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鹽瀆實驗學校 嚴偉偉
有效培養學生感知數學信息能力的策略
江蘇省鹽城市鹽瀆實驗學校 嚴偉偉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是從最初的觀察和感知數學信息“起航”的,可見,觀察和發現數學信息的能力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且有所收獲的基礎,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和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信息量大、復雜,學生要想真正獲得數學知識,就必須先學會對這些信息進行觀察、感知,同時進行搜集、區分、整理、判斷、甄別以及篩選,能從中選擇、獲取與所學內容有關的關鍵性信息。這種感知、甄別與選擇能力的高低往往決定了一個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站在學生的視角,從他們的數學思維特點出發,切實做好學生觀察、發現數學信息能力的培養,多教給學生感知、收集和處理信息的具體方法,讓他們自己學會去發現、思考和探究,使他們自己能夠有效地感知、分析相關的數學信息。那么,在具體的教學中到底該怎么做?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小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和學習大多來自他們在課堂中的觀察和與之對應的數學思考,而利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都是從審題開始的。所以,要想讓學生有效地感知和處理相關的數學信息,我們就應當教給學生觀察和審題的方法,指導并讓學生掌握理解題目中關鍵信息的技能。課中,我們應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進行觀察,抓住主要信息來理解知識,形成解題的思路,從對主要信息的關注與收集、處理來展開知識點的利用、思考。
如,在一年級學習“幾和第幾”時,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細心地對比:“幾”是指從第一個開始一共有多少個,而“第幾”是指某個固定位置上的那個。學生進行細心且聚精會神的觀察,看清楚題目,才能明確具體的要求,真正理解題目是求一共有幾個,還是慢慢去找某個位置上的“第幾個”。事實上,只有抓住“幾”和“第幾”的不同之處,學生才能正確理解、把握并熟練地利用這個知識點來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并逐步形成數學能力。
在通常情況下,數學概念以及相關的知識點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步形成表象并被學生深刻理解,是由學生能否把 握這些概念及知識點中最關鍵的字詞所決定的,也就是抓住相關問題的最關鍵的“眼”。所以,我們在平時一定要訓練學生感知主要信息、學會抓“字眼、詞眼”的能力,引導學生去尋找和發現一些中心句、一些非常值得關注的字詞,辨析有關信息中哪些是建立在核心概念上的重要信息,哪些是參與解題計算的最直接、最明了的數據。如果學生能夠準確地區分、有效地辨識主要信息中最關鍵的內容,對于他們形成知識網絡和發展數學能力來講,就找到了一條綠色通道。
如在二年級教學“乘法的認識”時,我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實例,恰到好處地提煉出“幾個幾相加可以用乘法計算”這個最關鍵的句子,也就是“幾個幾相加”可以用乘法列式“幾乘幾”,而“多少加多少”一般用加法計算。在學生具體的運用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辨析題目中到底求的是什么?是不是“幾個幾相加”?如果是,則可以利用乘法計算;如果不是,則就不能利用乘法計算。這樣做不但能提升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和認識,還能提高他們計算的正確率。
從平時的教學實踐來看,很多學生在課中聽得非常認真,可謂聚精會神、全神貫注,但在進行數學獨立練習或有關單元檢測時,對待題目束手無策,無所適從,發生各種錯誤。筆者仔細分析發現產生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學生還不會獨立地觀察和收集、處理相關的信息。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是:我們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獨立審題、解題的能力,讓他們通過對問題的對比進行思考,慢慢引導學生形成一種感知、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意識及能力。比如認真讀完題目后,讓學生冷靜地思考一下題目中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無用的,這樣學生慢慢學會進行信息的取舍后,自然就會提升解題的正確率。如教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后,讓學生利用理解、掌握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李老師帶領三(2)中隊的45名隊員去春游,每輛車可以坐5人,至少需要幾輛車?很多學生在解題時僅僅關注了45名隊員,而忽視了“李老師”。這就是說,在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后,我們還應該加強學生對數學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取舍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才能提升,解決問題的正確率才會提高。
總而言之,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收集、感知有效的數學信息的過程雖然非常短暫,但數學思考確實是存在的,而且對學生的后續數學知識的學習、數學思維品質的培養等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變換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知識視野出發,從學生的數學思維特點出發,從學生的數學認知規律出發,注重并加強他們觀察、感知和發現數學信息的技能與技巧,有效地教給學生具體感知、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數學方法,讓他們逐步學會自己去分析、思考,并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有效信息,這樣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才有真實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