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財經大學 葛星延
沭陽縣虞姬公園始建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人文歷史豐富,近年來由于公園管理不善、空間布局不合理、基礎設施老舊化嚴重,公園周圍居民普遍有改造虞姬公園的愿望。本文以虞姬公園作為改造試驗點,提出“銜接人文歷史與現代生態”的設計主題。以為沭陽縣北部城區居民提供一個可供觀賞、游憩、娛樂和健身的活動空間為主旨,提出了以園中的水體改造為主,其他局部景觀節點改造為輔的設計方案。
虞姬公園;景觀;改造;設計;沭陽縣
虞姬公園局部景觀改造設計
江西財經大學 葛星延
1929年沭陽縣“民氣略開”,民眾有建立共公共娛樂場所的愿望,縣長董圣翰主持在沭陽縣內建一座公園,城北清末大官僚呂又祥的私家花園被作為首選,呂家花園北部地勢稍洼,南部偏西有程、周、呂幾家祠和兩座“節孝坊”可做古建點綴。公園歷時六年建成,后改名為“城北公園”。1949年至1986年間城北公園陸續進行建設,擴大城北公園面積至120市畝,城北公園初步成型,2004年城北公園改名為虞姬公園。
1.2.1 區位
虞姬公園處于北部城區的中心位置,北臨沂河,東靠京滬高速,公園四周的商業發展較為完善,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集餐飲、休閑為一體的商業區域。1996年區劃調整后,沭陽開始大力開發南部新城,北部老城區的發展逐漸落后,隨著迎賓大道邊上的虞姬生態園、南湖路的南湖公園相繼建成,虞姬公園的區位優勢逐漸減弱。
1.2.2 水體和園路
1986年沭陽航道開鑿,同時在原城北公園內開挖人工湖,據說當時水體清澈見底,曾是公園內一道絢麗的風景,虞姬公園內部主干園路較為簡潔,能夠滿足居民游覽需要。
1.2.3 植被
虞姬公園內部多栽種本土喬木,如柳樹、銀杏、樸樹、梧桐、梅花、廣玉蘭、桂花、合歡等。園內古樹名木眾多,有珍稀樹種楸樹、梓樹等。園內設有西苑牡丹園和東籬菊園,院內菊花經過多年精心培育,現已有500多個品種。
1.2.4 人文
園內現有呂府節孝坊遺址,原節孝坊為乾隆年間為呂徐氏夫人所立,為表彰其勤儉持家,教子成才,封其為“恭人”,立節孝坊供呂氏族人敬仰,被稱為“蘇北第一牌坊”。園內西部建民有族式風格“逍遙廳”,是縣內現今保存最完好的人文建筑。北部建有沭宿海抗日中學紀念塔、紀念碑亭,由沭宿海抗日中學的學子籌建,塔身有七層,象征“七·七”事變,現在已形成革命傳統教育景點,2005年虞姬公園正式成為縣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2.5 存在問題
近年來虞姬公園由于缺乏規范管理、保護措施不到位、歷史古跡破壞嚴重、植物后期養護不當,致使景觀效果較差。公園景觀節點空間布局不合理,古樹名木保護不到位;人工湖水質差,垃圾多;許多兒童娛樂設施老舊化嚴重,趨于荒廢,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公共設施配置不到位,體育設施較少,難以滿足居民健身需要。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我國古典園林造園講究“天人合一”,追求人類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在虞姬公園的改造過程中要把握好尺度,為居民營造一個舒適安全的休憩空間。
第二,豐富活動內容,增加虞姬公園居民活動空間。作為一個小型綜合性的公園不僅要滿足居民的觀賞、游憩、娛樂和健身的需求,也要滿足居民精神品味上的追求。
第三,改造過程中也要注意運用生態改造手法,以保護植被為目的,豐富植物種類,每年定期監控綠化質量,確保綠色可持續的效果。
第四,改造過程中要注意設計風格的和諧和整體性,與公園周圍居民區環境相協調,各景觀節點之間連接要流暢,做到變化中的統一。
第五,虞姬公園歷史悠久,古樹名木和歷史建筑較多,在改造過程中要注意保護措施,古樹名木和建筑慎重改動,減少因改造而造成的二次破壞。
虞姬公園有著豐富的文化歷史,本次改造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資源整合并重新定位,實現“銜接人文歷史與現代生態”的設計主題。目的是提升公園品位、建立生態循環系統。在保留原園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合理增加或拆除局部設施,設計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景觀節點,保證滿足周圍居民的活動需要和精神需要。
虞姬公園的改造設計思路想是將現代的科學生態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升公園品味。改造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因地制宜”的造園方法,整合空間,增加公園的開放度;合理布局,空間疏密結合;揚長避短,提升公園地方特色;豐富景觀特征,增設水生植物和灌木,豐富植被層次,保證生態環境。改造中考慮規范游園路線,部分景觀小品拆遷或改建,重點改造人工湖岸。
虞姬公園現有古跡遺址、愛國主義文化教育基地、游人休憩區、兒童活動區、文體活動區、花卉專類園、動物園等,功能分區之間串聯關系不強。合理規劃分區,拆除或更換兒童活動空間內存在安全隱患的設施,保護兒童和家長的生命安全。改造時要注意強化重要景觀節點的特色,可運用對景、框景、獨景、障景、引景等藝術手法,豐富景觀表現形式。
虞姬公園兼具中式園林的古典美和現代自然景觀之美,是典型的混合式園林,改造時要注意保留這一特色。公園內部的愛國主義文化氛圍濃郁,體現出時代特色,以及當時的審美和工藝水平,是人民發展歷史的見證。改造時可以深入挖掘,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以達到科普教育的效果。
5.1.1 生態駁岸
虞姬公園的水體改造是本次設計的重點,良好的水系可以劃分空間,也能夠發揮生態作用。水面主體造型不變,仍為先前的岸線形狀。原公園內部水體駁岸為普通混凝土駁岸,生硬呆板,景觀效果差。在水體的生態改造方面,運用“生態駁岸”的設計理念,改普通混凝土駁岸為隔離帶,中間填滿砂石,水面以下部位用小石頭和水泥砂漿固定,這樣做若遇雨水沖刷可避免泥土流入人工湖內,保護水質,部分泥漿可被砂石沉淀,抓牢水生植物的根系。湖中島采用草坡入水的方式,景觀效果較為整體,土壤富含氧氣,可以為兩棲動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環境,保護魚卵繁殖,保護生物多樣性。
5.1.2 水生植物配置
在水生植物的配置方面一要保證景觀效果,二要選用自身凈化水體效果較好的植物,如:海壽花(Pontederiacordata)、再力花(Thaliadealbata)、水蔥(Scirpusvalidus)、蘆竹(Arundodonax)等。豐富水生植物品種,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凈化功能減少水體污染;植物與岸邊景觀石之間親密接觸,完善生態系統,加強水體物質流動。
虞姬公園內部保留主干道,對山坡上人為踩出的小步道和部分景觀節點的人行步道做選擇性合并,以達到園路順暢的效果。原主干道的鋪裝材質為灌澆混凝土,缺乏美感且易于積水,現改為仿古滲透磚,磚與磚之間存在間隙,雨水得以滲入土壤,可以固持土壤減少水土流失,達到生態效益。
在水體改造部分要進行水生植物的種植,組合群落,保證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園內兩座山坡的樹木原以刺松為主,較為單一,為了達到植被多樣性,增植多種傳統園林喬、灌、草,形成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合理配置具有人文意義的植物,如竹、柳等,營造意境。園內東籬菊園原為每年菊花展所設,作為時令性花卉菊花只在特定的季節開放,其余時間實際上是荒廢狀態,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可在菊花展其余時間擺放當季時令花卉,以保證園中花卉的多樣性。
植物配置時要注意病蟲害防治,對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設置圍欄保護,帶刺的植物注意種植地點的選擇,盡量避開老人和兒童的活動區域。
虞姬公園年代久遠,許多公共設施老化或缺失嚴重,座椅和垃圾桶數量較少,改造時考慮游人瀏覽路線和時間,設置座椅供游客休息。兒童活動空間部分拆除老舊且存在安全隱患的娛樂設施,根據兒童年齡分布增設活動器材,并完善好安全設施。
5.5.1 文體活動區
拆除東部小操場與虞姬公園的圍墻,擴大體育活動范圍,使附近居民無需繞路即可在飽覽秀麗風景的同時進行健身活動,達到身心愉悅的效果。
5.5.2 文化欄
整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改造原抗日文化宣傳欄,將其移建到抗日紀念塔邊,呈環塔之勢,便于中小學生科普教學和愛國主義文化的傳播,塔前設景觀門作為指引。
5.5.3 情人坡
園內東北角增設情人坡,櫻花因其獨特的文化意義和景觀效果近年來頗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故選擇在情人坡四周種植櫻花林,等到櫻花盛開的季節,微風陣陣落英繽紛,可吸引情侶和游客拍照留念。
5.5.4 親水平臺
原公園內設置游船碼頭,可供游人湖面泛舟,由于游客們普遍素質不高,常有在湖中隨意丟棄垃圾的行為發生,嚴重影響人工湖的生態環境。現取消游船,并改游船碼頭為親水平臺,加大游客和水體的親密接觸。
沭陽本地人民對虞姬公園有深厚的感情,虞姬公園見證了縣城的發展和變遷。隨著南部新城的崛起,北部城區也面臨改建,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虞姬公園的改造勢在必行。本設計以“銜接人文歷史和現代生態”為設計主題,結合現代混合式園林的造園方法,力求建設一個能夠滿足居民需求的小型綜合性公園,對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有重要意義。
在改造過程中筆者發現,虞姬公園的老舊化問題與公園管理失職有重要聯系,希望沭陽縣園林管理部門完善虞姬公園管理條例,并做好公園后期養護工作。
[1]巢茜.城北公園:口口相傳的老城記憶 [N].宿遷日報,2016.4.1.
[2]中國地方志集成——民國重修沭陽系志[M].鳳凰出版社,2008.
[3]唐傳濤,周寶銀.沭陽縣文化遺址保護與利用[J].江蘇省博物館學會學術年會,2011.
[4]周成玲.城市舊公園改造設計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2008.
[5]徐慧為.論上海老公園改造指導思想——以楊浦公園為例[D].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