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 蔣紅雅
“假性理解”的成因分析及教學對策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 蔣紅雅
“假性理解”是學生數學學習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具體表現為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學習狀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分析假性理解的成因,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如豐富課程資源、延長學習過程、建構認知結構等手段,消除學生的假性理解。
假性理解;成因;對策
“一聽就懂,一做就錯”是高中生數學學習的常態。對此,有教師稱之為“粗心”,有教師稱之為“膚淺”?;趯W習心理學的視角,這種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學習現象,筆者稱之為“假性理解”。所謂“假性理解”,是指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對數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定理、公式、法則、性質等片面的、模糊的機械識記、簡單模仿,而沒有在內心形成意義、結構。
學生的數學學習停留在“視聽”層面,獲得的只是知識的表象意義,這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假性理解”的原因之一。在“假性理解”與“真性理解”之間存在著灰色的“中間地帶”,教師要適時給力、助力,消除假性理解。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主動建構。只有在學生自主、能動、有意義的建構基礎上的數學知識,才是活的數學知識、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
例如:教學《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時,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實驗素材——圖釘、棉線等,讓學生自主展開數學實驗。活動內容為:將一根線的兩端重合在一處,引導學生實驗,畫出一個圓,學生感悟出“圓”的數學本質:平面內與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常數)的點的軌跡。接著將這根線拉緊,再次引導學生展開“對比實驗”,畫出一個橢圓。學生沉浸于思考之中,類比圓的定義,感悟“橢圓”的數學本質:平面內一個動點到兩個定點的距離的和等于定長的點的軌跡。由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不是停留在簡單的視聽層面,而是經過了自己的實踐、操作,因此獲得的數學體驗非常深刻。他們根據感悟出的橢圓定義,課后還親手制作出了“畫橢圓”的土工具。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系統學習“設點—寫點集—列方程—化簡方程—檢驗”的整個求解橢圓方程的過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了創造知識的體驗,理解自然深刻。
美國華盛頓博物館墻壁上鐫刻著這樣的話語:聽過的過眼煙云,看過的浮光掠影,做過的銘記在心。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只有讓學生躬身實踐,才能消除學生對知識的假性理解,獲得對知識的本質理解、深度理解。因此,加強數學操作、數學實驗是高中數學教學的應有之義。
數學知識是“過程”和“結果”的耦合體。學生對知識的真性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個逐步的深化認識的過程,對于這個過程,教師應當讓學生充分地經歷、感受、體驗。據筆者觀察,一些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追求所謂的“高效”,將數學知識“掐頭去尾燒中段”,致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層,產生了“假性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延長知識的生成、生長、生發過程,以此消除學生對知識的假性理解。
例如教學《基本不等式的證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充分經歷數學知識的歸納過程,從問題情境開始,讓學生“小步子”逐步“拾級而上”,在思考、交流中獲得知識?;顒忧榫常涸凇皵祵W實驗室”中,教師讓學生用不等臂的天平稱物體質量?;顒右螅簩W生將物體分別放在左右兩個盤中各稱一次,再將兩次結果平均計算,這種結果是否準確?這種測量方法是否科學?請說明理由。 問題假設:如果兩次稱得物體質量的結果分別為A、B,天平兩臂的長度分別為L1,L2,那么,如何科學合理地將物體的質量表示出來? 這種基于問題情境、活動經歷的數學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主動獲取知識。沒有過程性的“結果性知識”注定是一種“死的知識”,沒有生命力、生產力,這樣的知識往往是生吞活剝、食而不化的?!斑^程性教學”不是填鴨式、灌輸式、快餐式的教學,而是啟發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
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是簡單地堆砌,而是需要在變化的情境、變化的形式中逐步形成。對數學知識缺乏反思性總結、缺乏變式性運用、缺乏結構性整合等是學生數學“假性理解”的重要原因。高中數學知識關聯性強、綜合性強,每一個知識點在整個知識結構中的節點地位、作用、功能、意義和價值等都是學生真性理解的前提。因此,高中數學知識的理解關鍵在于對于結構的理解。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所說的,“只有當學生對知識形成了有意義的、非認為的、結構性關聯”,消除知識的假性理解,形成真性理解才能成為可能。
例如:教學《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筆者運用問題變式設計了以下的系列問題,其間牽涉到相關的許多知識。
【導引性問題】求點P(2,-1)到直線3x-4y=0的距離。
【變式性問題1】如果點P的坐標為(2,-1),那么過點P且與原點的距離為2的直線l的方程是什么?
【變式性問題2】如果點P的坐標為(2,-1),那么過點P且與原點距離最大的直線l的方程是什么?最大距離是多少?
【變式性問題3】如果點P的坐標為(2,-1),是否存在過點P,并且與原點距離為6的直線?如果存在,請寫出方程;如果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這樣的問題牽涉到諸多知識,而且由易到難,逐步深化。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得到砥礪、想象得到拓展、記憶得到深化?!皩б詥栴}”是“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運用;“變式性問題1”要考慮斜率,運用“待定系數法”;“變式性問題2”需要采用“數形結合法”;“變式性問題3”需要比較最大距離與6的大小,從而進行正確判定。
在數學教學中,如果將知識放置到變式中去、放置到知識的結構中去、放置到相關知識的運用中去,那么學生就能深刻認識到數學知識的本質,而不再在知識的表層滑行。
“假性理解”是學生學習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分析這種現象的成因,找準消除假性理解的對策,促進學生的“真性理解”,是數學教師的應有責任。從認知心理學出發,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延長學生學習的過程,建構數學的知識結構,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學科本質,增進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實踐力、創新力。
[1]劉發.初中學生假性理解歸因分析及其對策[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3(4).
[2]林秀芬.高中數學例題有效設計的探索[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2017(2)﹒
[3]和法文.試論如何有效開發高中數學課程資源[M].教育學,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