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 靳艷明
開啟趣味教學課堂,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 靳艷明
趣味教學是小學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教學方法,它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小學生的特點。小學數學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抽象和枯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著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運用一些趣味的教學方法,就沒有辦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將小學數學與趣味教學方法相結合,將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
趣味性;小學數學;學習能力
一般小學生的思維都是具象性的,但是數學知識一般都是富有邏輯性和抽象性的,所以對于小學生來講,對于數學的學習還是會有一定的難度的。要想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小學數學的學習中,教師就要能夠準確地抓住學生的興趣特點,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有效地促進學生對于小學數學的學習,提升小學數學學習的效率。
對于趣味化的課堂,教師應該要能夠結合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很多知識點都是與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教師應該將教材中的知識點和生活相結合,經常運用諸如此類的教學方法,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另一方面還能讓學生在學習小學數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習的樂趣。例如,在小學數學中有“正方形”這樣一節課,為了讓學生對正方形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一些生活化的素材進行課程導入,例如教師可以選取學生們喜歡玩的魔方作為切入點,將正方形與魔方相結合,這樣學生就可以感知到正方形的存在了,正方形的概念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了。在小學階段進行相關數學知識點的講解,很多時候需要教師融入一些生活中的素材,這樣就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的興趣和教學課堂的趣味性相融合,進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活動是讓學生接受教育和獲得教育的一個過程。在小學階段,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來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知識點的學習,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有效的發展和提升。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運用一定的手段來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來描述和講解相關的知識點,改善枯燥單調的課堂教學氛圍,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關于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樣,學生在聽教師上課的過程中,就會一直處于一個比較積極的狀態,思維反應能力也更加活躍,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當然,有趣的氛圍也能夠促進師生之間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這樣也就讓抽象的問題更加具體化,讓學生更好地進行理解。
例如,在教授“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的時候,老師可以先將學生們分小組,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學習的氛圍,之后每個小組發一套尺子,讓學生們都能夠去度量自己喜歡的東西,并做一下記錄,之后,教師再將每個小組的測量數目進行匯總,看看哪個小組測量的物體最多、最準確,通過這樣的方式,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這些度量單位。當然,老師之后也要對這部分知識進行總結,以免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于相關知識的認識產生偏差,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
孩子們的天性都是自由的,不喜歡被約束,游戲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是學生很樂意去參與的。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讓學生把相關的游戲引入到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將原本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引入到游戲過程中,使得游戲變得形象化、具體化以及直觀化,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去掌握相關的數學概念,將數學規律變成游戲活動的有關內容,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于相關數學知識的掌握,還能在其中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還要符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將相關的知識點融入游戲中,進而提升教學的趣味性。
例如,在小學一年級中有“分類”這樣一節課程,這一單元的概念對于剛剛步入小學的孩子們來說還是有點抽象的,他們理解起來不是太容易。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這單元的知識,教師可以創設相關的游戲,例如“讓動物回家”“將水果分類”等游戲,啟發和引導學生去尋找這些事物所存在的共同屬性,并且試著讓存在共同屬性的物體歸為一類。通過相關的游戲設計,可以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還能夠不斷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快速地掌握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通過這樣趣味化的數學課堂設計,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總之,對于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教師要能夠不斷學習和探索,去尋找更多的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進而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能夠在快樂的學習中不斷體會數學的價值和作用,同時也不斷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
[1]董梅芝.創設數學趣味教學提升課堂學習效果[J].新校園(閱讀),2015(08):115.
[2]曹麗琴.創趣味課堂,提高教學質量——初中數學課教學質量的提升方法探究[J].新課程導學,2016(11):87.
[3]房在琴.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情境與能力培養的綜合熔煉[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