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軍
(宜興市楊巷鎮楊巷小學,江蘇無錫 214255)
基于兒童視角的語文課堂“真”教育
史志軍
(宜興市楊巷鎮楊巷小學,江蘇無錫 214255)
真教育是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教育,是引領人追求本真、尋求真理、回歸本真的教育。真教育是一項心靈碰撞心靈的活動,從心靈深處發出,在思想的激蕩中回歸心靈的本真。教師應該走向真教育,回歸本真課堂。教師在研究學科、關注教學、研討教學的同時,還應關注學生、研究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價值,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情感與體驗,深入研究學生的“兒童文化”,從實現生命發展的角度開展“心心相應”的真教育。
真教育;個性化;人文素養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真教育要在大自然中、在大社會里辦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真教育是一項心靈碰撞心靈的活動,從心靈深處發出,在思想的激蕩中回歸心靈的本真,必須從心里真正地發出來,才能直達心的深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笨梢?,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特性,人文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最重要任務。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真教育”是一種既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又能創造新價值、新思維的教育。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最基本、最基礎、最重要、最具學科特點的部分,閱讀能力是語文四大能力的核心。研究小學語文教學,較之識字、習作等,閱讀教學是最活躍的因子?!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替代學生的閱讀與情感體驗,而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努力讓學生在主動的閱讀思維和情感體驗中,加深理解,獲得感悟與思考,接受情感的熏陶,收獲思想的啟迪,感受審美的樂趣。這不僅強調閱讀個性化的本質,更強調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體驗和理解。蘇霍姆林斯基也強調:“通過閱讀激發起來的思維,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睘榇?,閱讀教學必須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為學生的閱讀打造個性化的平臺,引導學生以個性的情感體驗為出發點,去實現與文本的視角融合。
在倡導個性化閱讀的同時,也要追求學生的真感受,這有助于培養學生閱讀方面的個性化發展。在《夾竹桃》一文中,作者由夾竹桃產生了多種聯想,把夾竹桃想象成地圖、荇藻、墨竹。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先進行配樂朗讀,然后讓孩子們在輕柔的樂聲中展開聯想,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環游太空的飛船”,“充滿奇幻的海底世界”,甚至有“夾竹桃仙子婀娜的舞姿”……在自由交流中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同伴,通過交流再展開朗讀,此時孩子們的情感與思緒便會充滿靈氣與個性。學生對于文本的感悟語言會因為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情感氣質等差異而充滿個性,教師要學會抓住這些個性差異,引導孩子們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進行體驗和感悟,發掘學生的靈氣,善于發現,適時點評,把一個個個性化的理解串成課堂最優美的旋律。
人文素養是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小學語文課程具有非常豐富的人文內涵,這對于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小學生正從懵懂的孩童成長為對未來充滿理想的青年,這一時期對他們進行人文素養的塑造,可以啟迪他們的心智,陶冶他們的情操,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教材中有對孩子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五愛”教育等內容;有向革命先輩、英雄人物學習的充滿正氣的內容;有節奏韻律整齊的詩詞、語言活潑的歌謠、生動有趣的童話、情節巧妙的小說、意境深邃的散文等等,這些都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情感這個關鍵點,調動學生情感的參與,頤養學生的情感,感染學生,達到“以情激情,以情帶情,以情動情”的移情效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之所至,金石為開。如《愛之鏈》,同學們讀到“她輕輕地親吻著丈夫那粗糙的臉頰,喃喃地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伊……’”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喬伊的妻子還會對喬伊說些什么?于是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進行情景再現:如果你就是喬伊的妻子,你在這種情況下會怎么想,怎么說?學生的情緒一下被調動起來,有的說“如果我是喬伊的妻子,我會非常傷心,家庭這么困難,丈夫還沒有找到工作”,有的說“如果我是喬伊的妻子,我會堅定地對丈夫說,為了即將出生的寶寶,你一定要找到工作”,也有的說“我會覺得十分高興,丈夫為這個家庭付出的實在是太多了,相信明天會更好”,還有的說“我一定要和丈夫齊心協力,心手相牽,渡過難關”……盡管這些語言或幼稚或理想,但都流淌著孩子們真實的情感,通過這樣的過程,在體驗與感悟中積累語文素養,感受美的熏陶、情的陶冶,從而彰顯語文的人文色彩。這也正是真教育最重要的意義所在:尊重、弘揚人文精神,努力讓教育教學回歸符合生命、觀照生活、尊重教育教學最本質規律的本真道路上。這既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創造,更是我們教育的起點和歸宿。
葉圣陶先生將朗讀稱為“美讀”,可見他對朗讀的重視。語言的交流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注重發揮語言的情感功能,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要學會運用語言的情感功能,運用生動形象、聲情并茂的教學語言,以言生情,以情動情,讓學生融入到情感之中,點亮學生心中的情感明燈。其次,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朗讀,讓學生通過閱讀培養語感,通過閱讀體會感悟,學會感受文本的情感熏陶,獲得多方面的人文熏染,形成全方面的人文素養。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將教學語言與文本融為一體,就能夠為學生創設一個詩一般的意境,讓身處其中的學生感受到濃郁的人文氣息,開展真實而精彩的閱讀體驗。以《夾竹桃》一課的導入部分為例,提出“有哪位同學能夠把大家帶入作者家的這個美麗的小院”這樣一個問題,可以在一開始就把學生帶入到文章的情境中;而當學生讀完全文,教師可以通過“我們看此時的夾竹桃,它已不再平凡,它的片片綠葉流淌著縷縷詩情,它的朵朵鮮花包蘊著點點浪漫”這一段充滿激情的語言,引導學生欣賞一首歌詠夾竹桃的詩詞,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詩情,還語文教育的情感性與人文性。于是在習作中“白色的夾竹桃像一朵朵小雪花,正在飄落;紅色的夾竹桃像一簇簇火苗,正在跳動。白色的夾竹桃帶領我走向白云妹妹的房間,紅色的夾竹桃帶領我走進太陽公公的宮殿”這樣的美文也就很自然地從學生創作的筆端流淌出來,也讓他們體驗到了習作的成功。再次,教師在課堂上妙語連珠的點評也能夠為課堂增添趣味與活力。如當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完文本時,表揚道“謝謝你把大家帶進了一個鮮花盛開的世界”;當學生回答問題富有個性時,贊嘆道“你可真是個思想家呀”;當學生回答問題妙語連珠、聲情并茂時,鼓勵道“我們學校的‘金話筒’獎應該屬于你”……很多時候,教師一句充滿人文關懷的語言,就能夠使學生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更能夠激發他們繼續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教師最應重視的是進入學生的生命視野,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努力讓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參與其中,讓課堂充滿尊重、情感以及人文關懷,成為人性舒張和生長的殿堂,并由此激發語文的活力和學生的生命體驗。讓課堂回歸本真,這是教育者自我實踐、自我反思、自我覺醒、自我提升,經過來來回回、反反復復這一艱辛歷程之后的必然選擇。這是一種自我超越,是一種教育品質,也是一種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教育,呼喚著大境界的教師。這種大境界,需要海納百川、博采眾長的大胸懷,需要廣聞博覽、厚積薄發的大視野,需要獨立思考、富于尊嚴的大品格,需要敢于行動、協作共進的大智慧,從而以超乎尋常的氣魄、膽量與精神,去追尋美好的教育理想,去鑄就卓越的教育人生。這樣的教育才是由“心”到“心”的真教育。
[1]王榮生.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潘涌,楊培培.積極語用:為真語文教學注入科學內涵[J].語文建設,2015.
史志軍(1977—),男,江蘇宜興人,宜興市楊巷鎮楊巷小學,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小學語文教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