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阜寧縣實驗小學 陰春艷
以學定教,構建動態生成的數學課堂
江蘇省阜寧縣實驗小學 陰春艷
數學課堂在“以學定教”的變革中發掘潛能,激活智慧,促進課堂的動態生成。本文主要闡述了當前數學課堂的“偽生成”、生成教學的內涵以及以學定教生成式課堂的實施策略。
小學數學;以學定教;生成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變革,數學課堂從“以教定學”逐漸向“以學定教”轉變,課堂也因而出現動態的生成。教師面對一個個活潑可愛、個性迥異的孩子,教學時會在不期而遇、思維碰撞中產生靈動,教師應采用以學定教的策略,促發教學的動態生成。
課堂打破預設,從師講生聽走向另一個弊端:課堂出現假對話、假探究,整節課看似精彩,但由于過于隨意,學生的思維并沒有真正“動”起來,由“滿堂灌”走向“滿堂問”,學生討論沒有真正的價值,出現無效生成。
在數學教學中,生成結果與教學目標發生偏離,教師脫離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把知識、技能、情感等直接“教”給學生,或空談情感、態度、價值觀,造成課堂互動的片面,對學生的學習發展難以起到促進作用。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可能一成不變地執行預設教案,學生也不是盲目隨意地活動,而是教師在互動中不斷修改預設教案,促進有效學習的發展過程。生成教學既尊重教學活動,也尊重學生思維,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促進數學的動態生成。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提供探索材料,創設學習情境,將知識融于情境之中,引發學生的沖突,讓學生產生急于探究的愿望,讓枯燥、乏味、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經歷探究活動,使靜態知識變成動態,預設也變成生成,課堂也變得靈動而充滿活力。(1)以操作情境豐富學生感知。兒童的思維從操作開始,教師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創設操作情境,并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探索空間,調動他們的感官參與,引導他們參與觀察、操作、猜想、交流、合作等活動,在邊做邊思邊體驗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發展,這樣能豐富學生的理解,讓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情感態度得到發展。如在學習“多邊形的內角和”的內容時,教者讓學生準備一張銳角三角形紙片、一張鈍角三角形紙片、一張正方形紙片和一把剪刀,讓學生通過折、剪、拼等活動,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學生在探索活動過程中,通過親身體驗,經歷“再創造”的過程,自己通過操作得出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2)以游戲活動引發學生思考。教師創設游戲情境,引導學生感知問題,實現對知識的體驗、感悟。教師要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在游戲中鞏固知識。(3)以故事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故事使數學知識有了“溫度”,讓學生在有趣的故事中感悟數學之美,枯燥的符號也變成了學生喜歡的符號。如在“混合計算”的教學中,教者以《狼與小羊》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小羊做錯一道題,狼就前進一步,逼向小羊,如果小羊做對一題,狼就后退一步,遠離小羊。狼為引誘小羊做錯,故意將錯誤的方法告訴小羊。學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熱情空漲,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
教師以提問引導學生巧妙思考,引導學生索求知識、發現規律。(1)趣問。教師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設計形式新穎、富有新意的問題,能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巧妙構思提問內容,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令學生在生疑解惑中獲得新知的理解把握。如在學習“圓的認識”的內容時,教者以動物王國準備騎自行車比賽引入新知:小熊車輪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車輪是圓形的,小象的車輪是三角形的,提出問題:“大家猜測哪個動物先到達終點?”這個問題形象生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他們主動解決問題的欲望。(2)精問。提問要有針對性,有明確的指向,要問得恰當。教師要在知識的重難點處、關鍵處、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激活學生的思維,問題之間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能幫助學生內化知識。如“圓的面積”這節課的重點是將圓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圖形來計算面積,學生通過觀察把圓分割成4、8、16、32等份,知道分割的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梢恍W生不明白教學意圖,教者應及時提出問題:“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寬和圓的周長、半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你能據此求圓的面積嗎?”問題為學生的思考提供了明確的指向,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獲得結論,這樣圓的面積公式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
(1)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制定目標時,要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要讓差生也能感受成功的喜悅,讓能力較強的學生有施展才華的空間。教師只有制定明確、有層次的目標,才能保證教學的方向,使教學具有可操作性。(2)營造和諧氛圍。教師要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要放棄權威、放下架子,以愛撫的動作、表揚的話語溝通師生的關聯,多給學生一些關心,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耐心誘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教師要充分把握教材資源的外延與內涵,要認識教材的展示只明確解決問題的一個策略,要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引領他們獲得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應探求核心知識,思考學生可能生成的問題,思考知識前后的聯系,設想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的理解更深廣。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牽著學生按自己預設的思路走下去,當學生出現意外時,教師往往置之不理,這種封閉式的教學中,隨機調整的空間小。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塊移動”,靜心傾聽學生的“發現”,能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及時調整,從而為生成教學提供保證。教師要充分預設錯誤,讓學生在不斷糾錯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我們在設計預案時,要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進行相應的預設,設計解決的方案,讓他們在多向思維的碰撞、操作驗證中自悟自得,讓學生獲得正確的思維方法,促進對新知的理解與深化。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重知識講授輕思維培育的狀況,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的思維在討論交流中不斷碰撞,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1]林建森,蔡仲興.動態生成式課堂教學的構建[J].數學教學通訊,2006(9).
[2]潘小明.小學數學生成教學探究——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教學談起[J].現代教育,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