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苴鎮德耀小學 丁琴琴
學貴善疑 疑貴有方
——例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質疑”的質變
江蘇省如東縣苴鎮德耀小學 丁琴琴
【課堂回眸】
片段一:練習中的“尷尬”。
在一次練習中,有一道“連一連”的題目(如下圖),全班32人中僅有兩人完全正確,我就納悶了,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簡單物體的形狀,對我們的孩子來說已經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怎么到了這里“連一連”卻是“洋相百出”呢?先聽聽我們的孩子是怎么說的吧:

生1:我知道從正面看是第一幅圖,從上面看也是第一幅圖,但是我想不可能第一幅圖連兩次,第二幅圖一次都不連吧?我就把“從上面看”和第二幅圖連起來了。(其他同學馬上附和)
生2:我們以前遇到過的所有題目都是每個圖都要連的,這兒我本來也看出來了“從上面看”是第一幅圖,但我想應該每個都要連,就把“從上面看”和第二幅圖連起來了。
我看著這些唯經驗是從的孩子們,唯有無語……
片段二:對話中的“尷尬”。
在教學《確定位置》時,當老師讓學生質疑時,沒有一個孩子舉手,在老師的再三鼓勵和引導下,終于有一個孩子站起來了,提問道:“老師,我有個問題,在寫數對的時候,外面的小括號一定要寫嗎?”老師反問道:“通過預習,你認為呢?”學生立刻回答:“一定要寫!”
全班同學會心一笑,是啊,沒有問題一定要提問,只有明知故問了。
【自我反思】
1.“有疑”敢“質”嗎?
長期的相信老師、相信書本的習慣,把孩子們僅有的一點“好問棱角”磨得平平的。當自己的認知與書本、已有經驗或老師的講授發生沖突時,很多孩子仍愿意選擇相信他人,而不是選擇相信自己。所以在有疑問時,只是將疑問一帶而過,甚至是像上述片段一中的大部分孩子一樣選擇了明知是錯的答案。有疑不敢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孩子們怎么就變得這么“窩囊”了呢?
2.“無疑”需“有問”嗎?
老師一遍又一遍地問著:“有什么問題嗎?”“誰還有疑問的?”這是為有問題的人準備的。如果你真的思考過了,沒有問題,就一定要像片段二中的孩子那樣為了提問而提問,絞盡腦汁來想個“子虛烏有”的問題,然后像堵紙糊的墻,不攻自破,這樣有意義嗎?
【策略研究】
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發揮積極主動性的前提,它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心理環境中。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于思維,敢于質疑。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該是學生的權利,適時在學生心中根植“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理念。
要允許學生質疑“出錯”,這是學生敢于質疑的前提。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質疑問難時,往往不能提在點子上、提在關鍵處,這時,教師應該以鼓勵為主,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激發他們質疑問難的熱情。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經常引導學生思考:“你有什么問題嗎?”當學生沒有問題時,我們也可以這樣引導,如看例題圖時,要注意觀察的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的方法。在《平移和旋轉》一課的例題圖下寫著“小房圖向右平移6格”,這里我們可以問:“這6格是從哪里看出來的?”“你還有其他方法能得到平移6格嗎?”如在看到與習慣中的不一樣時,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在《分數的意義》一課,當單位“1”出現時,可以提問:“這里的1為什么要加上引號?”如在一個新的概念呈現時,我們可以思考為什么這樣表述?能否增加或刪改一些字詞?在概念內涵的挖掘和外延的拓展上質疑。在《認識方程》一課,當概念“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作方程”呈現時,可以思考:要成為一個方程,需要滿足哪幾個條件?等式和方程是什么關系?如在接觸新的計算知識時,可以思考: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每一步究竟是為什么?在“理”字上下功夫質疑。在教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時,如312÷4,怎樣可以估計這里的商是多少呢?為什么7要寫在十位上呢?如在教學解決問題時,可以思考:這里列式的依據是什么?有沒有更好的解法呢?在教學“分數工程問題”時,可問:這里的“1”是什么?為什么可以用單位“1”來代替具體的數據?
每個孩子都渴望成功,都希望能幸福而快樂地學習,因此對于孩子提出的問題萬萬不可輕易否定,不管是正面回答,還是拋給其他孩子,或是在班級中展開討論,都應該要給他一個滿意的答復,讓孩子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和提出問題的幸福。當孩子能主動質疑并樂于質疑時,說明他們已經能夠主動地進行探索學習了。我們還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善于提問的孩子,如在班級中開展“最佳問手”的評選,定期評比,并給予表彰,激發學生的提問熱情,增強孩子的幸福指數,讓他們愛上提問,樂于質疑。
【課堂實踐】
在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四年級下冊“用計算器探索積的變化規律”一課時,在鞏固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根據規律,完成表格,具體內容如下:
商店中的某一物品:

單價(元)數量(個) 3 6 9總價(元) 10
師:誰能說說這里的數量關系式?
生:單價×數量=總價,總價÷數量=單價,總價÷單價=數量。(學生一口氣說出了其中所有的數量關系式,教師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利用今天所研究的規律完成表格。
學生獨立填寫表格,很自然地想到了先算出單價。我仔細觀察著孩子們的反應,剛拿到題目時,他們迅速開始了筆算或用計算器在算,教室里一片寂靜,這是孩子們在思考,但很快就傳來一些質疑的聲音:“題目是錯的”、“除不盡”、“不好做”。
我面帶微笑,適時提醒孩子們:“聯系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根據積的變化規律,你有什么好辦法能求出這里的總價嗎?”
教室里又一次安靜了,這是大家在深思,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活動是緊張的,漸漸地聽見幾聲輕輕地,似自言自語,又似在提問:“可以不算單價嗎?”也許是受到這句話的啟發,突然之間好多孩子都想到了,高高地舉起手來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不用算單價!”這個時刻就是學生頓悟的剎那,看到孩子們興奮的表情,想象著頓悟前后孩子內心的澎湃,不禁感嘆:這樣的課堂才是生命化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思維滾動的課堂。這種學生質疑引發的突然的頓悟,是數學課最有含金量的時刻,更是學生高峰體驗的結果,是數學的最精妙之處,也是數學學習的最精彩之處。
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敢說了,想說了,愛說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習效果也與日俱增。我知道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認真研究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種種策略,才能早日讓“質疑”走出“尷尬”,走向“高效”,實現“質疑”的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