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臺市五烈鎮廉貽小學 朱德軍
有效提問,高效課堂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江蘇省東臺市五烈鎮廉貽小學 朱德軍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人在長期的課堂聽課學習中,發現一些教師的課堂提問大多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記憶性、重復性的問題充斥著課堂,也就是說教師提出問題的效率不足以達到應有的價值。因此,優化教師課堂提問行為尤為迫切。如何優化教師的課堂提問教學行為呢?這一問題值得我們廣大教師去認真思考。
有效;課堂提問;教學行為;優化策略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課程涉及的領域是廣泛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了解、鉆研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這就要求教師學會進行有效提問,將數學的教與學置于各種奇妙的、富有思考的問題情境之中,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思考的狀態。
目前一些低效、無效的課堂提問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和質量,例如有不少教師在教學“加和減”有關退位減法這一內容時,讓學生先討論,這無疑是加強合作學習與交流的好方式,但教師在總結與講評時卻用了不能真正讓學生思考的簡單疑問句:“因為9+6=15,所以15-9=6,對不對啊?”“因為10-9=1,5+1=6,所以15-9等于幾呀?”這是教師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也就不能真正地引起學生的思考。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認為教師在提問的有效性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問題的片面性。一堂課下來,要么“滿堂問”,連珠發炮;要么蜻蜓點水,處處開花但不著邊際,問題數學量多、回答人數多,表面轟轟烈烈,實則空洞乏味,問題設計缺乏梯度,要么過于簡單,“大合唱”熱熱鬧鬧;要么過于深奧,啟而不發,一問齊答更是造成學生思想懶惰、盲目附和、學習被動。
2.問題形式的隨意性。問題未經精心設計,隨意發問,導致問題沒有價值,缺乏科學的依據與科學設計,表面上啟發學生思考,實則缺乏針對性,收效甚微。
3.問題形式的單一性。課堂基本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不到位、不準確,或不予評價,不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習缺乏創造性。
4.教師提問的范圍缺少普遍性。教師只圍繞幾個優等生發問,至于大多數學生則被冷落一旁,這樣一來,優等生興趣盎然,而其他學生則無精打采,對于提問心不在焉。另外,回答問題時不能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也會影響課堂提問的效果。
5.提問缺乏藝術性。由于問題過于呆板、機械,或者語言表達缺乏藝術性,致使學生很多時候成了“應聲蟲”,只能異口同聲地回答“對”或“不對”,“是”或“不是”。
回看平時的課堂提問,“隨意問”、“滿堂問”、“低效問”貫穿于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應該不斷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堂課中的問題,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能更有效、更高效。那么,應該如何進行設計,才能使課堂提問更為科學有效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課堂科學性提問的前提是熟知課程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提問什么”是教師在提問前必須仔細思考和慎重考慮的問題,它所涉及的是課堂教學應該提出哪些問題以及如何根據這些問題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程序的問題。同時,課堂提問科學性的另一個重要前提是了解學生,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其認知水平,真正做到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
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師不僅要教,而且要導。”精心設計的問題要側重思考型、啟發型和開放型的問題,好的提問應該具有啟發性,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而不該急于走向結果。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整數加減法應用題》時,教師出示了這樣的問題:某年級一班有46人,一班學生人數比二班人數少4人,二班有多少人?一個學生回答:“二班的人數是:46-4=42(人)。”教師問:“這樣做對嗎?”全班同學大部分同聲說“不對”之后,就有一名學生列出正確的解答是:46+4=50。非常奇怪的是,這位老師不但沒有說明為什么46-4=42這種解答不對,更沒有講解為什么46+4=50是對的,而是接著往下講解其他的內容,致使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有學生出現了類似的錯誤。在小學生中,很多學生一見到“少”就會用減法,一見到“多”就會用加法,還有一見到“倍數”就用乘法。可問題在于,已知量不同,盡管問題中出現的是“少”,可還要用加法來解答,可見這位老師沒有做好引導,問學生的問題也是如此“簡單”。要是多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先來確定誰多誰少,這樣效果就不一樣了:既然一班比二班的人數多,那么哪個班的人多,哪個班的人數少呢?學生回答后,教師接著問:“既然二班的人數多,那又多多少呢?”學生就會這樣思考:一班比二班少4人,那反過來就是二班比一班多了4人。教師繼續提問:“現在一班共有46人,那么二班有多少人呢?”從而學生就可以得出是46+4而不是46-4了。
所謂適度性,包括適度、適時、適量。一要適度。適度的提問促使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這會使學生感到由衷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在“最近發展區”上下工夫,要十分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責任感,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不斷提升驚喜的層次水平,使學生發展走在教學的前面。二要適時。教師要注意努力抓住學生處于“憤”“悱”狀態的最佳時機進行提問。三要適量。問題的設置應疏密相間,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一節課不能提問不斷,否則學生無法冷靜有效地思考。每一次提問后要有一定的停頓時間,以符合學生的思維規律和心理特點,促進學生有效思維。
教師高質量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疑問、追問、深問。美國布魯巴可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巧妙的提問一定能啟迪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想問題、發現問題。例如,要求學生在方格圖(每個小方格表示1cm2)中畫出面積是12cm2的長方形,并分別計算出它們的周長。老師首先提問:題目的要求是什么?學生回答:一要畫長方形,二是所畫長方形的面積是12cm2,三還要算出相應長方形的周長。接著老師提問:長方形的面積是怎么得到的?學生回答: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寬。教師:也就是說長×寬要等于12,哪兩個整厘米數相乘是12cm2呢?這樣學生就會思考并回答符合條件的長和寬的幾種情況,繼而根據數據畫出相應的長方形,并求出相應圖形的周長。老師的提問和層層追問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全體學生的思維發展。
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所提問題應有一定的探究性和開放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解答完提出的問題后,教師還應留下既具有生活化,又具有探究性的空間的問題,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去探究,使學生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改深入推進的今天,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的更新,使得更多教師對課堂提問的重要地位和意義在認識上有所深化,在實踐中講求實效。因此,能否科學地設計出靈巧、新穎、易于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是決定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