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東坎鎮坎南小學 戴曉文
如何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江蘇省濱海縣東坎鎮坎南小學 戴曉文
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工作者們對小學數學教育活動的研究已越來越深化,一些新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已越來越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并被運用于教育實踐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讓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開展競賽、大膽創新,便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結合自己平時的課堂教學和學校開展的教研活動中的經驗總結,談談對主動學習這個問題的看法。
所謂提問是否有效,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提出的問題能不能達成教學活動的目標,提出的問題有沒有思考的價值,最主要的是提出的問題對促進幼兒的全面性發展有沒有用處,以這些為依據來評判提問的有效性。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啟發學生思維。比如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安排了圓柱體積的教學。制訂“圓柱的體積”一課的教學計劃時,我在課前已經布置學生預習教材了,估計孩子們可能已經知道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計算了,我就設計了兩套方案:如果學生知道了,就引導他們探討這個公式的來源;如果學生不知道,就要著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的時候,有的學生雖然能將圓柱體轉化為近似的長方體,但是每個人的角度不同,推導的公式也不同。有的學生將長方體看作是底面積為πr(圓)、高為h的長方體,也有的學生看成是底為πrh(側面積的一半)、高為r的長方體;還有的學生看成是底為hr(縱截面的一半)、高為πr(圓周長的一半)的長方體。
面對這樣一個個不同的答案,我是這樣講解的:
師:昨天我們通過將圓柱沿著圓柱的底面直徑切開,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的方法,計算了圓柱的體積。現在老師有一個問題,哪個小朋友能幫我解決呢?我在黑板上出示這樣一道題目:一個圓柱體的側面積是60.8平方厘米,底面半徑是4厘米,這個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生1:老師,我知道。根據S =2πrh,用側面積除以2除以3.14再除以4,就得到圓柱的高,再用底面積乘高就可以求出圓柱的體積了。
師:那你們算算看。
學生在先求圓柱的高時,發現60.8÷2÷4÷3.14并不能得到整數值。
生2:老師,你的題目出錯了!
師:錯在哪里?
生:我認為60.8這個數據要改一下。
師:你想把它改成什么數?
生2:可以改成62.8,這樣才好計算。 大多數同學都贊成他的意見。
師:不改這個數據,能不能求出它的體積呢? 有的學生在稿紙上演算著,有的學生再次“把玩”著手中的長方體。這時,一些學生有了發現。
師:同學們認為她的方法怎么樣?
通過討論,大家認為她的方法很不錯。這時有個學生站了起來。
生4:老師,我找到了更簡便的方法。我讓這個近似長方體來個“前滾翻”,讓前面的這個面做近似長方體的底面,半徑做高,只要用就可以了。
瞧,她把體育術語也用上了。
師:請大家討論一下,小明同學的方法可行嗎?
同學們熱烈地討論著,伴隨手中長方體在課桌面上的不停翻滾,他們空間想象的翅膀展開了。
師:剛才小明同學的這個發現真妙!我們就把這種方法叫作“小明方法”吧!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正是由于我能敏銳地捕捉了“60.8÷2÷4÷3.14不能得到整數值”這個不和諧的“音符”,進一步調撥,才促發了學生去動手操作。數學問題隨著教學的深入而發展,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思考狀態,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掘。教師把這個富有創新思維的問題及時拋向學生,讓空間想象成為學生思維的翅膀,從而盤活了生成資源,讓課堂生成得以升華。
運算包括兩方面,一個是“運算的對象”,一個是“運算的規律”。做老師的都有這個體會:每次考試過后,常聽到一些數學教師埋怨:“學生的計算能力太差了,連簡單的加減都不過關,甚至連數學基礎好的學生的運算結果也常出差錯。”也常常聽到同學們議論:有些數學題明明知道怎么做,就是做不對,結果出現“會而不對,對而不全”的情形。這說明學生的運算能力還是比較差的。
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是“教師生硬地塞給學生計算法則”。如教學“混合運算”,老師們會先出示一道計算題,然后講解:在有乘有加或減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在有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括號里面的。學生始終覺得枯燥乏味,疑慮成堆。我覺得在新課程理念引領下的計算教學,應讓計算的需要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避免了學生剛接觸混合運算的茫然,使學生根據實際情境來理解混合運算的意義和順序,學以致用,從而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
如二年級上冊“乘加、乘減的混合運算”的教學,為了讓學生能真正理解混合運算的意義,教學一開始,我先出示情境圖:學校生物小組養了四缸金魚,前3缸,每缸4條,第4缸里只有2條。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了問題,并列出了算式:4×3+2。在讓學生嘗試計算后,提問學生:為什么4×3+2要先算乘法?學生毫不猶豫地說出了:原來3缸,每缸4條,要先算前3缸共有幾條金魚,所以要先算4×3=12。通過圖與算式的結合,學生自主發現了為什么要先算乘法,生動直觀地理解了算理,突破了先乘后加的難點。
以上只是我在教學中兩點膚淺的想法,還需在實踐中進一步錘煉,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還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情境,使之為教學服務。我們要通過各種手段,使學生產生良好的興趣和情緒,從而大大有益于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