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正紅初級中學 徐 勝
小情境彰顯大智慧
——初中數學情境創設的有效策略
江蘇省濱海縣正紅初級中學 徐 勝
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求知的學習氛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建構新舊知識的聯系,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本文主要闡述了良好情境的特點以及情境創設的有效策略。
初中數學;情境教學;懸疑;游戲;史學;操作;應用
傳統的數學教學也曾有過輝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缺點愈來愈凸顯,教師為考而教,學生淪為接納知識的容器,沒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學形式死板、教學過程千篇一律,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遏制,覺得學習是枯燥乏味的事,以致學習效果較差。數學教學只有貼近學生的生活,才富有探究性,更有利于學生在觀察、猜測、實驗、推理中建構知識體系、提升學習能力、培育數學思維。情境的創設能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的具體場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的深入思考。
好的情境既能誘引問題,還能促進學生去聯想、類比、推理,為問題的解決埋下伏筆。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擦出智慧的火花,獲得了積極的體驗,感受到了成功帶來的愉悅。
數學學習不是枯燥乏味的,情境教學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感受,尊重學生的生命發展,將學生視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教師聯系學生熟知的生活背景,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有了生活感受,更易于理解與接受知識。
情境的創設是為幫助生習學習數學知識,情境的創設不能只停留于生活的層面,既要能進入情境,從情境中搜集數學信息,又要能走出情境,利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設置有梯度的問題,為學生生活與數學之間搭建聯系的橋梁。
情境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思考,才能體現創設的價值,如果情境如同嚼蠟,缺乏思考價值,情境就會成為一個擺設。教師不能為情境而情境,要提出問題,能引發學生的思考。
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才能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培養能力,如果情境的創設遠離目標,不能帶領學生進入主題,就會影響學生的主動發展。
良好的情境中蘊含著數學問題,能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促進他們去主動探究、揭示數學的本質,讓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通俗易懂,學生在情境的帶領下,產生學習的內驅力。
懸疑情境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讓他們產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欲望。教師根據內容恰當設置懸疑情境,引發學生的關注,讓學生急于知道結果,自然會緊跟教師的步伐,開展有意義的探究活動。如在《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一課的教學中,教者向學生講述泰勒斯測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晴朗的一天,他去埃及旅行,問陪同他參觀胡夫金字塔的司祭長:‘這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長告訴他沒有辦法測量,他卻說:‘我可以根據我的身高馬上測量出來。’大家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他拿出一根繩子,在助手的協助下測算出塔高為131米。”并適時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泰勒斯是如何測出塔高的嗎?”學生覺得非常疑惑,但又想知道測量的方法,就會帶著好奇心積極參與課堂,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寓教學內容于游戲之中,讓學生在“玩中學”,輕松地掌握知識。游戲情境的創設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可能性的大小》一課的教學中,教者制作了一個模擬商場抽獎的轉盤,上面被分為大小不等的幾個扇形,分別表示一、二、三等獎和“謝謝參與”,各小組通過動手參與,在表格上記錄中獎結果,教者提出問題:“一共會有幾種可能?這幾種結果出現的可能性一致嗎?”通過教師提問的引導,學生會發現扇形越大,圓心角越大,可能性就會越大。學生在玩游戲中加深了對可能性大小的理解,能感受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大小不一的。
缺少歷史感的教材是“冷冰冰的”,教師要將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數學學習變得富有人文價值,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欣賞數學之美。如在學習《解一元一次方程》時,教者借助數學史,以古代數學家丟番圖的墓志銘創設教學情境:他的時光是在童年度過的,再過長了胡須,又過了和妻子結婚了,再過5年有了自己的兒子。兒子只活到父親歲數的一半就去世了,四年后他自己也結束了人生旅途。讓學生算一算這位數學家的年齡是多少?學生被這位數學家的命運所吸引,急于想辦法破解丟番圖的壽命之謎。
“智慧出于手指尖”,學生要擺脫教師的“包辦”,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去探尋規律,把握真諦,體會到數學的活力。如在《用相似三角形解決問題》一課的教學中,教者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學校國旗桿的長度,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他們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并匯報測量的結果。學生在查閱資料、方案制定、方案實施中探究,享受用數學的過程,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在學習數學問題時,教師給問題增加生活背景,能讓學生更易于接受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內容時,教者創設情境如下:“在一塊長40米、寬30米的長方形草坪上,要建一個游樂場,要求游樂場的面積是整塊長方形面積的一半。”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他們思考問題更全面。
總之,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圍繞教學目標創設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教師要留心收集素材,創設的情境才易于讓學生接受、理解,才能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1]潘巧明.計算機技術支持下的數學情境設計[J].數學通報,2003(5).
[2]呂傳漢,汪秉彝.論中小學“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的數學[J].學習數學報,2001(11).
[3]楊躍鳴.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育價值及若干策略[J].數學報,2002(11).
[4]齊欣.創設數學情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J].安順師專學報,2003(2).
[5]康紀權.試論數學情境的創設[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