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阜寧縣實驗小學蘇州路校區 張軍龍
以數學信息交流促進學生的自然“生長”
江蘇省阜寧縣實驗小學蘇州路校區 張軍龍
課堂信息的交流方式多種多樣,學生通過信息交流建構知識、提升能力、豐富情感。本文主要闡述了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信息交流的現狀,分析了問題出現的原因,并提出小學數學課堂信息交流的有效策略。
小學數學;信息交流;策略
課堂信息,既有語言、板書、媒體演示,還包括手勢、表情等內容。信息交流是師生之間相互交換、共享信息的過程。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過程,同時也是信息交流的過程,學生在信息交流中習得知識、發展能力、豐富情感,個性獲得發展。
課堂信息交流的方式有教師講解學生聆聽的“一對多”、師生之間互問互答的“師生互動”,也有小組討論、相互評價、相互欣賞、互相傾聽的“生生互動”。而教師多采用“一對多”的交流方式,或在師生互動中只關照少部分學生的發展,而忽視了大部分學生的參與。在“生生互動”中,個別優秀生主導話語權,而其他學生只淪為“觀眾”,缺少主動參與的意識。
課堂信息包括教師的講解、板書以及媒體的演示,教師總怕學生講不好,于是獨霸課堂的話語權,學生缺少言說的空間,即使學生偶爾有自己的想法,也常被老師所忽視。教師只追求提問的數量,忽視了提問的質量,將提問視作啟發式教學。大量形式單調的提問使學生產生疲倦感,影響了教學效果。教師也常借助于多媒體進行“電灌”,影響了學生的主動探索。
“數學思考”是當學生面臨問題時,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現象、捕捉信息,并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去解決問題。部分教師提問以集體回答為主,遇到有探究的問題往往擔心學生說不好,于是將問題拆分成淺層次思考的問題。教師多以“結果正確”作為唯一目標。
數學方法的選擇是隨情景不同而變化的,教師要引領學生參與思維碰撞的過程,營造動態生成的課堂。由于學生的興趣、注意力、學法、思維方法、表達觀點各不相同,教師要及時關注并有效利用生成信息。但部分教師拘泥于預設不放,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對課堂反饋信息的評價流于形式,沒有對學生反饋的信息做出恰如其分的評析,缺乏深度的引導,放任課堂生成信息,未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在現實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常被忽視,小學生的興趣廣泛,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易被具體生動、形象直觀的內容所吸引,游戲、故事、操作都能觸發學生的興趣點。如果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他們自然就不愿意參與、不愿意思考,也不會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交流中。教師“神化”了教材,忽視了學生的發展,沒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沒有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的需要。教師過于依賴教案設定的教學任務,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局限于提問之中,忽略了有價值的討論交流,學生的自由空間越來越小。
學生只有積極參與到交流活動之中,信息的交流 才會有針對性。教師要改變師講生聽、師問生答、師演生看、師設生做的教學形式,改變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積極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種方式。
學生缺乏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熱情與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融合起來,讓學生學習“活”的知識,自主建構數學模型,探究數學規律,讓他們在發現問題中思考與探究。課堂缺少有價值的問題,不能引發學生關注數學知識的本質,不能引發學生真正的數學思考。
教師要改變單打獨斗的狀況,要與其他教師一同參與研究,共同探討教法、學法,不斷突破、不斷超越自我。教師要通過課堂觀察,為學生提供思考、討論的機會,了解學生的不同想法。教師要關注多數學生的參與,課堂信息交流呈現多方位、多角度的形式,讓師生思維得到碰撞,才能讓學生在積極的思考中提升教學效果。如在《因數和倍數》一課的教學中,教者播放多媒體、講解等多種方式融合在一起,通過恰當的引導,啟發學生思考,產生自己的見解。
師:大家一起看大屏幕,數一數有幾個正方形?如果把12個正方形擺成一個長方形,你會如何擺?你能不能用一道簡單的乘法算式表達出來?
生:1×12。
師:猜猜看,他每排擺了幾個?擺了幾排?
生:12個,擺成了一排。
師:(呈現擺法)是這樣嗎?我們也可以將這種擺法旋轉90度,跟前面的方法相同嗎?我們可以忽略不計,還可以如何擺?同樣用一道乘法算式表達出來?
生 1:3×4=12。
生 2:2×6=12。
師: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如果每排擺5個呢?1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能擺3種不同的乘法算式,如3×4=12,數學上稱3是12的因數,4也是12的因數,倒過來,12是3的倍 數,也是4的倍數。
教師要改變課堂信息交流方式單一化、主宰化的局面,改變師講生聽單向傳遞信息的方式,要強化生生互動,變教師講解為引導學生思考。教學行為的改變,讓信息交流方式多樣化,能引發學生主動參與,并產生積極的數學思考,使課堂學習效果產生很大的提升。
學生要把握數學本質,就要理解基本概念,掌握思想方法,感悟思維方式。教師要通過情境尋找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源于現實生活,從而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需要,激發他們在學習與探索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在學習蘇教版《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內容前,教者讓學生走進超市購物,去觀察商品價格標簽,參與購物過程,說一說練習本0.50元、鉛筆1.20元、一瓶水1.45元……這些數與我們之前認識的數有何不同?它們分別表示什么意思?有了生活情景的參與,學生就能利用元角分的知識去認識小數,從而能把握特征,理解意義。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需要,豐富信息交流的方式,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引發教師、學生、教材、媒體之間的多元互動,促進學生的自然生長,從而構建富有生機、活力的數學課堂。
[1]李成蔭.數學交流在課堂教學中的意義及實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