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朱棣文小學 段孝宇
基于“教學做”思想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江蘇省太倉市朱棣文小學 段孝宇
陶行知先生認為好的教師不只是停留在教書、教學生的層面,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以往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已不適合現在的課堂教學,我們要尋找更為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事少了,反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首先我們要鉆研教材,根據所教內容能夠梳理出本節課的核心問題,在核心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為了解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動腦想、動手做,最終建構新知,形成模型,這個過程就是教學做的統一。
首先,核心問題是什么?核心問題就是基于所教內容的核心知識以及學生認知學習障礙,關注數學核心素養,能夠引領課堂教學的情境性問題。
其次,核心問題哪里來?核心問題源于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重難點的把握、對核心目標的設定,而這個核心目標主要指向數學核心素養;源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包括學生的知識、生活、經驗的起點;源于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變學生的被動學為主動學,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最后,核心問題如何設計?筆者認為,核心問題的設計要基于核心知識、核心素養。
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準確把握課時教學目標是核心問題設計的基礎,核心問題有準確的目標導向,學生的學習任務才能明確,思維才能聚焦,教學重點、難點才能突破,教學目標才能有效達成。
1.吃透教材,在學的起點處設計核心問題
教材作為一種教學載體,是師生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范本,有其內在結構及邏輯體系。從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出發,我們教師研讀教材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把握知識前后的關聯、螺旋上升的梯度,進而掌握新知學習時學生已有認知水平、應達到水平和后續發展的潛在水平。教師站在課程高度掌握知識發展的整體結構,才能準確把握新知教學目標和探究的切入口,設計出有利于學生探索和構建的核心問題。
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認識簡單的折線統計圖,了解簡單折線統計圖的基本結構,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用簡單的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并能進行簡單的分析,能在讀統計圖、畫統計圖、分析統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統計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基于以上目標,我開始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發現學生學習的知識起點是已經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根據條形統計圖中的條形看出數量的多少,也能看出高低變化,但學生心中一定會產生疑問:折線統計圖中的點和線有什么作用呢?為了進一步深化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進一步把問題具象為:點已經能表示出數量的多少了,為什么要把這些點連線?經歷了這樣的研究過程,我最終把 “點已經能表示出數量的多少了,為什么要把這些點連線?” 確定為本節課的核心問題。這樣以核心問題來引領全課,整節課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線上,深刻體驗到線的重要性,進而體驗到折線統計圖的本質特點和優勢。
2.借助腳手架,在教學重、難點處設計核心問題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核心問題設計要以生為本,在學生與教材間架起對話橋梁,處理好教材、學生與教師三者的關系,找準教學重點與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的契合點,讓知識的邏輯難點與學生實際認知困難有效溝通,真正在教學的重、難點處設計核心問題,學生的探索才能更有效、更深入。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內容。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準確進行計算,是計算教學的基本目標。加強計算題的練習強度通常是教師的常用方法,而真正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算理的理解是基礎。不理解算理的計算,方法是機械的,記憶是暫時的,達不到計算思維的融會貫通,計算也就失去了靈活機智,因此,在計算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才是教學的重難點。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我將本節課的核心問題確定為:“為什么要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轉化的依據是什么,怎么轉化?” 但是,算理往往是抽象的,如何讓學生理解算理呢?我在這里借助長方形這個腳手架充分利用這一直觀圖形,通過畫一畫、分一分,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要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轉化的依據是什么,怎么轉化等,以此拓展學生的思維,以形促思,以形助數,達到理解算理的目的。
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的局限性往往會導致思維的斷層,要觸摸真實的學情, 就需要站在學生認知的斷層處想問題。例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的教學,本節課是在認識平均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均分正好分完是已有認知,平均分后有剩余是學生認知的斷層。在分草莓的過程中,學生都會想到每人分1個,可以分給10個人;每人分2個,可以分給5個人;每人分5個,可以分給2個人。通過學生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在學生的印象中,平均分就是正好分完,而本節課同樣是平均分,但是分不完有剩余,進一步完善了平均分的意義。針對學生這一知識斷層,我拋出這樣的核心問題:“為什么不每人分3個草莓呢?”“如果每人分3個,結果會怎樣呢?”看似簡單的問題,問出的是學生的困惑,同時也問出了研究的起點,學生在這個核心問題的引領下,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手段,探究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綜上所述,核心問題引領的課堂看似簡約,但不簡單,課堂更多的是依靠我們的學生,他們在核心問題的指引下,有序地開展研究性學習,互幫互助,共同提高,這就是所謂的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