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臺市富安鎮富東小學 謝小峰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越來越重視教育的地位,深知教育是強國之本。數學作為我們的必學科目之一,是一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并且數學在升學考試中的占比也較大。所以,從學校到家長,從教師到學生,都很重視數學學科的學習。但是,數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抽象、枯燥,不容易理解,且對解題的思維方式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積極引導,培養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讓他們重新燃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不管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大學生,精彩豐富的課堂才更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投入課堂。而小學生的思維又比較鮮活,耐不住性子一直與枯燥的東西相處,所以,教師更要想辦法打造一個精彩課堂,讓學生先愛上數學。學習離不開生活,我們學習數學本來就是為了去解決生活問題。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故事融入課堂做例子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使用一些小游戲來活躍課堂氣氛。當然,這些精彩的活動必然離不開課堂內容。比如說,在教授小學生一年級的加減法時,就可以以“媽媽上街買菜,買回來六個梨,被你吃了兩個,還剩幾個”這種現實問題來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情境是數學問題的背景材料,是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學生可以通過對情境的了解,發現問題中各種條件的關系,從而找到解題的方向。所以說,問題情境對于解題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往往學生會很容易忽視情境中一些細微的環節,一籌莫展。這時候教師就要將生活情境與數學問題相結合,展示給學生新鮮生動的問題情境。在教師的這種指導下,學生更容易發現有效信息,并分析出其中的各種關系,進而學會解決問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夠拓展解題思路,提高解題能力。
由于數學學科的學科特點,很多問題都是抽象的,空間想象能力不足的同學對解決圖形類問題就比較反感。像這種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來制作出實際模型,將抽象問題轉化為實際問題。比如,在解決“計算梯形面積”這個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做出梯形的圖片,自己動手操作,尋找能夠計算出梯形面積的方法。當真實的梯形被制作出來后,學生的思維就一下子開闊了。有的同學會選擇沿對角線將梯形分成兩個一樣的三角形,有的學生會通過拼湊將梯形變成長方形。這種實際動手的方式大大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解題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知識比較難但是又是重點,部分學生入門慢,不易理解。教師就要將這些復雜的問題進行分解,轉化成簡單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另一種思路來理解知識點。同樣的,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學生也會遇到比較難的題目,教師就可以指導他們換一種思考方式,將問題簡單化。比如有這樣一道題:現在有16支球隊參加一場比賽,這場比賽的賽制是單場淘汰制。請問冠軍的產生需要進行多少場比賽?乍一看這個問題挺難的,無從下手,但是學生就可以從冠軍這個角度出發思考,冠軍只有一個,那么比賽只要進行15場就可以了。
在學習分數這個知識點時,有些學生可能分不清分數相乘代表的意義,但其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分數轉化成整數份來解決問題。現舉下例:小紅有5根黃色棒棒糖,紅色的棒棒糖是黃色的棒棒糖的2/5,請問小紅有多少根紅色棒棒糖?不知道分數相乘意義的學生就可以將黃色棒棒糖分成五份,每一份是一根,紅色棒棒糖是三份,那么,紅色棒棒糖就是三根。
教學應該是一個“授之以漁”的過程,而學習又應該是一個自主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教會學生自主學習以達成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而這整個過程又是一個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而不僅僅是單獨一方的教或者單獨一方的學。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給予恰當的引導,讓他們獨立思考,多方位思考。有些教師比較經驗化,覺得自己的方式是最好的。其實不然,教師的學習和解題方式是正確的,自己用著很合適,但學生可能不能接受,他們也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教師要在方法上進行指導,讓學生感受自主學習的樂趣和成就,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
總而言之,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我們也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在這一方面,教師要把握日益進步的科學技術,改進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同時,我們也要拓展我們自己的思路,不斷地對教學進行創新改革,尋找最合適的教學之路,解題能力是數學學習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更要在培養學生解題能力這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真正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讓學生更好地發展。
[1]劉艷.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訓練[J].數學大世界,2016(7).
[2]王姣.淺談如何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49).
[3]陳丹.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