杠桿,弘揚熱愛數學閱讀的風尚,提升數學閱讀的層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