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以藝術素質測評助推學校美育教學改革
■王歡
在推進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實驗區研究的進程中,蘇州市通過政府的有力助推,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在立德樹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中的積極作用,提出了測評的思路、辦法和途徑。在探索測評機制上,著眼于學生發展,促進學校的美育改革和發展。
素質測評美育改革測評機制
根據國家和省相關文件精神,2015年2月,蘇州市教育局出臺了《蘇州市“青少年藝術教育行動計劃”實施意見》。通過國家和省、市政府的有力助推,我們切身感受到“改進美育教學”不再是一句口號,它將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在立德樹人,培育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中的積極作用,充分體現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隨著“美育進中考”的大力推進,藝術素質測評已成為全面推進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助推器和風向標。
2016年,蘇州市作為全國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試實驗區,按照教育部《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工作,并將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納入市(區)政府教育目標責任履行情況考核。
在實施學生藝術素質測評之前,我們就清楚地知道,藝術素質測評旨在改進以往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藝術素養缺失的狀況,它更多的是以行政手段督促教育部門高度重視并積極推進美育工作,以提高學生的素養。所以,測評要著眼于“發展”二字。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藝術教育并非專業教育,它需要著眼于所有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不能借藝術素質測評之名,行應試教育之實。測評是作為一種督促的方式存在的,而不是一把用以選拔或比較學生的標尺。
2016年1月和4月,蘇州市迎來了由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的藝術素質測評試點區域的兩次測試,此舉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門和義務教育階段初中學校的高度重視。以4月份的測試為例,蘇州市隨機抽取了10個市(區)的10所初中(每個區域一所初中),共計1000名初三學生參加機考測試和問卷調查。這是對蘇州市義務教育階段藝術教育教學成果的一次診斷和檢測,多家媒體對測評工作進行了跟蹤報道。無論是測評的內容、形式,還是測評的有效度和可信度,均得到了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的高度認可。
從藝術素質測評的形式和內容來看,此次測評超脫了傳統的“知識的掌握程度”“技能的熟練程度”等學科本位思想,采用多元測評內容,既重視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同時考慮到學生的行為表現過程。測評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人機對話形式的機考測試,重點測試初中段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作品風格的了解和掌握,中外藝術作品表達的主題和情緒情感的體驗,對民族藝術的興趣和關注度,以及藝術活動的多種參與等。人機對話改變了以往一張試卷的藝術考查形式。以音樂為例,測評以聽、唱、奏的方式呈現,測評內容從傳統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科本位向著眼于體驗音樂情緒情感、發展音樂實踐能力、培養音樂創新思維的學生未來發展轉變。第二階段則從測評的難易度、趣味性及系統的穩定性等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從實際收回的1000份問卷的統計結果來看,反饋是令人滿意的,80%以上的學生表示“非常樂意”和“樂意”參加人機對話形式的藝術素質測評。
從藝術素質測評的主體來看,《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著眼于評價的診斷、激勵與改善的功能”“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述評與定量測評相結合”“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等原則,是測評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關鍵點。如果要對學生的藝術素質進行全面測評的話,那么以上的形式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我們還要結合過程性評價,如學生在藝術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參與社團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考量。簡而言之,我們需要將終結性測評與過程性測評相結合,終結性測評是作為學生升學的一個參考,過程性測評則是為了建立一種不斷反饋的機制,不斷強化學生的藝術特質,改進藝術教師的教學。
從藝術素質測評的結果反饋來看,蘇州市對參與藝術素質測評的1000名學生進行了整體的數據分析。從總體來看,蘇州市參與本次測試的學生藝術素質整體情況較好。但是,從區域數據分析來看,各區域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其中均分最大差異值達19.94。從分數段分析,參與藝術素質測評(音樂、美術各50分)的學生中,80分以上的有184人,70分以上的達596人,中間段學生數較多,這反映出蘇州市本次藝術素質測評的結果真實、可信,測評結果整體情況良好,但是仍有部分學生的測試結果尚不夠理想。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育最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孩子能從周圍世界(大自然、藝術、人們的關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并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這段話充分說明了美育的重要性。而學校藝術教育正是實施美育最重要的途徑和內容。蘇州市教育行政部門在大力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的過程中,以藝術素質測評為核心內容,推進學校美育教學的改革已初見成效。
1.建立健全藝術教育管理制度。蘇州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將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情況作為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要求各校認真研究制訂學生藝術素質評價工作方案,明確具體工作目標、舉措、進程安排、任務分工及組織管理等,建立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學生成長指導制度,構建學生藝術素質的過程性評價機制,如實記錄學生的藝術素質測評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將其作為高中段學校錄取的依據。
2.開展惠及全體的藝術教育。蘇州市中小學校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設置,開齊、開足、上好藝術類課程,并將學校藝術課程計劃在網絡上公開,接受社會、家長和學生的監督,有效提高了學校藝術課程開設的自覺性。在義務教育階段,初中三個學年段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設置音樂、美術課程,讓每個學生都享有接受常態化的藝術教育的權利。全市各級教育督導部門對學校藝術課程的落實情況進行了專項督導評估,并將學校藝術教育評估納入蘇州市高水平現代化學校評價體系。
3.配備優質的藝術教育資源。蘇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配齊配足合格的藝術教師,目前,藝術專任教師總數為3204人,其中音樂教師1709名,美術教師1495名,大部分為本科、研究生學歷,藝術師資結構合理。以昆山市音樂學科教師為例,隨著近幾年隨遷子女的大量涌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日益增多,近3年新招聘音樂教師分別達到45人、25人以及17人,截至2016年秋季,昆山市在職專職音樂教師總數達309人,各中小學已配齊配足音樂學科專職教師,有效地保障了學校藝術教育教學的順利開展。目前,蘇州市中小學藝術課開課率、藝術活動開展率均為100%。90%以上的學校達到省頒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中的Ⅱ類標準,符合蘇州市教育現代化學校評估標準。優良的師資隊伍和精良的教育設施為學校藝術教育提供了豐富優質的課程資源,為每一個學生營造了和諧融洽、充滿活力的成長環境。
4.提升藝術教育教學質量。蘇州市堅持把藝術學科教育教學質量作為提高學生藝術素養,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發展學生實踐能力的主渠道,以教育科研為先導,引領中小學藝術教師積極探索藝術課程的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有效提升藝術課堂教學質量。近幾年,在省、市組織的藝術學科優課評比、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等評比活動中,蘇州市推薦參評的藝術教師均獲得較好的成績。在積極探索學科教學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經過層層推優,2014年,蘇州市共有41節美育類錄像課獲得國家級優課,其中音樂20節、美術21節。蘇州市義務教育階段藝術學科以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成果,向地方父老交出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5.打造美育特色項目品牌。全市各地各校在按規定開齊開足上好國家藝術課程的過程中,大力開發具有地域、校本特色的精品化美育課程,打造美育特色項目,形成學校美育品牌。蘇州市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美育課程實踐模式,即每校都至少有一至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美育特色課程。目前,區域內學校美育校本課程總數為687個,有《音畫姑蘇》《幽蘭飄香——昆曲進校園》等20多類近1000多冊校本教材。蘇州市藝術教育項目學校共66所,學校美育社團總數為3178個,學校美育特色項目總數519個。區域內形成的美育課題項目總數180個,其中國家級6個、省級40個、市級124個。
藝術素質測評項目作為美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我們期盼它能充分發揮其正能量,助推學校美育教學改革,努力讓學校藝術教育之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彩。
(作者為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初中音樂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