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琪
(寧都縣對坊中學,江西贛州 342800)
培養初中生樂感與鑒賞能力的途徑
陳 琪
(寧都縣對坊中學,江西贛州 342800)
樂感和鑒賞能力是衡量初中生音樂素養的兩項重要指標。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把握音樂的能力。在音樂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選擇風格不同的音樂作品聆聽,讓學生開闊音樂視野,從多角度提升樂感。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鑒賞,理解音樂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除此之外,教師也應該重視學生音樂的表現能力,通過實踐培養學生樂感和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
初中音樂;樂感;鑒賞能力
音樂是一門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陶冶情操的學科。教育部對普通初中生音樂學習的要求是:對于一些經典的音樂作品有所了解,能夠知道該音樂作品所運用的音樂樂理,能夠說出在聽完某段主旋律或者曲調之后內心的實際感受。這實際上是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樂感和音樂鑒賞能力。那么,在實際的初中音樂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采取哪些教學策略來培養學生的樂感和鑒賞能力?筆者將從音樂學科的內涵、環境的熏陶、音樂素材、多媒體教學和增加實踐經驗等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于一名初中生而言,要想學好音樂,首先應該了解音樂學科的內涵。音樂是一門輕松、有趣的學科,深受學生的喜歡,但很多初中生誤認為只要會唱歌就是會音樂,這就是明顯不了解音樂的內涵,沒有認識到音樂的本質。音樂其實是一門充滿人文色彩的學科。因此,教師首先應該培養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其次,教師應該對所教授的音樂作品的背景、歷史等進行補充講解,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鑒賞音樂作品。例如《紅旗頌》這首歌曲,它是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這一特定歷史場景創作的,體現了五星紅旗的莊嚴神圣,代表了國人英勇不屈、頑強奮斗的革命精神和祖國在五星紅旗的引領下越來越繁榮昌盛的愿景。教師可以把這些告訴學生,學生在學習完《紅旗頌》之后,更陶冶了愛國情操。可見,通過介紹音樂作品的背景、內涵,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是培養學生樂感和鑒賞能力的基礎,還可以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音樂教學中,這對于音樂教學的發展和學生的身心成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課堂是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要場所,而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是十分關鍵的,因為這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讓音樂課變得更高效。尤其是初中階段,學生課業比較繁重,學習壓力較大,所以音樂課堂更應該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幫助學生舒緩壓力,釋放自己。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生唱歌的時候,先示范演唱,再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示和表演。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還能夠調動課堂氣氛,并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力,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一些樂器,然后在課堂上表演。甚至可以指導學生組成樂隊或者小型合唱團,在課堂上表演。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通過營造濃厚的音樂學習氛圍,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音樂課堂之中。不過,營造課堂氛圍也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梁祝》這個曲子雖然旋律很舒緩優美,但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對流行音樂更感興趣,因此這類古典音樂也不適合經常用于營造課堂氛圍。教師應該注意到學生的興趣,否則教學效果就會打折扣。
如今的初中音樂教材內容較為豐富全面。比如,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材中不僅包括中外聞名的《搖籃曲》,還有表達澳門回歸祖國的《七子之歌》;八年級的課本不僅含有振奮人心的《黃河頌》,在課本的附頁還有《菊花臺》《怒放的生命》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這些歌曲對于增強學生音樂的興趣和樂感的培養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不能僅僅拘泥于課本內容,要進一步放寬視野,充實教學內容。不同的音樂作品在類型、曲風、內容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學生會喜歡不同類型的音樂,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豐富音樂素材,對音樂作品的選擇也應該多樣化。這樣有利于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提升學生的樂感,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把握和鑒賞能力。此外,還能幫助學生發現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甚至發現自己的音樂特長。例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初中階段必學必背的一首宋詞,教師可以教唱歌曲《明月幾時有》,這樣既豐富了音樂教學內容,還能幫助學生理解古典詩詞。同時,針對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喜愛,教師可以選取一些流行歌曲進行教唱,如《青春修煉手冊》《不息之河》等等。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和教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不僅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工具,更成為一種潮流,深受教師的追捧,從小學到高中的各種學科,幾乎所有的科目都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教師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多媒體,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將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效果最大化地體現了出來。在過去的音樂課堂,教師也是利用一塊黑板、一本教材講課,很少有輔助教學手段,學生不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和欣賞音樂的美,對音樂的學習缺乏更大的興趣。而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普及,充分借助多媒體的音樂教學也變得更有吸引力和魅力。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在于充分利用了網絡技術,結合音頻、視頻,這樣就能夠使音樂教學變得更加立體生動,使學生的聽覺與視覺得到全方位的沖擊,讓音樂充斥學生的每個細胞。這種視覺沖擊和影音體驗,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從而逐步提高音樂素養,提升樂感和鑒賞能力。例如七年級音樂教材中的《弗拉門戈舞曲》《霍拉舞曲》《蘇格蘭風笛》等音樂就非常適合借助多媒體展示,這些風格各異、特點鮮明、充滿人文色彩的音樂通過音頻和視頻展現出來,能讓學生沉醉其中,充分理解和感受到它們的魅力。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和網絡資源,對所播放的歌曲進行相關的補充,比如可以播放一些同類型的歌曲,讓學生能夠更充分了解該類型音樂風格,這對培養他們的樂感和鑒賞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除了經驗方法之外,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達到真正的知識;經驗之外或經驗之上的思維領域是不存在的。”要提升音樂樂感,教師教授再多的音樂知識,都不如學生親自實踐。學生要想學好音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大膽地演唱,在演唱的過程中,讓教師或周圍的同學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然后及時請教,進行改正。這樣的實踐過程,對提升樂感是很有效的。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對有些不自信的學生進行鼓勵,讓他們大膽演唱歌曲,表現自己,并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進行表揚。得到了教師的夸獎,能夠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對音樂的學習更有自信。比如,《共青團之歌》是學生入團前必須學會的歌曲,音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演唱這首歌曲,在學生演唱過程中,對于學生出現差錯的地方教師要給出一些有用的建議。
總而言之,音樂是一門培養學生基本的音樂素養和藝術素養的學科。初中音樂教學的要求是,學生能夠理解音樂的內涵,能夠鑒賞較為優秀和經典的作品,同時能夠通過上音樂課的方式緩解學習其他科目的壓力,達到用音樂帶動學生素質發展的目的。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采取傳達音樂的內涵、營造濃厚的課堂氛圍、豐富音樂教學素材、利用多媒體教學以及增加音樂實踐經驗的方法,這些方法對于系統性地音樂教學,以及提高學生的樂感和鑒賞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1]朱開嘉.探析初中音樂樂感及音樂鑒賞教學[J].時代教育,2014,(04).
[2]周安君.培養音樂樂感增強鑒賞能力——初中音樂鑒賞教學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5).
[3]陸荷容.初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與鑒賞課教學的方式[J].考試周刊,2014,(19).
[4]李紅梅.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及鑒賞能力的培養[J].教師,2014,(28).
陳 琪(1989—),女,江西寧都人,寧都縣對坊中學,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音樂教學。
責任編輯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