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東中市實驗小學 金堅敏
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的有效策略
江蘇省蘇州市東中市實驗小學 金堅敏
1.導入隨意
由于教師課前沒有精心鉆研教材,沒有根據學生實際創設課堂提問,上起課來經常信口開河,想到什么提問什么,這些隨意提出的問題,有些過于簡單,學生不用思考就可隨口回答。這種導入,不但不能激起學生思維,反而會使學生思維受到抑制,容易使學生養成不假思索,隨意應付的壞習慣。另外,如果教師導入的問題過于深奧,使學生無從答起,課堂就會出現冷場,教師只能自問自答,這樣的提問既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又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導入冗長
新課程下出現的主題圖,教師通常會問:大家從圖中發現了什么?或者像案例中的教師一樣圍繞情境圖問一些與主題并無多大關聯或者并無教學價值的問題。其實,這樣的問題不易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反而容易使學生出現非數學活動的傾向。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所以,我們應該根據某個環節的目標或者根據全課的教學重點精心預設課堂提問,提倡“少而精”。
3.導入呆板
數學課傳統的導入法設計多為新舊聯系式,即采用復習法。當然,復習舊課來引入新課,有利于知識間的銜接,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間的系統聯系,體現著溫故而知新的教學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時顯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如:“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策略之一:“趣”中導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造各種情景,可激發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動機和興趣,使他們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全身心地投入學習。老師善于運用多媒體,常常能恰到好處地、巧妙地利用多媒體導入新課,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更高級的概念和能力。
如在執教“排列與組合”一課時,上課一開始就播放每個孩子都喜歡的《西游記》片段,這樣的童話情節,孩子們百看而不厭,不需課前組織,孩子們就已經全身心地投入。然后,老師讓學生說一說剛才播放的西游記片段并引出問題:如果孫悟空一直用“孫行者”這三個字變姓名,可以變出哪些姓名?要求學生解決下面的問題:“用‘孫’‘行’‘者’這三個字排一排,可以排出哪些姓名?”
這里巧妙地運用生動直觀的動畫情境,讓學生感悟排列的特點,引領學生體味童話故事中的“數學問題”。讓老師走進童心世界,精心巧妙的安排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奏響了課堂教學的主題曲。
策略之二:“靜”中導入,引導學生獨立探究
在教學《買蘋果問題》一課時,通過簡短的師生談話后,老師直接在大屏幕上出示:
問題:某水果店有每千克2元和每千克4元的兩種蘋果,20元錢可以買多少整數千克?
請每個同學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生獨立練習,老師巡視)
這里沒有激情洋溢的語言描述、沒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景,也沒有異彩紛呈的變化練習。老師只是輕輕打開屏幕,練習和要求都呈現在屏幕上,老師要求學生用1分鐘左右的時間閱讀和思考題意,接著就開始獨立練習、探究,這個時間有時會很長。這時課堂是寂靜的,學生的思維卻是靈動的、開放的、多元的。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思考,也許有的學生的思維會深入一點,有的同學思維會簡單一點,但是他們的思維之花都在開放。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是老師與學生心與心的交融,這種感覺是數學課堂本身魅力的折射,這樣的課堂是美麗的。
策略之三:“情”中導入,引導學生觸類旁通
教師的情感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教育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直接的影響,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正是這個道理。教師的情感灌注于教學,正如血液灌注于全身,特別是教師將情感傾注教學過程中,并與之良好的結合時,知識才能容易為學生無阻力地接受和運用,成為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知識。
許多時候老師在課堂一開始都會與學生聊聊,目的是做到知己知彼,一方面是了解學生的一些情況,如表達的習慣、表達是否大膽,思維能力、行為習慣如何等,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能力有些認識,同時,老師更希望學生能體會老師的用意,比如老師常常會通過一些對話,讓學生懂得在這樣一位老師面前,我可以大膽地去表達;在這個課堂中我們是平等的;或者說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必須要思考別人的話。如:老師會在一個學生發言后說:“有誰聽懂了這個同學的話嗎?”老師會利用一些情景、對話讓學生感受老師的語言特色和一些習慣的要求,這在整個課堂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最佳教學情景。
策略之四:“理”中導入,為學生搭建有效學習的臺階
數學是一門充滿“理”性的學科,縝密的數學體系,有著其他任何學科都無法比擬的內在聯系:公式、法則的推導,定理、公理的引入,數與形的結合,立體感的建立等等無一不是普遍聯系的。由遷移規律可知,當新、舊知識聯系緊密時,教師就可以把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抽出來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為引進新知搭橋鋪路,形成正遷移。
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課一開始老師就出示學習建議:“1×2和2×1這兩個算式都是用1和2組成的乘法算式,請你用1 和2這兩個數組成盡可能多的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算式,并計算出結果。每人靜靜地讀題,然后寫在紙上。”讓學生“用1、2兩個數字組成盡可能多的算式”這一開放的教學情境,有效地溝通了數與式之間的內在聯系,特別是“1-2,1÷2”這兩個“看上去不很舒服”算式的出現,為負數、分數的教學作了滲透。在學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這一挑戰性問題遇到困難時,教師巧妙地提供“8÷4,4÷2”這兩個算式,借助它們通過類比思考,發現1÷2與8÷4這些算式的本質聯系,很自然地想到1÷2就是把1平均分成2份,求1份是幾,從而將新知初步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拓展并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讓學生猜測1÷2等于多少,賦予學生創新的機會,同時又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分數、小數、整數之間的內在聯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老師用“趣、靜、情、理”感人至深的導課設計為學生建立起數學思維的運動場,激發聯想、激勵探索,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