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響水縣第一小學 施迎娣
多元教法:低年級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利器”
江蘇省響水縣第一小學 施迎娣
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教師要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促進思維培育,養成良好習慣。本文主要從生活化教學、游戲化教學、多媒體教學、表現性評價等方面闡述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有效策略。
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有效策略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家庭、社會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受著數學的學習,但學習是零散的,缺少建構,在應用方面更是無能為力。“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兒童是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題、查錯、檢驗的習慣以及書寫、計算、作答、聽講、動腦、應用的習慣,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教師要通過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猜測、思考、探索的能力,讓他們將這個興趣轉化為積極的探究動機。
數學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數學內容是從實際生活中選出來的,教師只有帶領學生走進社會、融入生活,才能使數學課堂煥發生命活力。教師要關照童心,從兒童的認知特點出發,從他們的現實生活中選擇數學素材,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真實生活環境開展教學,給學生提供形象直觀的實例,促進學生的主動思考。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節日活動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學習《2~5的分與合》的內容時,教者出示掛圖,提出問題:“把4個桃子放在兩個盤子里,可以怎樣放?”學生嘗試將4個桃子放在兩個盤子里,并交流各人的想法,有分別放入1個和3個的,有分別放入2個和2個的,也有放3個和1個的。教者選擇其中一種分法抽象出4的一種組成,再讓學生在小組內思考:從其他幾種分法中抽象出4的其他幾種組成。學生觀察4個桃放在兩個盤子里有多種放法,體會到4分成兩部分的多種方法,體會數的組成的學習方法。
教材是開展數學教學的重要工具,教師是教材的“二次開發者”,要靈活地使用教材,把兒童的日常生活融入低年級數學課程內容之中,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在“用教材”中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如在《10以內的加減法》的教學中,教者設計情境:在黑板上貼好蘋果樹,樹上有10個蘋果圖片,“我要將這些蘋果送給我的朋友,但必須由我的朋友來摘”。先請一位同學摘,“大家看到了什么?”有學生說樹上有一些大蘋果,也有學生說已摘了一個蘋果,教者引導學生將看到的信息完整地表達出來:原來樹上有10個蘋果,摘下了一個,還剩下9個蘋果。此時教者借機提出問題:“你愿意將自己列的算式說給大家聽嗎?”學生會列出算式10-1=9,教者再引導學生繼續摘蘋果。
數學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師要具有敏銳的數學意識,從生活中挖掘數學,讓學生在應用中領悟數學。
游戲是兒童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它能在無形中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完善學生的人格。教師要積累游戲教學素材,豐富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夯實基礎。數學游戲是以游戲的方式傳播數學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各類游戲,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小學生剛入學時,他們都能認識到1至10的數,也會做10以內數的加減法,但學生對數的概念理解較少,不懂得計算的意義,甚至很多結果是機械記憶的,他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在教學中,教者采用猜數游戲的方式,一共拿著5顆糖果,左手拿2顆,讓學生猜一猜右手拿幾顆?學生通過猜數,認識到數的分與合,感受數的神奇,還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培養數感,提高學生有序思維的能力。
開展游戲教學,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通過扮演小動物找家進行簡單的計算,通過口算卡訓練計算,通過小組比拼,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利用課前時間,以游戲活動促進學生參與活動,在課中以游戲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讓所學知識得到更好的鞏固。在課后游戲中,將小組提升到一個高度。在枯燥的數學學習中融入生活中有趣的游戲,讓學生初步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提升能力。
多媒體的使用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諸多便利,增加了教學容量,加快了教學速度,引發學生的主動參與,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構建,使枯燥的知識變得形象生動。教師要充分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功能,實現頁面書寫、記錄、批注、連接等功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如在學習時間時,一般先學時,再認識分、秒,在最初學“時”時,在認識上有一定的孤立性,會忽略時針轉動分針也在轉動的事實,而課件難于操作,真實的針表又太小,不具有直觀性,教師借助于電子白板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感受鐘面上撥動時針和分針是同時轉的。
教學評價要強調過程性、多元性、綜合性、開放性,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包括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學生能運用知識解決特定情境的問題,還包括學生使用了哪些方法策略,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創造能力的發展。教師要選用生活中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引發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并從中發掘更多信息為教學所用。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設計針對性的情境引發學生參與到問題情境的思考、分析之中,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熱情。如在《有余數的除法的認識》一課的學習中,模擬購物活動,讓學生了解物品價格,增加社會閱歷。學生參與任務后,教者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如第一組的同學能正確解答,但表達過于簡單;第二組選用的是有余數的算式表示,思維不靈活,不能理解任務指導;第三組同學只是簡單的任務填寫,在知識點上理解不強……有效的評價促進學生對有余數除法的掌握,讓他們明白自己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之后的學習中有更明確的改進方向。
總之,在低年級小學數學中,教師要關照童性,豐富教學手段,以生活化教學、游戲化教學、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建立知識聯系,促進學生深度理解。
[1]白小晶,常健,向日梅.小學低年級數學學習的重要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