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花橋中心小學校 卜益偉
利用課后思考題激發學生數學興趣的研究
江蘇省昆山市花橋中心小學校 卜益偉
課后思考題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扎實數學知識和提高數學學習能力的核心教學部分,是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技能、開發智力、健康成長的必要手段,合理利用課后思考題是提高教師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以及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手段。在國家教育部提出素質教育和新課改這兩項革新性教育教學舉措之后,各中小型教學機構積極主動地進行內部教學改革,將灌輸式教學模式轉向素質教學模式,逐漸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落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實現在數學學科上的不同發展”這一課程基本理念,有效利用作為課程資源之一的課后思考題來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1.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是提高其數學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而利用課后思考題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的“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這一內容,我們基本上可以明確課后思考題對數學教學具有的重要意義。但是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而小學生正處于認知的初級階段,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薄弱,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例如學而無趣、厭學心理等,數學教材比較枯燥,加之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數學無法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課后思考題多種多樣的出題方式往往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求知欲,從而對問題進行積極探索,進而保有一種持久的學習數學的動力。
2.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的“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我們可以大概了解只有抓住創新的核心,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以及教師的教學質量,數學教材中的課后思考題正是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學會思考的重要教學手段,繼而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高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小學數學實施新課改的一個側重點。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課后思考題多能以其豐富多樣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解題過程中能夠將數學知識學以致用,逐漸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蘇教版小學數學思考題的教材內容及教材編排情況,小學數學課后思考題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設計范圍廣。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思考題全套共分為二十多種,涵蓋數學概念、方法、原理等多方面具有規律性的知識以及數學學習方法,包括歸納法、逆推法和構造法等,題量雖少,但內容精準,可以有效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第九單元八十八頁例1、2練習題:假如把咖啡杯中的50毫升咖啡倒入另一咖啡杯中,那么這兩杯咖啡的毫升數會有怎樣的變化?這一題就很好地運用了逆推法。第二,充分與該節教學內容相結合。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內容都是按照數學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編排和設計的,主要編排形式為鏈狀排列,層次分明、理論性較強,可以有效將思考題與該節數學教學內容緊密銜接在一起,互相補充,既能加深教學內容的印象,又能使學生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起到鞏固已學的數學知識和鋪墊后續新知識的作用。例如,“每個西瓜的重量都是一樣的,每個桃子的重量也是相同的,那么一個西瓜的重量是一個桃子重量的幾倍?”針對這一思考題,通常情況下,學生會將數學知識,也就是千克和克的運算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稱水果的情景中,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增長生活經驗,另一方面可以鞏固、扎實和復習“千克與克”單元的知識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等式與加減法的運用最后得出結果。第三,同類課后題編排既具有集中性又具有分散性,也就是說課后題編排集中與分散相互結合,這也是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編排的特點,其中,集中編排有利于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概括、分析和總結,以便系統地進行教學,加之與其他知識的有效結合,可以加強學生對該節課的理解,豐富知識結構,而分散編排則是通過乘法、除法等來實現提高學生分析能力、總結能力的目的。
1.拋出問題,引發探究興趣
合理提出問題往往是數學教學的關鍵,問題是創造的源動力,只有提出問題,才會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索,才會有創新和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開始時,根據該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課后思考題,并在課后拋出此問題,賦予原本單一刻板的習題新的活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夠在作業中聯系該天在數學課堂中所學內容,積極解答問題,進而達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及分析能力的效果。例如,根據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材中“方程”這節課的內容,教師可以擬定:“假如一只熊大和熊二一起要爬10米的大樹,熊二已經爬了5米,熊大爬了3米,那么請問熊大和熊二各還有多少米的樹要爬?”這樣的題目可以激起學生的解題興趣和探索求知欲,進行自主自考,并且能夠聯系實際生活,創造出更多類似的問題,從而發揮課后思考題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2.有效利用“錯誤”,提升學習興趣
對于數學這一運算活動較多的學科來講,學生在進行練習和作業時難免會出現錯誤,尤其是小學生,各方面能力都處于初步建立階段,認知能力較弱,在實際數學作業中經常出現計算錯誤、填寫錯誤等問題,而教師過度地在意錯誤的糾正,加大學生對犯錯的心理壓力以及批評等,都在無形中限制了學生進行知識結構拓展以及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扼殺,甚至無法發現新知識和創新能力的深挖,使其失去數學學習興趣,產生挫敗感。因此,教師應耐心、溫暖地有效利用錯誤來正確引導形成學生針對錯誤的分析能力、改正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具體就是利用錯誤使學生分析到底哪里錯了,因為什么原因出現錯誤,使其能夠重新回顧所學內容,進行知識重組,按照正確的解題思路得出正確結果,讓錯誤變成學生學習數學的“小助手”。
除了上述兩點利用蘇教版小學數學課后思考題的教學策略以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刨根問底”、“亡羊補牢”來實現利用課后思考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目的,也就是說通過精心設置課后思考題來激發學生的刨根問底精神以及教會學生查缺補漏的學習能力,使其能夠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最終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