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泗洪縣龍集中心小學 許廣路
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江蘇省泗洪縣龍集中心小學 許廣路
在新課程教學中不斷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可以有效完成小學數學的教學任務。通過操作方式的精心選擇與巧妙使用,可以有效幫助小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形成探究規律,達成操作技能的實現目標,同時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小學數學;動手操作;作用
動手操作是小學生深入學習數學課程的一種有效方式。數學老師在教學中通過合適操作方式的選擇,可以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變得更加有效,學生的學習動而不亂,課堂教學的效果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在小學數學中進行操作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概念,努力去探究數學規律,形成高效的學習技能,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
小學數學的概念一般都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學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師提供大量生動具體的實例,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讓學生親自去動手操作,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教學,去感受豐富的生活圖形和操作學具,這樣可以有效形成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深刻印象,體會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數學老師要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動手進行操作實踐體驗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一般都要經歷“多維觀察例子——形成生動直觀表象——達成抽象概念”三個階段。數學操作活動在數學教學中一般集中于前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主要依賴學生的形象思維,需要數學老師能夠提供適量的數學操作活動,以幫助學生進行經驗積累,形成對概念的具體形象的獨特個人感受。當這種個人感受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學生的思維就會從形象思維過渡到半具象思維最終形成抽象思維,從而達到實現理解概念的目標。在課堂操作活動中,學生通過自主觀察、體驗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逐漸接近概念和理解概念。動手操作對學生數學抽象概念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橋梁作用。例如,數學教學中的“余數”概念比較抽象,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把七顆糖塊分到三個盒子里面”的數學操作活動來達到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的目的。在學生操作分糖塊的過程中,學生真實體會到“余數”的直觀概念,理解最后那顆剩下的糖塊就是“余數”。同時,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到余數肯定比除數小,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會繼續把糖塊分到三個盒子里面,而把糖塊放入盒子里面的操作過程就“試商”的操作過程。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仔細想一下分糖塊的操作過程,不看實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分糖塊的操作過程,幫助學生在應用表象的基礎上體驗余數的本質屬性,最終在學生講述的基礎上形成數學算式:7÷3=2……1。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邊操作邊思考,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知概念的本質屬性,體驗概念的外延范圍,真正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
數學課程標準把探究規律的形成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學習公式、法則等規律性知識,讓學生體會規律的形成過程。探究規律的形成過程也是代數中獨特的內容,數學教師要加強這些方面的教學力度。在小學幾何公式的教學中,幾何公式的推導過程可以通過數一數、剪一剪、拼一拼這些具體操作活動來完成,因此,動手操作也是學習幾何公式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數學老師要做好引導工作,但是不要過度甚至包辦代替。數學的教學應該建立在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教師不要越俎代庖。例如,在教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在方格圖上數一數,然后填寫表格,再討論一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接下來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用剪刀和一個平行四邊形形狀的硬紙板進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探究。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礎上討論:拼成的長方形面積和原來的四邊形面積之間有哪些聯系?由于學生親身經歷了這個操作的過程,并且有了詳細直觀的觀察,很容易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相等,原平行四邊形的高其實就是長方形的寬,因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等于長乘以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用底乘以高來進行計算。
在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中有很多找規律方面的知識,找規律的重點在“找”,著力點也是“找”。數學老師在教學時要加強“找”的訓練,指導學生通過操作找到規律并學會應用規律。教師要能夠創設小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站在學生的視角切入相關數學知識的學習,這樣會讓學生形成直觀的表象,更易接近規律的本質。例如教授“用小棒擺三角形”這一教學過程中,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擺一個獨立的三角形,總計需要幾根小木棒呢?若連著擺兩個三角形,則需要幾根小木棒呢?三個呢?n個呢?” 剛開始三角形個數比較少的時候,學生能夠直接說出答案,隨著三角形數量的增加,找到答案就越來越困難了。這時候教師要穩住學生的急躁心態,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在合作中擺一排三角形,并填寫表格,通過觀察三角形的個數和小木棒的個數之間的數量關系來發現規律。在找到規律的同時,讓另一組同學通過擺三角形的方式來驗證這個規律,重現規律,得出規律的正確性。
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發現了三角形的數量與小棒數量之間的規律,還在合作中共享了學習的方法,用自己親身體驗操作得出規律,使學生對規律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了規律的本質。
這里所講的數學技能是指操作技能。操作技能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儀器才能達到目標的技能,如繪圖測量以及制作等方面的技能。在數學教學中有很多方面的內容涉及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識,例如,作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和垂線;用直尺畫長方形和正方形;用圓規畫出兩個大小相等的圓等。這些操作技能的形成需要學生不斷練習,熟練掌握操作的相關步驟,最終形成自己特定的技能。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老師往往是通過教師先入為主的講解、演示,然后要求學生模仿,通過反復練習,最終形成學生的操作技能。這種做法往往缺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長期通過模仿和強化的方式會讓學生產生厭倦,對于學生長遠的發展很不利。我們的已有知識已經充分說明學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必須在一定的數學知識和已掌握的技能之上,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操作嘗試,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講授和演示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小學生理解了平行線的含義以后,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畫平行線。學生往往會用直尺先畫一條直線,然后移動直尺,畫出另外一條直線。在要求把兩條直線之間的距離拉長時,結果發現學生畫平行線的問題也就暴露了出來。教師要求學生測量一下兩條直線之間的距離是否相等時,學生發現自己畫的兩條平行線之間的距離不相等,延長時發現兩條直線有相交的情況。那么問題出現在哪里呢?學生們調動各種積極因素進行試驗,對直尺的移動想出了很多方法。畫平行線后再進行交流討論,讓學生在比較中選擇最佳方法。
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被調動了出來,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操作方法,在討論后又積極完善了自己的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