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寶應縣黃塍鎮中心初級中學 古建順
預習:數學教學的首要環節
江蘇省寶應縣黃塍鎮中心初級中學 古建順
課前預習是學好新課的前提,如果不搞好預習,上新課時就會心中無數,不得要領。這是一種新型的“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優化數學教學過程.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而設計的。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和明確的學習任務進入課堂,在課堂上主動地去學習,認真思考、實踐、練習,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好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主動力,把數學學習的枯燥變為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
預習;數學教學;好幫手
在大力提倡“高效課堂”新課改的今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學習方式,而課前預習已逐漸被老師、學生遺忘,甚至有的老師認為初中數學學習沒有必要預習,認為預習讓學生提前知道了教學內容,了解了解題方法,知道了結論的推導過程,使課堂失去了懸念和新奇,會影響學生聽課的積極性,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教師組織課堂教學。那么,在“高效課堂”的今天,是否仍需要課前預習?答案是肯定的。
特別在如今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中,如果還延續傳統的教育理念,教師講,滿堂灌,學生在下面被動地學那樣進行教學,那是落后的,我們要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都進行改革與創新。由于數學課的特點,多數中等以下的學生覺得進行思考性預習較為困難,或者預習也只能泛泛而讀,不做深入細致地探究,教師只能按不預習要求上課,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優秀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從而使預習工作處于無序狀態。為此,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教師,要改變課堂教學結構,構建在預習基礎上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指導學生進行數學課程的有效預習,自覺地適應未來“先學后教”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和發現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合作討論,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實現自我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以上解析,讓我們來探討一下課前預習對數學課堂教學有什么積極的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預習興趣是預習效果的關鍵。在預習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自覺地養成預習的習慣。如《三角形的內切圓》一課,經過課前的預習,一開課我就說:“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預習說一說今天我們要學習什么知識?”我接著問:“你們都預習了哪些內容?有哪些問題自己不能解決?”學生紛紛回答:內切圓的圓心,半徑又是怎樣確定的等等。對于預習中沒解決的問題,每次我都將其中有價值的問題簡單地記錄在黑板上,以便在課尾總結。接著,我將新知識逐一讓學生到黑板上講述,再讓其他同學給予評價補充,我就可以根據學生課堂發言的積極性與流暢性,“疑問”的數量與質量,講解的層次性與邏輯性等了解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課前預習做出評價。這樣的課堂,學生想得多,交流得多,體驗得多,個性發揮得充分,他們體會到了預習帶來的快樂。
當你提出一個問題時,假如學生在課前進行了預習,那么他對內容的熟識程度要比沒有預習的同學來得強,回答問題正確的概率一般也要比其他同學高,課堂上的表現也會顯得得心應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當我提出讓學生說說對三角形內角和的認識時,預習過的學生把手高高舉起,顯得躍躍欲試,而沒有預習過的學生則眼光躲閃,這分明是在對老師發出信號:老師,我不會,請不要來為難我。這樣鮮明的對比,足以讓我們信服:課前預習確實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預習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懂的部分,也會有不懂的內容。為什么會有不懂的呢?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沒有掌握好有關的舊知識,也可以說沒有掌握好新課的預備知識。預習就像“火力偵察”一樣,可以自己發現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絆腳石”,這樣,在學習和理解新知識時就會較順利。事實上部分學生之所以聽講效果差,就是沒有掌握好聽課所必需的舊知識,從而給聽課帶來了困難,很難做到當堂理解,上課的時間也被白白浪費,花了時間也沒有效果。而預習就可以避免這種被動局面的出現,使學生提前發現不足之處,從而加以解決。
例如,課前預習到初一數學《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一節時,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求這個不等式的解集過程,它的一般步驟與解一元一次方程類似,但一定要注意當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時,不等號的方向必須改變。”如果不預習,上課時老師又不復習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直接講“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時,不等號的方向必須改變”的內容,有的同學就會聽不懂。如果停下來,去問同學或查書,就耽誤了聽課,結果一步掉隊步步掉隊,再聽也接不上了,這節課可能弄得心煩意亂,毫無成效。如果在預習過程中及時補上舊知識,上課聽講時,接受新知識就比較順利。
在獨立預習的過程中,有些知識只需看兩三次就能理解,這一類知識屬于簡單的;有些知識學生在理解的時候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如果經過積極的思考也能弄懂(當然這對中優等生來說);另外有些知識難度較大,學生很不容易搞清楚,這就是預習中發現的難點,也就是新課聽講時的重點。在幫助學生培養預習習慣的時候,尤其需要強調這一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可以對學生說:預習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存在過多的恐懼心理,而是要對不懂的知識做一個標記,以便在聽講的時候能夠更加集中注意力,這樣,會使聽講的效率更加高,不至于整節課都要強迫自己集中精神,反而效果不是很好。也正是因為有問題,在老師講解時,學生才會格外注意。
比如:在學習蘇教版七年級“代數式”這一節時,有些學生對單項式的概念提出了質疑,他們對3/x是否是單項式不太理解,我就在課堂上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希望有人能給一個完美的答案,結果很多同學都不能給出詳盡的解釋,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義,全體同學把注意力投向了我,這時我引導學生一起去看書中的定義(單項式:由數與字母或字母與字母相乘的代數式,單獨的一個數或一個字母也叫單項式),我提醒學生注意相乘這一關鍵詞。所有學生都明白了,3/x表示3這個數與“x"這個字母相除,與定義相矛盾,因此不是單項式。借此機會我還大力表揚了提出問題的同學,稱贊其善于思考愛動腦筋,這樣也會在無形當中調動其他同學的積極性。
45分鐘的一堂課,學生的注意力并不能分分秒秒都集中,預習之后,學生就能把注意力更好地集中于重點和難點處,提高聽課的效率。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在學習中,這種準備就是“預習”。預習,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導游圖,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覽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數,這是非常重要的,它對培養我們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幫助。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要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預習”這一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樣一來,就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讓預習真正成為數學教學不可或缺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