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大連市第60中學 秦 方
“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有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突出強調個人的修養、社會的關愛、家國的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態度或價值觀等方面的融合,它能深刻影響一個人的格局與發展,它的獲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學的。教什么,如何教?這是教師在教學中的永恒課題。數學核心素養下的數學教學,首先需要更新觀念,培養并且提升核心素養,不能單單依賴機械地模仿、記憶,更需要理解、消化,需要有將“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的教學策略。為了把核心素養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應重視以下幾方面內容:
創設合適情境是數學核心素養下數學教學的一個關注點。首先要對“情境需要”有全面的認識,包括實際情境、科學情境、數學情境、歷史情境。情境選擇的基本原則是便于理解學習內容和要完成的任務,循序漸進,進而考慮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創設課堂情境應從學生已有的現實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模型并且進行抽象與應用的過程中,贏得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培養數學學習的興趣,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真諦,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立完整、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獲得情感、能力、知識的全面發展。
核心素養下的數學教學,理解數學課程是基礎。初中數學課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理解數學課程理念以及掌握數學課程目標,尤其是感悟數學核心素養,應該從數學課程的內容結構、主線、主題、關鍵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應用的設計與實施教學出發。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不斷感悟、理解抽象、推理、運算、直觀的作用,得到新的數學模型,改進思維品質,擴大應用范圍,改善思維品質。數學核心素養下的數學教學,還要求教師能從一節一節的教學中跳出來,以“主題(單元)”作為基本教學思考對象。可以以“章”作為單元,也可以以數學思想為單元,如“建模與分類”等。這是深度學習的核心,可突出本質——數學核心素養,有利于教學方式多樣化,把“教”與“學”結合起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即求真、求簡、求美,做到內容的整合,也就實現了數學的核心素養。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反復強調:能把書讀厚,又能把書讀薄。讀薄就是抓住本質,抓住重點,抓住本質,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古訓,這與學會學習的理念一致,“會學”比“學會”重要。“會學數學”應包括:閱讀理解、合作交流、質疑提問、梳理總結。
數學教學中強調“合作交流”,需要堅持、總結、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扮演一種“引導者”的角色,學生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后,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同學們還能想到有關的哪些問題呢?對此,組織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結果一部分學生會類比提出求解四邊形、五邊形、多邊形的內角和的度數問題。通過實際測量,找到數量變化的規律,并總結出“(n-2)×180°”的內角和求解公式。在教學目標中,這也是一個教學的難點,而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這一問題迎刃而解,說明了這種方法能更好地讓學生懂得人際交往中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在相互的交流、分析和評價中能更好地識別、理解、領會知識。
數學概念、定理、模型和應用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形成的。在數學課程目標中,特別強調發展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中,這也是關注的重點。 不管是哪一章節的知識點,都有重點和難點之分。如何進行選擇以及選擇何種突破點,都是較為關鍵的問題。而圍繞這些問題,教師需要對考題進行“再加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局部突出這一教學方式,充分體現思維過程的“相異構想”,利用“一題多解”開拓學生的思維,利用“一題多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借助于教材的整體特性,抓住數學問題的發散性特點,設置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問等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在“由點到面”、“由此及彼”的發散思維活動中,獲得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鍛煉和提升。 數學學科本身是具有魅力的、豐富多彩的,數學不僅僅能夠給予學生直觀、生動的體驗,還能讓學生親身體會知識的力量。所以數學的課堂應重視課內、豐富課外,將課堂以內外結合的方式延伸到社會,在自然輕松的環境中逐步提升學生各方面的核心素養。
上述教學策略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要求我們教師要懷有一顆愛生之心,以教書育人為天職,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立足于數學教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