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職業大學師范學院 林 革
例談“引探教學法”三性
江蘇省揚州職業大學師范學院 林 革
所謂“引探教學法”,就是在知識的深化階段,安排師生之間“四個回合”的交互:第一回合是由教師引入問題,讓學生針對性地邊讀邊想準備回答。第二回合是由教師對新學內容引導學生答問。第三回合是由教師引導學生從反面和側面提出疑問,提出不同看法,由教師講評。第四回合是由教師引導學生綜合各方面的思考結果,得到明確全面的知識結論,使其上升到思路、規律和方法層次。這一階段出現信息的多次雙向交流和反饋,有利于創造課堂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能促使學生充分表現自己,培養探究意識。
引探教學法的主體性的特征,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應給學生創造充分的自由的討論機會,讓他們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見解與觀點,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的氛圍,引導學生去主動發現。凡是學生能發現的知識,教師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知識,教師決不暗示。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好奇心強,他們頭腦中有許多新奇的想法和見解,這些都是創新的前提與起點,要使這些真正成為創新的鋪墊,在教學中就要給他們提供展示的機會,鼓勵學生自由表達、交流、思考、評價,對其中的直覺思維和猜想更要及時肯定,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主體精神。引探教學法必須以學生的全方位發現和多角度探索為主線,這樣學生不僅能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的重難點,深刻地領會知識的來龍去脈,而且能大大提高主動思維的意識。
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時,有學生提出:“既然平行四邊形是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面積公式的,那么是不是三角形也可以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面積公式呢?”馬上又有學生提問:“只要將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不也一樣可以推導面積公式嗎?”“那三角形怎樣才能轉化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呢?”“一個三角形不可能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那幾個三角形可以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呢?”這時有所發現的學生已經判斷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至此問題難點已經得到解決,學生可以動手驗證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而又有學生不滿足于已經形成的結論,繼續提問:“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么?”于是這個延伸提問再次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許多學生開始動手剪拼來尋找肯定或否定的證據,當終于否定了這個提問后,學生們得到了超乎意料的額外收獲。
引探教學法的求異性特征是指教學要以著重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為主線。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獨立思考,放手大膽讓學生嘗試新知,讓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促進其思維的發展。現代教學論認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核心。而發散思維與求異思維密不可分,沒有求異就不可能有發散,要發散就必須有求異。當發散思維達到“獨特”發生了質的飛躍時,就達到了求異思維的最終目的——標新立異,即出現了創新。因此引探教學法常以開放題為主線,提倡一問多答一題多解,不把學生的思維囿于教師課堂教學的思維范圍之中,通過讓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教師給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每箱桔汁都裝有24罐,為了使250個學生人手一罐,共需要多少箱?教師只寫出表達式:“250?24”,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自由地”進行探索。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和合作討論,給出了多種多樣、生動合理的解答嘗試。有的對24進行連加直至達到250,有的從250連續減去24直至最終達到0,也有的學生嘗試發現24與何數相乘得到250,還有學生提出這樣的方法:100包括4個25,由于 250個學生是兩個100再加上半個100,因此如果每箱桔汁都裝有25罐 的話,相應的結果就是4箱加4箱再加2箱(總共10箱),但現在每箱只有24罐,也即每箱少了1罐,所以就必須在第11箱中補10罐。另外,還有學生采取“實驗法”:畫一個長方形,垂直的平行線將它分成24個部分,這時,畫一條水平線就將生成24個小的正方形,連續做出這樣的水平線,直至得到250個小正方形,就可得到相應的解答。
引探教學法的探索性特征是指在教學中要體現教師的積極引導與學生的主動探求的有機結合,即所謂“引”中有“探”,“探”中有“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按引探教學的要求,教師備課的重點不再是知識體系的組織,而是一系列“問題”的準備,課堂教學控制的重點不再是吸引學生注意聽,而是引導學生注意“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重視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以“引導、點撥、歸納、梳理”為“教”的重點,啟發學生學習和思考,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引探教學法的這種“引”“探”有機結合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
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讓學生用課前準備好的15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張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片的面積。接著,教師分析用這種方法測量大的長方形,如籃球場的面積顯然不合適,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從中尋找一般性的方法,再引導學生運用原有材料進行操作:紙片長5厘米,讓學生沿著長邊一排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看看可以擺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寬3厘米,讓學生沿著寬邊一排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看看可以擺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當學生從這張紙片里看出可以擺1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15平方厘米后,引導學生發現長方形面積與邊長的關系,得到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正好等于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乘積,從而總結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長方形面積=長×寬。這樣的引導教學能使學生興趣盎然,不僅能自主探索獲取新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引探教學法營造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克服了以往“滿堂灌”造成的沉悶的課堂氣氛和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的被動學習局面,它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激發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的學習參與水平也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從而形成課堂教學中師生和諧共振的良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