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h永寧路實驗學校 陳利利
提問有方,才能教之有效
江蘇省濱??h永寧路實驗學校 陳利利
有效的提問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本文主要從合理設計問題、有效實施提問、利用課堂反饋等角度闡述小學數學提問的有效策略。
小學數學;提問;有效
兩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以“啟發式”開啟了提問教學的先河,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以“產婆式”提問而聞名于世。提問,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不論哪種課型,新授、復習、習題講解,都離不開課堂提問;無論哪個環節,導入、知識講解、求解數學問題,也都離不開提問。因而部分教師往往將提問的頻度作為考查教學是否有效的一個衡量標準,錯誤地認為提的問題越多越好,于是課堂的提問以記憶性問題居多,強調提問的覆蓋面、知識的覆蓋面,而較少有創造性問題的出現。在指答學生時,學生遇到障礙時,教師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掃清阻礙,而是打斷學生的回答,這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存有誤區,在課堂提問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我們要深入探究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以提問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誘引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應答,從而大大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師的提問要促進學生的思考、探索,不能提出過于淺顯的問題,如“對不對”“是不是”,讓學生經過簡單判斷,異口同聲地給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表面上看學生能對答如流,課堂氣氛也熱鬧異常,實質上內容空洞,無助于學生的思維鍛煉,不利于學生的深入思考,還易讓學生養成淺嘗輒止、不愛思考的不良習慣。但如果題目過于深奧,學生往往不知所云,思路難以跟上問題,就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提問要難易適中,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能有利于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在蘇教版四下《搭配的規律》一課的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拿出實物圖片,動手擺一擺,一件上衣配一條裙子,看看能擺出幾種不同的穿法?你是怎么搭配的?把你的方法介紹給學生?!睂W生在搭配中學會有序,掌握不重復、不遺漏的方法。好的提問如同枝頭誘人的果實,既非唾手可得,也非高不可攀,而是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得到,因而教師要在把握學情的基礎上控制好問題的難度。
問題的提問要指向明確,幫助學生明晰思考的方向,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增強他們學習的動力。如果問題沒有指向性,就會讓學生產生歧義。如在《加減混合》一課的教學中,教者在黑板上出示三道算術題,想讓學生知道加、減混合算式的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向右的,于是出示了三道算式題:3+2+3、6-3+2、4+3-1,讓學生說出這三道算式有何相同之處。結果學生是這樣回答的:“都有3。”這顯然并非教者想要的,于是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讓學生產生了歧義,將這個問題改為:“這三道算式在計算順序上有什么相同之處?”結果學生很容易就能答出來。
封閉式問題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影響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師要以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觀察、深入思考,在探索、發現、歸納中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教師在培養學生求同思維的同時,要注重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發展,要設計一些開放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豐富他們的想象能力。如在《軸對稱圖形》一課的教學中,教者出示三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拼成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試著用手中的4個小正方形拼一拼,問題為學生打開了思維的閘門,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拼出了各種奇妙的軸對稱圖形。
教師以準確、清晰的語言表達所要問的問題。教師發問要發音準確、吐字清晰,能讓學生聽明白,要使用數學語言,不能用生活語言替代數學語言,不能出現如“什么物體是正方形”這類不嚴謹的表述。教師要把握發問的時機,如果學生未深入思考就提問,學生的思路就會跟不上而感到突兀;如果問得過晚,就如同“馬后炮”一樣,起不了任何作用??鬃诱J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的提問要在學生“深入思考而未得、想表達而說不出”時提問,促進他們產生頓悟。如在《分數的大小比較》一課的教學中,教者以“豬八戒分西瓜,分給他1/4時嫌少,偏要1/5,惹得悟空大笑”的故事,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教師采用“慢教育”的方式,在提出一個問題后,不要馬上指定學生回答,而是等待足夠的時間,再讓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也要等待足夠的時間,才去評價學生或再提問題。如果教師只給學生極短的思考時間,學生未深入思考即匆匆作答,導致回答得不全面、不深入,教師再讓其他學生回答,就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從而達不到思維發展的目的。教學是“等待”的藝術,學生如果沒有充足探索、交流的時間,就不會有創新的回答。
教師隨機叫答學生,讓每位學生都感覺到有回答的可能性,讓他們都“時刻準備著”,都會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如果提問只面向幾個學生,就會降低課堂教學的質量,導致教育的不公平。
反饋的形式多樣,可以是重復學生答案;可以指出其中不足,追問要點;可以是糾正錯答;可以是恰當評價,引導學生思考更深入的問題;可以融入新的見解,展開新的問題。當學生自信回答且正確時,教師要認可這個答案;當學生自信回答,但答案有誤時,教師要以提問幫助他獲得正確的答案;當學生回答正確而有些猶豫時,教師要以問題讓他們確信回答是正確的,幫助他們重塑信心;當學生回答不正確卻又粗心時,教師要及時糾正錯誤答案。
教師通過激勵對學生的回答予以強化,加深學生的理解,促進他們的深入思考。激勵的語言要恰如其分,教師以追問來發展學生敏捷的思維,使學生保持注意的穩定性,教師在教材疑難處、學生表述不夠精確時追問,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在新舊知識結合處追問,幫助學生建構知識聯系;在無疑處追問,順利開展教學活動。
總之,提問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樹立生本理念,給予恰當的提問,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宋廣文,胡凡剛.課堂提問的心理學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0.
[2]李春艷.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