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濱淮鎮第二中心小學 尤善財
提問,對于一位老師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了,尤其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提問更是常用的手段之一。我們用提問來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三者的關系;用提問來激發學生的思維,引起他們積極思考;用提問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這么說,一個好的提問能讓學生思維的火花發生碰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暢所欲言,一個個設計精當的提問還是老師業務能力的體現。
提問的魅力這么大,但在具體的運用中,效果如何就很難說了。反思自己在課堂上的提問以及筆者在教研活動課上的提問,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的問題不是通過精心設計就拋給了學生,而是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有時候,我們沒有好好把握提問的最佳時機;有時候提出的問題語句略顯啰嗦,不夠精練;更多的時候,我們都缺少提問的技巧。這些問題的存在大大地降低了提問的效率,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什么樣的提問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才是有效提問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來談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話說出了提問時機的重要性。只有當學生達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很集中,思維就很活躍,老師的提問就能進入大腦。
最佳時機需要我們去捕捉、把握,如果沒有合適的時機,我們就要創設合適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狀態。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對課堂的提問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對于學生會如何作答,會出現哪些問題,所有的環節似乎都在老師的掌控之中,這樣的課堂按部就班,但是缺少了活力和生機。我們知道,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動態過程,學生的回答偶爾偏離老師的思維航向也是很正常的,畢竟孩子的思維跟成人不一樣,在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中,出現了我們備課時沒想到的問題也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需要設計一些靈活的問題,以調整我們的課堂活動。
記得自己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上課的時候,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老師今年已經30多歲了,應該過過多少次生日呢?”這個問題太容易回答了,孩子們都異口同聲地回答:“30多個。”我搖搖頭,話鋒一轉:“不!不!不!我過的生日跟自己8歲的兒子一樣多,你知道為什么嗎?”同學們一下子議論開了,那急切的眼神告訴我,此時是提問的最佳時機,我出示了課題:“年、月、日”,并且說:“欲知其中緣由,且聽本節課的分解。”通過情境的創設和老師幽默的講解,孩子們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他們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堂的效果可想而知了。可見,我們的提問要在恰當的時機才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的氛圍,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我們的提問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少而精當的問題。問題過多,學生會產生疲勞感,不能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只有在關鍵處提問,學生才會認真思考,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學生的思維發生阻礙的地方,往往也是教材的重難點。在備課時,我們要潛心研究教材和學生,在教材的重點處提問,在學生思維受堵處提問,這樣就會突破重點和難點。例如在“梯形面積計算”一課的教學中,梯形面積計算的推導是整堂課的教學難點。我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式來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理解梯形面積公式:(上底)+(下底)×高÷2則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畫圖法將梯形轉化為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后,我是這樣跟學生說的:“這個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與原來的梯形面積有哪些聯系呢?”等學生弄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教學的關鍵也就清楚了。我設計的這個問題就是整堂課的關鍵,給學生留下了思維空間,學生抓住了梯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這三個圖形之間的本質聯系,突破了教學難點。
我們提出了問題,就會讓學生回答問題,提問不同的學生,回答的效果必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對學生有全面了解,對每個學生的基礎、能力水平、跟其他同學之間的差異,都要做到心里有數,這樣就能針對班級的實際情況和問題的難易選擇合適的對象來回答。對于淺顯的問題,我們可以選擇基礎較差的學生回答;對于稍微有難度的問題,我們可以選中等生來回答,然后讓優等生來補充。這樣就有了一定的坡度,從而給大多數同學以啟示。在提問的時候,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覺得課堂與自己無關。
記得我在課外書上看到這樣一道題目:東東的爸爸在今年暑假把全家帶到黃山去旅游,讓東東去買票。東東來到售票口,只見門口的大牌子上寫著:黃山一日游門票價格:大人每位180元,小孩每位60元;六個人以上的團隊票,每人100元。在練習課上我講解的時候,給學生提了一下幾個問題:(1)誰能說說這兩種購票有什么不同?(2)如果你是東東,你準備怎樣買票?(3)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呢?這樣開發學生的思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回答老師的提問了。
總之,精彩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體現我們的教學基本功,而且能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的思維,真正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性。要想使我們的課堂提問更加有效,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認真研讀教材,深入了解學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想在碰撞中升華,智慧在交鋒中閃爍。讓我們揮動“有效提問”這一有效引領課堂的翅膀,在數學教學的時空里,與學生一起振翅翱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