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駱駝中心學校 金 瀅
換個角度“零起點”
——“零起點教學”背景下一年級數學學習策略的培養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駱駝中心學校 金 瀅
在推進“零起點教學”的過程中,不可否認,絕大部分學生是“非零起點”的。作為教師,除了在教學內容上要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外,在一年級數學學習過程中還應關注學習策略的引導,本文試從“分步”、“分享”、“自我定位”、“聯動”四式來例談基于“零起點教學”的一年級數學學習策略。
零起點教學;一年級;數學;學習策略
所謂“零起點教學”的科學表述是“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老師嚴格按照課程標準教學,不要拔高,不要搶進度,不要趕速度,而非把孩子定義為一張白紙。由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一年級孩子的學情,對教材進行重組,提煉出適合本校學生的教學思路,形成適合“非零起點”孩子的“零起點教學”實施策略。
“分步”式學習策略是指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要,將學習行為按某個維度進行劃分,然后以步步為營的方式層層遞進地實施,在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習內容所涉及內涵的同時,讓學生的學習取得更大效益。
1.利用同伴資源,分步推進
學生間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為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有時需要利用這種差異性,為一部分學生提供模仿學習的機會和理解知識的空間,向一年級的孩子傳達:你可以在同伴的學習中去獲得知識。
2.根據學習進度,逐層深入
孩子在幼兒園時期所接觸的蒙氏數學比較直觀、簡單,為一年級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如果知識孩子全部都會,我們還要教什么?其實,真實的情況是:會算,但不知道系統的算的方法;會數,但不知道一一對應的思想;會找規律,但不知道要有序思考多角度觀察……這就是我們在一年級“零起點教學”中需要重點抓住的突破口。
“分享”式實施策略是指運用統籌的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學習實施過程中,對同一水平的學習內容,將其完成任務的不同路徑通過學生共同參與,分頭操作,共享成果的方式推進,從而提高作業的實施效率。
1.分工實施,單一體驗→多種體驗
分工實施學習任務既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而且在實施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變得豐富,獲得的成效大于個體所能完成的。同時向一年級的孩子傳達:學會合作是學習的一大本領。
2.同步生成,單一學習資源→多種學習資源
孩子在解決同一練習的時候往往會從他們自身的需求出發,選擇不同的素材來解決某個問題。盡管結果不同,展現的卻是同一個數學本質性的知識,這時,教師不妨將這類練習的結果放大,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體會本質的內容。這樣也豐富了學生對素材選擇上的認識,在學習資源的積累上由單一走向多元,為以后他們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導。
“自我定位”式學習策略是指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放手讓學生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診斷,根據自身的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不妄自菲薄,也不高估自我。
1.變盲目探究為有序導引
一年級孩子由于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往往在探究性學習上缺乏方向感,因此在課堂探究過程中或過于膽小而抑制了思維,或由于缺乏思考而偏離了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習中增加有序導引的文本性材料,讓學生體驗如何合理開展探究活動。
2.變統一要求為差異選擇
一年級學生間的學習力存在的差異性較中高段更為明顯,教師應適當地向學生提供一些彈性的學習任務,讓他們根據自身能力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任務,明白學習中要清楚自己的優劣之處,取長補短,完善自己。
“聯動”式學習策略主要是針對一年級孩子思維不夠嚴密而設計。許多孩子解決某個問題往往只求解決即可,而不會去思考:我還有更多方法嗎?根據這些信息,還能解決哪些相關問題呢?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滲透“聯動”思想。
1.拓展思維廣度,訓練多向思維習慣
思維的積極性、求異性、廣闊性、聯想性等是拓展思維的特征,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這些特征進行訓練與造就,既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因此,這樣的訓練應該從一年級就開始。
2.依托思維導圖,滲透系統思維習慣
從一年級開始就注重引導學生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掌握各種類型的知識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能幫助學生掌握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時促進了知識的系統化,為后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質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面對“非零起點”的孩子,我們數學老師應該把握好一個度,從學習策略“零起點”的角度調整我們的教學,讓孩子從“零”開始積累數學學習的策略。
[1]陳春芳.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作業的實施策略[J].小學數學教師,2013(10).
[2]楊鴻.在解決問題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例談[J].小學數學教育,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