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大湖小學 周 輝
小學數學教學中導學策略的探討
江蘇省徐州市大湖小學 周 輝
導學模式是與新課改理念完全吻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導學模式的核心是“學”得有效,而學得有效的關鍵在于“導”得有效。如何“導學”、提高課堂效率,值得探討。
提問可以起到“以問引思”的效果。因此,數學教師應注重問題的設計,通過精心設計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引發每一個學生的主動思考。
1.導入時巧問,以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生課間打鬧、玩耍、游戲等,上課鈴聲響起,課堂很難立刻安靜下來,很難立刻進入學習狀態。而教師趣味性的問題能引導學生回歸課堂,也促使他們思考和探究。
如教學《認識鐘表》時,筆者將一個沒有完成制作的鐘表(缺少時針和分針)呈現給學生:你們看,老師想制作什么呀?再加上什么就行了?如果讓你們親自制作一個鐘表,你會準備哪些材料?這樣的問題導入,較之于教師直接用時鐘直觀教學“今天我們認識時鐘,學會看時鐘上的時間,能用具體的時間描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日程安排和日常活動”而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激活課堂氛圍。
2.教學中巧問,以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小學生有意注意時間較短,根據教育心理學研究理論和長期的教學實踐觀察,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只有15分鐘,基本到了15分鐘左右,他們的注意力開始游離,出現分散狀態。為了使學生始終集中于學習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時不時地發問,或者引導學生質疑,引發學生再次以問促思,牢牢抓住其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如《分數的認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情境創設、折紙實踐活動、看圖說出分數等后,學生逐漸出現疲倦現象,既有視覺的疲勞,也有心理的疲勞,于是,教室里逐漸出現思想開小差的學生,此時如果教師再用更為枯燥的方式教學,例如呈現出幾組數字讓學生比較大小,先給學生講比較的方法,再訓練,這樣的方法增加了課堂的乏味感。而如果教師在這個環節巧妙設計探究性任務,如比較下面每一組數的大小,在括號內填上>、<:
(1)-3○-7 (2)0○10 (3)-9○9 (4)2.8○0.89
(5)0○0.1 (6)-1○-0.1 (7)1○0.9 (8)8○-8
在學生比較這幾組數字之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問題:怎樣進行正負數比較的大小?以這個問題引發學生對負數和負數、整數和負數、負數和零的比較方法的探討和歸納,引導學生全力投入到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探究上,以提升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使學生的注意力再次回歸課堂。
數學思維嚴謹、邏輯性強,數學知識難以理解、運用涉及的范圍又廣,隨著學段的增加、數學知識難度的加大,數學越來越不受孩子們的喜愛,興趣逐漸降低,課堂氛圍更加沉悶,這時,教師可以巧妙創設問題情境,以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負數的認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之初提出學習任務之后,以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你們知道對于負數的認識和應用最早的是哪個國家嗎?然后簡單給學生介紹: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術》中就有了整數和負數的記載,他們記正負數的方法不是現在我們用的+、-,而是用“籌”來表示,紅籌表正黑籌表負。對于正負數的認識和運用,中國比西方國家要早200多年……這個數學史實,不僅有故事的特點,滿足了學生對新、奇事情的興趣,也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游戲也是活躍課堂、激發興趣的催化劑,數學教學中巧妙、適當地開展游戲活動,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高效地彰顯教師的“導學”行為。如《分數的認識》的學習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負數的意義,可以組織學生開展 “我反”的游戲:老師說一句話,學生說出與教師相反的句子,如教師說“向上5m”,學生說出“向下5m”,教師說出“取錢5000元”、“油價上漲10%”、“向東200km”、“比賽贏2局”、“溫度上升5℃”、“班級多了3個人”、“運來蘋果10箱”、“數學成績提高5分”等等,讓學生快速說出其反義的句子。這個游戲的開展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游戲,兩人一組或者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增加了課堂活力。
“導學”的內涵是教師“教”轉變為“導”,注重引導、指導、誘導等的多重作用,加強對“學”的重視,“導”和“學”有機結合。教師有效的“導”也是加強師生間情感的紐帶,拉近師生的情感距離,消除對教師遠而敬之的心理,使學生主動“親其師”、主動與人合作、共同進步,而不再是教師的單一講解、單向“給予”。
如《負數的認識》時,筆者設計一個實踐性的活動:每組6個人,以平均身高為基準,經過測量,分別記下每一個學生的身高(cm),平均身高為140cm,超過的記為正數,不到的記作負數,然后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這個活動的開展,既促使孩子們動起來,也將知識的學習融于活動中,真正突出“做中學”、“學中做”。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課外活動,調查家中父母近一個月的收入以及支出情況,將搜集到的信息以表格的形式簡明扼要地呈現出來,收入記為正數,支出記為負數。這樣的調查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拓展了課堂所學,拓寬學習渠道。
再如上文的導入環節的設疑時,提出了“教師的制作中少了什么”的問題后,引導、啟發學生根據認知經驗說出“缺少時針和分針”后,教師再假裝自己怎么也不會在鐘面上加上時針和分針,于是邀請學生:“哪位同學能幫老師一個忙,完善這個鐘面的制作?再利用制作的鐘面,通過撥動時針和分針,給大家展示你一天的起居生活,如幾點起床、幾點吃早飯、什么時間上學校……”于是,學生們會爭先恐后地躍躍欲試,師生合作既加強了師生的情感交流,也實現了課堂的互動,融知識的學習于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玩中學”、“做中樂”。
數學是基礎學科,小學數學是以后數學學習和深造的基石。我們應力避灌輸教學,將學生置于“中心” 的位置,切實發揮教師“導”的作用,導思、激趣、促做,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樂思、善學、樂做,從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