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陳濤鎮漁洼小學 陳為先
如何設計有效的數學作業
江蘇省濱海縣陳濤鎮漁洼小學 陳為先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國大教育家孔子就闡明了復習的重要性:“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可見復習對于學生學習新知識是多么重要。在數學教學中,布置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我們設計適當的作業能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反思我們的作業布置,大多數老師只把作業當成鞏固課內知識、技能的手段,致使學生的作業布置都是機械重復,學生的書寫量大,提起作業,學生心煩,老師一天到晚也是忙于應付檢查學生的作業,耗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很是頭疼。如何設計作業,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呢? 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新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我們不僅在課堂上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要求我們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擺脫重復的無效的死記硬背、沒有開拓學生思維的低效練習題。以往的作業形式大多是需要寫的書面作業,這樣學生做起來感到枯燥無味,學習積極性不高。在布置作業的時候,爭取讓作業形式能達到靈活、新穎、有趣,盡量通過各種渠道,把豐富學生的知識,訓練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當作首要任務,讓學生有興趣做作業,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完成作業。
針對這些,我們可以設計不同形式的練習,如:(1)口頭作業。比如課前提問,要求學生復述上次課所講的知識要點;讓學生復述解題思路;對錯誤的習題說錯誤的原因等。把課堂上一些概念性、需要識記的知識編成容易記的手勢、兒歌等。(2)游戲作業。在課堂中我們可以用“對口令、開火車、搶答”等形式完成作業。如在教學“口算乘法”時,我讓學生做數字卡片算乘法算式的游戲,比一比誰算得又對又多。(3)實踐性作業。如在教學“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時,“克”和“千克”的概念很抽象,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概念呢?我布置學生放學以后跟隨家長去超市、菜場購物,讓他們仔細觀察物品的外包裝,并且用手試試物體的重量,通過比較感受不同的質量;又如在學習了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面積計算后,我讓學生回家測量房間、餐桌、床等物品的尺寸,然后算出它們的面積。再如在學習“認識鐘表”后,可結合孩子的一日活動,通過設計作息時間表來學會認識鐘表、用鐘表,也能讓學生學會合理利用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我們都知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表現出很大的個體性差異。只有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有所側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們應當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作業要求,作業既要有統一的要求,也要有選擇的余地。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給學生開設一個“作業自選超市”,讓學生自由地選擇。這樣設計的作業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并且給了學生一個選擇的范圍,提供了一個自由度,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自由選擇。
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對于基礎好一些的學生,可以適當布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作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對于中等生,可以讓他們選擇一些在鞏固基礎后再適當提高的作業;對一些學困生,能把基礎知識做好就算完成任務了。在學生都完成作業后,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保證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布置作業不搞“一刀切”,既能減輕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的壓力,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又能讓各層次學生在“闖關”中體驗到量力而行、挑戰自我的成功感。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培根)小學階段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它可以為孩子今后更好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最佳時期培養孩子們各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對學生的作業書寫、格式以及算理過程要嚴格把關,這些是體現良好學習習慣的外在標準。針對經常不完成作業的孩子,我為他們建立了“成長檔案”,利用激勵性評價為他們樹立信心,使他們也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減輕對學習的畏難情緒,不完成作業的現象也大大降低。
學生與老師建立了感情,他就會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一個學期開學不久,我上課時,發現小陳同學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原來,他的父母不久前雙雙下崗,家庭生活困難。我了解到這些情況后,在她的作業本上寫道:“你很懂事,知道為家里分擔憂愁,但你現在的任務是學習,要是你父母知道你現在的學習情況,該有多傷心啊!”之后,我又和她進行了一次談話。幾天后,情況有所好轉。于是,我又寫道:“這才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你的進步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幫助與安慰。”小陳同學終于擺脫了生活的陰影,學習進步很快。這種富有人情味的評語如果經常出現在學生作業本上,效果會很好。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不同的學生,設計不一樣的作業。要想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認真專研教材,精心設計,深入了解學生,這樣才能設計出優質的作業,才能讓課后作業為我們的教學質量提升做好服務,讓我們的學生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