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黃橋實驗小學 陸云龍 陳小紅
領悟教學做合一理念 體驗自主學習過程
——“圓的認識”例談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黃橋實驗小學 陸云龍 陳小紅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他認為:“教學做合一”的原則,是以做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上學,邊教邊學邊做。他的教育思想與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要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變“灌輸教學”為“引導發現”,變“被動接受”為“自主探究”,實現“教學做合一”,全力打造生態課堂。下面筆者以“圓的認識”一課教學為例,談談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對教學的積極意義。
觀察是信息的輸入通道,是思維的開啟之門。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可能有思維。觀察力是一種良好的思維品質,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有意培養。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開始,筆者就利用多媒體呈現出一系列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再利用問題“找出其中一個與眾不同的圖形”讓學生觀察,從而有效開啟學生思維之門。學生直觀地從與其他圖形對比的思維過程中,感知了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這個明顯的特征,感悟了“圓是彎曲的”這樣一個表象。緊接著,組織學生欣賞生活中有關圓形的圖片,說一說自己見過的生活中的圓,鞏固了學生的初步認知。因為有了問題,才有了觀察,繼而有了學生的思考,促使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的狀態。
在“圓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發現和理解“圓的特征”,筆者分兩個環節進行教學:(1)動手畫一畫。讓學生在畫圓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圓是曲線圖形。(2)出示自主探索提綱,讓學生操作實踐。“提綱”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的方向,沒有方向的探索是一種盲目的操作,也就失去了操作的意義。學生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比一比等一系列操作活動,探索出了圓的主要特征。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實踐、去探究,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具體操作情境中,“解放了雙手、解放了大腦”,主動構建并生成了圓的一些主要特征。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參與了獲取知識的全過程,也分享了他人的成果,體驗了成功的快樂。以“動”激“活”、以“做”促“思”,生成了富有生機的學習氛圍,較好地實現了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這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經歷了概念產生、發展的過程,有利于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正如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在一系列動手實踐中,學生還初步感悟了數學的基本思想,逐步積累了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需要教師的組織、引導。新課程倡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不可能像科學家那樣完全獨立自主地進行,它只是一種類似創造性的活動,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在對數學知識實現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中或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難免存在一定的偏頗、缺陷乃至失誤,這時就需要教師的“教”,發揮其主導作用,及時從幕后的組織者中走出來,對學生相機解惑。在本課中,筆者根據課堂現場生成的有關圓的信息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從而保證了信息資源的有效價值和學生自主探索結果的正確性,將學生一步步引向成功的彼岸。例如,當學生發現圓的直徑長度總是半徑的2倍時,教師有意設置矛盾沖突:老師手中圓的直徑長度是你手中圓的半徑長度的2倍嗎?學生豁然開朗,這個特征存在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是在同一個圓內。
教學實踐證明:互相交流的學習方式可以使教學內容具有動態性,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探索發現、合作交流等能力,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的潛在能動性。討論交流、合作學習是在學生獨立探索,并對所學知識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或相互幫助去共同解決問題。它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在師生、生生的多向合作、交流的互動過程中得以實現的。在本課的教學中,當學生獨立探索發現圓的一些主要特征后,教師就組織學生進行全面匯報交流(自己發現了什么,有什么疑問,對他人的結論有什么不同意見等等),學生在交流中經驗得以分享;在質疑中知識得以確證;在補充中意義得以拓展。數學課堂由此而充盈著猜想、例證、質疑、爭辯、交流、補充、拓展,數學學習由此而真正成為學生“做數學”的生動過程,數學課堂由此成了多元的生態課堂。它是現代教學的重要方式,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興趣和認知能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情感。在學生“合作研究數學”的過程中,每一次的發現都表達了學生對數學學習個性化的領悟與創造;每一次的補充和糾正或是爭辯,都見證了學生數學經驗的孕育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在這樣的互動學習中,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了發展和提升,思維由此也得到了拓展。
眾所周知,數學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學以致用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的真諦。因而在本課教學中,筆者始終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在課開始時,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圓,使學生產生美感,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在課的結尾,學生對“車輪為什么都設計成圓形而不是方形?車軸應裝在哪里”這一問題的釋疑過程,既是學生知識內化、思維的提升過程,又是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版本,自然凸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做合一,是一件事的三個方面,而不是三件事。“老師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實學”。在教育教學中,應用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將課堂的主體從教師轉為學生,將學習的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將學習的方式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轉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思考,在“做”的過程中真正體驗數學內涵,從而達到更好地實施有效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