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中心小學 辛全香
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以人教版《認識幾時幾分》教學設計為例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中心小學 辛全香
如何站在時代的前沿,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是當前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微課程”的出現為我們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探索教育發展之路點亮了一盞明燈。目前,實現翻轉課堂的有力工具是微課,實現微課與現有課堂的結合,使微課在輔助教師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合作探究能力、交流辨析能力、和觀察發現能力。
微課程;小學數學;應用
微課程是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對現有學習內容進行加工制作而成的新型教學資源包。在我國,胡鐵生最早提出微課程概念,他對微課程有很多創新認識。后來李玉平老師成立了微學時代工作室,開發了一系列數字故事形式的微課程。
本文以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幾時幾分》一節為例,介紹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微課。
《認識幾時幾分》這節課的內容是鐘表學習的最后環節,二年級以前學習了鐘面上有12個大格、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在這里繼續讓學生認識鐘面上有60個小格,分針走1小格是1分鐘,會讀寫幾時幾分,了解為什么1小時等于60分等。
對小學生來說,時間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學生雖然在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有的學生大致會看時鐘,但準確度并不高,而且對鐘表指針的轉動總是不夠清楚。傳統課中無法直觀展示鐘表的轉動情況,因此,學習這部分內容借助微課程教學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認識幾時幾分》教學案例: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90~91頁例1、例2。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鐘面刻度,能用5分5分數的方法讀出某些比較特殊的時間。
2.使學生掌握1時=60分,知道它的由來。
3.培養學生良好的認讀時間意識。
(三)教具準備:
電腦、微課程視頻。
(四)微課程:
課前游戲:
師:小朋友,你會數數嗎?今天上課之前,老師要和你先來做一個“報數”的游戲,喜歡嗎?我們5個5個地報數到60,你會嗎 ?好,開始。
生:5、10、15……60。
師:你數得真好,太棒了!
(五)導入:
師:看,誰來了?對了,它就是我們的老朋友——鐘表,它說:上次和你們一起學習了整時和半時以后,很想念你們。
師:今天就讓我們來繼續認識它吧!
(六)新授:
1.認識鐘面。
師:通過上次學習我們已經知道,鐘面上一共有12個數字,并且12個數字對應著12個大格,此外,還有時針和分針。今天我們來繼續探索鐘表的秘密,看看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什么?
(1)請仔細觀察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大格?——演示:依次閃動12個大格。每一個大格里你又發現了什么呢?
(2)通過觀察,我們知道從12到1里面有5個小格,那從12到2里面有幾個小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12到3呢?12到4、9、11呢?
(3)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2.認識時。
(1)請仔細觀察時針有什么變化?時針從12走到1經過的時間是多少呢?
(2)那從1走到2呢?我們知道了時針從1個數走到下一個數經過的時間是1時。
3.認識分。
(1)時針里的秘密我們已經知道了,分針也有秘密嗎?
(2)用課件邊演示邊提問:
A.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分針從12走到1是經過了幾分鐘呢?
B.分針從12走到2、7、9、11是幾分?
C.分針從12起走一圈再回到12,又該是多少分鐘呢?(是60小格就是60分)
4.引出“1時=60分”。
(1)通過同學們自身的努力我們了解到,分針轉動一圈是60分,那當分針轉動一圈時,時針都發生了什么變化呢?你們知道嗎?
(2)你發現了什么?
演示:一起來看一下,開始演示分針走一圈的過程,同時時針走了多少?(一大格)
(3)我們發現分針走1圈的同時,時針正好走1大格。這說明了時針和分針有什么關系?
“1時=60分”
5.認識時間。
(1)認讀時間:
我們以前學習了整時與半時,可是時針不總是指在某一個數上,像這樣——出示8時10分,這個時間你也認識嗎?
時針不是正好指著8,而是偏離了一段距離,這個時間應該是8時多,那么到底多多少呢?
(2)書寫時間:
將9時5分、8時15分、6時25分、5時半這些時間用電子表的形式記下來,你會嗎?
你對哪一個時間的表示方法有疑問呢?
9時5分對嗎?表示幾分的有兩位,而這里的5只有1位,該怎么辦呢?
對了,表示分的數是2位,不滿10分的要用0來占位。現在你們會寫了嗎?課件演示:9時5分和9:05。
(七)全課總結。
(一)實驗設計
(1)實驗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小學二年級學生。一班作為實驗班,二班作為對照班。實驗班共有41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7人。對照班共有40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9人。
(2)實驗工具:
微課程資源包、測量學生學習興趣強弱的問卷調查表和緊隨課堂的相關檢測題。
(3)實驗方法:
在實驗班采用微課程輔助教學的教學模式,在對照班采用傳統的班級集體教學。實驗班在實際小學數學微課程應用案例的初步實施中,主要采用的方式是把微課程上傳至群共享,然后學生可以用手機或電腦觀看。
(二)實施過程
(1)學生在家自學微課程并完成相關檢測題。教師批改檢測題,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并調整教學設計。
(2)通過教師提問、小組交流的方式,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概念型、約定型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做針對性的講解。
(3)練習、小組交流,再度落實學習重點。教師出示難題讓學生思考,在選擇、辨別和錯誤的分析過程中,進一步鞏固認識幾時幾分的方法。
(4)分層練習,適度拓展。
(5)小測驗達成目標。
本次微課程的設計主要是針對認識時間的內容展開。因為數學來源于生活,所以在微課設計時注重在教學知識的同時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能夠學得會用得上。經過本次教學實踐,總結經驗如下:
1.學生:通過學習微課程之后,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有了較好的認識,這樣學生在上課時就會更加自信,回答問題顯得胸有成竹。
2.老師:批改學生的檢測題時,發現40個學生中有19個出錯,說明一半的學生可以通過自學的方式掌握課堂知識,然后老師在上課后又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檢測,發現37個同學已經掌握了所學知識。可見學生在經過自主學習以后,發現了問題便會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習,效果較好。
3.訪談:通過對多位實驗老師進行訪談,老師們都覺得微課程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為探索新的教學方式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