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第一小學 金 姚
突出操作探究 形成分數數感
——對“認識幾分之一”教學的思考
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第一小學 金 姚
“認識幾分之一”是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包括使學生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由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擴展,是一次質的飛躍。我在“認識幾分之一”的教學中,創(chuàng)設了多層次的探究操作活動,使學生在充分體驗中感知分數、理解分數的意義,形成分數數感,同時注重滲透數學基本思想,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小組合作,操作探究
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使學生親歷“1/2”的產生過程,并對分數的關鍵特征“平均分”產生深刻體驗。
2.認識“1/2”
(1)觀察平均分成兩份后的半塊月餅。引導學生理解、討論“半塊月餅”的數量說明方式:“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二分之一。”
(2)請學生操作,找到一張長方形紙的1/2。在匯報時,指導學生先說明平均分的方法,再運用前面說明“半塊月餅”數量的思路,說清楚這張長方形紙的1/2產生的過程。
3.書寫1/2
教師示范,學生書寫。請學生聯(lián)系前面的操作實際,說明“橫”、“橫下面的數”、“橫上面的數”表示的意思。
1.請學生說說還想認識哪些“幾分之一”。
2.請學生用紙卡操作,表現出自己想認識的“幾分之一”。(操作卡:圓形、正方形、長方形)
3.學生匯報:怎樣得到自己要認識的分數?這個分數是怎樣寫的?(指導學生敘述中不要丟失涉及“分數概念”的要素)你還想問什么?
小組同學把前面操作過長方形的1/2、1/3、1/4……,正方形的1/2、1/3、1/4……,圓形的1/2、1/3、1/4……分組擺好,然后比較大小。討論:從中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
找找生活中的分數。
【案例反思】
本課教師在教學開始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了學生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的操作積極性。經過小組探究操作,學生找到了相關的方法。一種是把月餅放在紙上,畫出圓形,把圓形對折,再鋪到月餅上,沿著對折線切開;一種是用格尺量,找出幾個中間點,把點連成一條線,沿線切開;一種是把一個同學手中的月餅切開,把半塊月餅放在另一整塊月餅上比較、觀察,修整這半塊,直到達到標準的“半塊”,再用這半塊當“尺子”去平均分一塊月餅。教師總結出學生“平均分”一塊月餅的方法:“實物轉圖形”、“測量”、“嘗試逼近”,并贊揚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學生在想方設法操作“平均分”一塊月餅的過程中,體驗了分數產生的關鍵是“平均分”。
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把分數概念具體化,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豐富對分數表象的感知,是形成分數數感不可缺少的操作活動。教師從學生和教材實際出發(fā),用學生熟悉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卡來做學具,數形結合,引導學生操作。例如,“找到一張長方形紙卡的1/2”這項操作:學生用橫、縱、斜不同方法折疊來“平均分”長方形紙卡,是對長方形紙卡的整體觀察與思考的結果,蘊伏了對分數概念中“整體1”這個基礎要素的感知;學生在思考折疊方法時,強化了對分數概念中“平均分”這個核心要素的認知;折疊后呈現出各部分的圖形,學生可以充分觀察到每一部分圖形的大小、形狀與長方形的關系,產生了“部分”與“整體”關系的直觀體驗;學生在觀察、折疊、涂畫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分數,在這樣數與形結合的操作中,豐富了學生對分數意義表象的感知。學生充分理解了操作的具體過程中所包含的分數意義,逐步建立對“幾分之一”的認知。數形結合的操作也是學生自主構建分數模型的過程。
本節(jié)課中,有統(tǒng)一操作,但同中求異。例如,學生把大小、形狀相同的長方形紙卡平均分成兩份。因為采取“平均分”的方法不同,所以這張長方形紙卡的1/2形狀也不同??v向折,得到兩個正方形(1/2),橫向折,得到兩個長方形(1/2),沿斜向折,得到兩個三角形(1/2)。這樣操作,學生觀察到不同表象的1/2,感受分數對不同表象的抽象作用,也可以體會解決一個問題的多種方法及正確答案的非唯一性。課中還有自主性操作,例如,你還想認識哪些“幾分之一”?自己用圖形卡片來平均分一分、涂一涂,找到你想要的“幾分之一”。學生對紙卡進行“平均分”時喜歡“對折”、“平均分”多是偶數份。教師在學生操作過程中適當點撥,如何得到1/3、1/5……。把紙卡“平均分”成奇數份,有一定挑戰(zhàn)性。這樣激發(fā)了學生的操作興趣,豐富了“分數”感知,也為后面分數比較大小提供了表象素材。
本節(jié)課探究性操作與揭示性表述結合。例如,學生探究“平均分”一塊月餅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說說“平均分”的過程,半塊月餅用一個什么數來表示?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理清語言表述順序,也是對操作的分數表象逐步清晰認識的過程。最后引發(fā)學生表述:“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二分之一?!边@正是把“分數”概念化具體事物形象的一種表述,揭示了分數意義。教師將此作為板書,引導學生:從這句話,你想到什么?學生:“我知道分的是一塊月餅。”“是平均分,不是隨便分?!薄懊糠菔沁@塊月餅的二分之一,每份離不開這塊月餅?!薄ㄟ^討論,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分數的意義”。這為學生在操作中表述得準確、有層次,形成正確的分數數感搭建了平臺。
觀察性操作與驗證性表述結合。在加強對幾分之一的認識中,學生辨析圖示與分數表示是否正確時,緊緊抓住分數意義來說明理由,在驗證性的表述中提高了學生對分數的認識能力。
比較性操作與發(fā)現性表述結合。例如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學生操作同樣圓形的1/2、1/3、1/4……,同樣正方形的1/2、1/3、1/4……,同樣長方形的1/2、1/3、1/4……,把每種圖形所表示的分數按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的順序擺放,然后表述:怎樣得到的“幾分之一”?從中選出任意兩個分數比較大小。認真觀察,你發(fā)現了什么?(同樣的圖形,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越??;平均分的份數越少,每份越大)這個操作、表述交流的過程把對圖形的直覺與分數意義緊密聯(lián)系,由圖形表象的大小的感性判斷提升為依據分數意義的理性判斷,全面、深化了對“幾分之一”的認識,至此,學生建構起了“幾分之一”的數學模型,初步形成了分數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