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小學目瀾校區 沈方圓
談數學課堂“問題導學”中的“問題”設置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小學目瀾校區 沈方圓
當前,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新穎的教學模式進入了小學數學課堂,而“問題導學”就是其中的一種,這一教學模式重在問題的設計,強調“導”和“學”,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深化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思維,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問題導學;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問題導學”是教師通過設置有梯度、有層次、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融入課堂,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形成技能。實踐證明,“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更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師應優化問題設置,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數學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很強,前后知識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學生的學習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因此,在問題導學的問題設置環節,教師應立足新知的生長點進行提問,旨在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讓學生更好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好地完善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減法時,教師考慮到學生已經學會了整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于是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問題設置:(1)豎式計算并驗算:1475-134=;950+2380=,通過計算,說一說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2)解決課本中例1的兩個問題:“小明和小麗一共要用多少元?”“小明比小麗多用多少元?”(3)小數加、減法,你是怎樣完成豎式計算的?(4)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計算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5)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注意什么?這幾個問題,教師主要著眼于整數加、減法與小數加、減法的異同展開,在新課伊始,勾起學生對整數加、減法豎式計算方法的回憶:注意末尾對齊(也就是注意相同數位要對齊),從低位算起,滿十進一或者退一當十,進而運用比較思想,凸顯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的異同點,輕松地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方法,從而幫助學生突破新知學習,完成知識構建。
上述案例,教師針對教學目標,通過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學習逐步走向深入,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知識構建,發展數學思維,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數學知識抽象、難懂,學生由于年齡的影響,認知能力還不強,數學中的很多知識點難以被他們理解,有時新舊知識銜接的坡度較大,易產生干擾,出現易混、易亂的情況,這樣就出現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情況,學生難以掌握的內容就是教材中的難點。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問題的設置,教師應立足于知識的難點處,讓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如何引導學生將圓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并根據所拼的長方形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新課伊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顧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充分體驗轉化思想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的適用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出了所學新知——圓的面積計算,并為學生設置了以下問題:(1)你覺得可以將圓轉化為什么平面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計算公式?(2)拿出課前準備的學具,看看是否能拼接成你所想的圖形?(3)試想,圓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會越接近什么圖形?(4)所拼圖形的面積和原來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5)怎樣通過所拼圖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些問題的設置能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具有很強的啟發性,有助于學生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并能講述推導過程。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自然地引出新知,并為學生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課堂教學真正進入“憤而啟之”、“悱而發之”的狀態。
數學課本中,有些內容對學生掌握知識點和解決實際問題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何正確地處理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因此,教師在進行問題設置時,應抓住知識的關鍵,在關鍵處提出具有統領性的問題,讓學生的學習有的放矢,提升課堂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時,教師出示例題:“王大叔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為了讓學生的學習具有針對性,教師為學生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1)不管怎樣圍,長方形花圃的周長是多少厘米?長和寬的和應滿足什么條件?(2)根據對題目中已知條件的分析,你打算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引導畫圖或者擺小棒)(3)怎樣做,才能做到不重復又沒有遺漏?(引導列表整理)(4)在你設計的多種方案中,哪一種是最佳的呢?通過比較,你有什么發現?(5)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么體會?在教師設計的問題中,緊扣知識的關鍵點,為學生找到了開啟知識之門的鑰匙,讓學生積極運用畫圖、擺小棒的方法,探究花圃的多樣圍法,進而通過表格整理數據,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上述案例,教師在關鍵知識點設置問題,為學生指明探究的方向,窮源溯流。讓學生在思考中強化認識,掌握知識的本質,發展思維,使學生體會到智力角逐的樂趣!
總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也是數學的魅力所在。問題導學是構建魅力課堂、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注重問題的設置,真正讓問題成為學生思維的催化劑,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強探究的欲望,撥動他們的思維之弦,奏出耐人尋味的篇章!
[1]馬建坤.基于“問題導學”模式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新校園(中旬),2017(06).
[2]陳惠芳.問題導學:開展“對話式教學”的應然之道——以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