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第二實驗小學 吳金蓮
讓美育之花在數學課堂綻放
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第二實驗小學 吳金蓮
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是數學課上不容忽視的一項內容。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感知和體驗數學中的簡潔美、抽象美、數學美、創造美,在培養學生德育素養的同時,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大幅提高。
小學;數學;美育
美育以其感人、育人的巨大力量,對其他教育起著協調和推動的作用,數學之美充滿了整個世界,它結構的完整、圖形的對稱、布局的合理、形式的簡潔,無不體現出數學中美的因素,如果教師能夠挖掘這些美育因素,將數學教學與美育相結合,那么整個教學效果會提升到新的高度。
大數學家高斯說過:“數學是科學中的皇后。”的確,數學中一個困難問題的簡單解答,一個復雜問題的簡單答案,一個繁雜規律的簡單公式等,都體現了它的簡潔之美。與語文學科中一個簡單場面需要用大段文字來描寫剛好相反,數學中的計算公式、定理規律,生活中的許多信息,用數字或符號來表示,簡單易記,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讓孩子們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同時也增強了學習的興趣。
例如:小學數學幾何圖形的周長、面積、體積等公式,一些常用的數量關系式,用上字母表示簡便易理解,學生記起來、用起來都非常方便。又如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數字編碼”一課,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學號、身份證號、車牌號、手機號碼中隱藏的信息,從直觀上對用文字和用數字符號兩種不同方法表示同一信息進行鮮明對比,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中數字符號的簡潔性和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妙趣橫生的文學作品中也含有許多數學的元素。如果老師在鉆研教材,設計教學時能精心挖掘數學中的美育素材,將數學的“高冷”與文學作品的“詩意”融為一體,那么數學課堂也就變得唯美起來。如教剛入學的孩子數數時,將這首小詩“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飛入草叢都不見”與平淡無味的數數相結合,數學課堂也就充滿了詩意。又如在設計“百分數的認識”一課時,為了讓這節概念課不那么枯燥無味,鞏固應用時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尋找成語中的百分數:百戰百勝、一舉兩得、百里挑一、十拿九穩、半壁江山。”從數學的角度研究成語,孩子們都感到非常新鮮有趣,一下子就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他們時而皺眉思考,時而激動歡呼……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進一步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這些成語的含義。其實,只要教師細心挖掘,巧妙設計教學,就能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體會到數學的生動有趣,真正感受到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美。
數學作為理性學科的代表,是極其明確和嚴謹的,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蘊涵于其中的數學美十分含蓄。如果抽象的新知識可以從生活實際中找到原型的話,那么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新知識更容易讓學生理解與掌握。我在教學中將一些枯燥的公式、定律、方法編成學生喜聞樂見的順口溜、小故事,通過有趣的故事化解難度,學生不僅記得牢,更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在教學“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時,學生經常把分配律用成:a×(b+c)=a×b+c,忘記a也要與c相乘。于是我將乘法分配律編成一個小故事“禮貌待客”:一天,兄弟倆b與c正在家里關著門(關著門相當于定律中的括號)做作業,這時響起敲門聲,客人a來了(邊講故事邊板書:a×(b+c))。兄弟倆把門打開(相當于去掉括號),哥哥b禮貌地與客人a握手(板書:a×b),弟弟c看見了,也禮貌地上前與客人a握手(板書:a×c),客人直夸他們是懂禮貌的好孩子。講完故事,讓學生對照a×(b+c)=a×b+c,說說錯在哪里。學生馬上發現了,說是弟弟沒禮貌了,沒有與客人握手。當出現“46×99+46”這類簡算題時,學生往往又不會判斷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了,我繼續用故事來引導學生分析:你看,客人“46”拜訪完要回家了,他跟哥哥“99”握完手(46×99),客人“46”正在找弟弟握手呢(+46),原來是淘氣的小弟弟跑去玩了,趕快把弟弟叫回來送客人吧。這位弟弟是誰呢?(這時引導學生想“+46”就是加1個46,也就是46×1)學生都明白把弟弟“1”叫回來,于是將式子變成了“46×99+46×1”,一看就知道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以后,學生在運用定律進行簡便計算時,都能自覺地用小故事來檢查,錯誤也就很少出現了。這樣,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中待人接物的故事情境里,既給枯燥的課堂帶來了樂趣,又讓學生理解了知識的關鍵之處,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化抽象為形象,教學效果顯而易見。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于一堂課也是如此。如果孩子的精力不在課堂上,那么老師把知識點講得再透徹也收效甚微。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一個精彩的情境導入能很快吸引孩子的注意,喚起學生的參與情感,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找準生活與知識的契合點,把數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進行整合,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有趣的教學情境,新課伊始就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例如:一位老師在“認識人民幣”一課的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情境:同學們,今年過年時大家最喜歡用手機做的事是什么呀?生大聲齊答:搶紅包(這一年春節剛開始流行搶紅包)。師:你們喜歡紅包嗎?生:喜歡(這時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師:喜羊羊和美羊羊也跟你們一樣,可喜歡紅包了,你瞧,村長為了獎勵它們的機智勇敢,給它們發紅包來了。(這時老師課件出示羊村里村長發紅包的畫面)我們一起去看看喜羊羊和美羊羊的紅包好不好?生:好!(異常興奮)這時老師課件動畫出示打開紅包,出現人民幣,引入新課。這個環節中老師巧妙抓住生活中人人感興趣的“搶紅包”和低年級孩子最喜歡的喜羊羊和美羊羊設計導入情境,融生活于數學課堂之中,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探究熱情高漲。在鞏固練習中,老師模擬生活中的購物情境,將練習設計成“喜羊羊文具店”、“我是小顧客”、“物物交換”、“用物兌幣”等幾項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付幣、貼幣、兌幣的實踐活動。他們體驗到生活就在課堂上,數學課原來也像動畫片一樣美,數學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問題,體驗到了生活情境中的數學美,獲得了滿滿的成功感。
只滿足學生對美的感知和體驗,還不足以說明真正完成了美育的任務,更重要的是,還必須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愿望,引導學生進一步去創造美,方能達到以美促智、以美育人的最終目的。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為孩子提供思考、操作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所學知識和技能去分析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肯定、鼓勵、欣賞的評價語言去激發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
例如:六年級的孩子學習了利息、利率后,可引導學生“為爸爸設計購車方案”,比較全額付款與按歇貸款的利弊;學習了“圓的認識”和圖形的變換后,讓學生動手為班級黑板報設計美麗的圖案;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先引導學生回憶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再讓學生小組合作,利用轉化的方法嘗試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在這些活動中,我對學生的每一次完整的表達、每一個小小的發現、每一次成功的設計、每一幅精美的圖案都大加贊賞。孩子們也個個思維活躍,情緒飽滿,躍躍欲試,成功之后的喜悅大大激勵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創造美的自信心。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只要我們老師充分利用教材、教學資料以及各種教學手段,深入挖掘和提煉數學中美育因素,充分地展示數學美,誘發學生審美情趣,不僅可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愉快,還能讓他們在快樂民主的氛圍中,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在不斷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數學課非常有趣,數學知識非常有用,學習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從而讓數學課堂插上“快樂”的翅膀,讓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美育之花在數學課堂美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