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雷波
從印象派風格看印象主義理念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陸雷波
在美術教學中依托印象派風格特點,建構印象主義教學理念,使學生審美思維的多向開放性、課堂美學效應的隨境真實性、課程美育功能的滲透拓展性和生活美術生態的人文本原性,在潛滋暗長間植入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在動感的美術課堂上培育美術人的氣質,為學生的生命成長注入美學素養。
印象派印象主義理念美術教學
西方繪畫史上的印象派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使瞬間成為永恒,并將其轉化為感情狀態。這種風格特點對美術教學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初中美術教材中介紹的荷蘭畫家倫勃朗的油畫作品《浪子回頭》,表現了老人的小兒子索求家產后遠走他鄉,最終迷途知返回家時父子相遇的場景。作品以大家門戶的前廳為背景,風燭殘年的老人伸出雙手接受迷途知返的兒子,顫動的手在兒子背上撫摸著。背景有四位旁觀人物,前面那位是老人的大兒子,雙手交叉胸前,面色猶疑曖昧。坐著的一位是管家,后面兩位是仆人,無動于衷的神情使人難以揣度他們復雜的心情。在宗教改革后的荷蘭,題材宏偉的“歷史畫”是繪畫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倫勃朗依據圣經文本創作的這幅作品,包含游走的艱辛、回家的安慰、接納的胸懷、麻木冷漠的旁觀,他將懺悔的意象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反映了窮盡他畢生精力的道德教化主題。
這一切如果沒有教師的介紹,這幅杰作深邃的賞析效果很難產生。教師通過這幅作品在經藝術評論家和美術專家的分析后被廣泛接受的結論,形成課堂知識點,讓學生跟隨教師的信息傳遞,獲得理想化的同步賞析效果。但基于權威結論認同的先入為主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會催生學生審美思維的狹窄性。
美術課應該通過審美思維的培養去引領開放性審美觀的生成。對學生而言,審美觀不應是以教育的名義強加的,而是在于對美的事物或現象的即時發現和瞬間感應中,被由探索欲的觸發所點燃的對生活與社會的個性化評判意識。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一幅藝術作品進行“精讀”賞析,不過學生并不一定完全認同已獲公認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運用“泛讀”手段則可以讓學生獲得動態延展的審美空間,這體現為更大的想象空間、更多的解讀空間、更遠的觀察空間和更深的識辨空間。
山川河流、森林草原、沙漠綠洲是大自然渾然天成的產物,水榭樓閣、園林幽徑、瓊樓玉宇是藝術工匠精雕細琢的成果,這些都是被不同視域里的印象予以選擇性凸顯后形成的本真狀態的美。印象派強調瞬間的永恒美,推崇瞬間感官刺激以使觀者獲得真實視覺效果的目的。不加修飾的自然性讓美術作品可能顯得粗糙而不具傳統意義上的美感,可是卻向世人展示了事物的本原之美。
美術教學正是以本真意義上生活與社會自然性的回歸,去實現美學的身心愉悅與道德教化功能。以美術教材中的限定性內容或者選擇性作品,去引導學生通過繪畫練習予以體會,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對教材編著者美學理念的認同。這樣做固然有助于學生美術實踐技能的培養,不過從美術課程主旨的表達上看,則可能束縛學生基于自身真實體驗的美學觀念的效果體現。
在初中教材“移步換景別有洞天——中國古典園林欣賞”單元中,教師順著教材思路,讓學生在對蘇州園林、北京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的賞析中,認識中國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觀園林的藝術特點,這不是源自印象的自然性,而是來自自然實景經過攝影或攝像加工后的圖片或視頻的主觀意向,是教材編著者和教師的主觀視點。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親身游歷過這些園林,就算有親身體驗的學生,他們印象里的園林視角也不一定是教材上展示的或者教師課上表現的視角。
在這樣的課堂賞析之外,教師更應以身邊的現實美景,引領學生在印象的自然性中達成對美的現象的體會、評價、反思乃至創造性重現,由此在隨境真實性中實現美學效應的動態表達。并非只有編寫在教材上的美景素材才能引發學生的美學印象自然性,應該看到美就在世界各處閃耀,它需要依托印象的自然性去發揮美學效應。就像除了蘇州園林或北京頤和園外,作為南通的學生,可以在對體現家鄉特色的濠河風景區、園藝博覽園、環濠河博物館群、嗇園等的隨境真實性的體驗中,以印象的自然性去多視角表達自然之美、空間之美和人文之美,把本原狀態下的美用學生自己的印象予以刻畫,并生成基于隨境真實性下對美的表述與評判,課堂美學效應由此水到渠成。
對一幅美術作品的局部進行賞析研究,或者對一個自然景觀的局部場景進行描繪,抑或對一個人工藝術構架的局部裝飾進行評價,都是借助對特定內容的精細化觀察和分析而呈現給學生的印象局部性。初中美術教材“為生活增添情趣”的主題單元中,分別設置了“插花”“擺件巧安排”“漂亮的手工燈飾”“裝飾畫”這樣的生活化內容,意在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和立體造型能力,提高藝術修養與生活品位。從印象派風格的啟示看,以整體性強調取代局部性凸顯則可能在拓展美術思維上具有另一種意義。
印象派對瞬間印象的強調,決定了觀者對局部細節的淡化,而對整個場面形成一種“全景式”攝取,或者說是粗線條下的整體美感。課堂教學中對這一風格思路的借鑒,可以表現為引導學生既從整體場景里賞析局部的風采,又從局部之美中體會整體架構的美感。
就像教材在對增添生活情趣發揮作用的插花、擺件、手工燈飾和裝飾畫的展現上,即使詳盡地讓學生領會了其中某個方面,也只是表現了類似“插花和客廳的空間美學關系”或者“裝飾畫、燈飾和家居環境的格調對應關系”等特定的美學主題,我們還應該考慮到在實際生活中上述內容整體聯動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當從某種插花的造型感受到某個居室布置的協調美時,是否也要設想在這個協調的空間關系里,一旦需要擺件、手工燈飾或裝飾畫的加入,又會是一種什么效果?新加入的內容如何體現其造型藝術和居室空間的協調關系?如果不同的排列組合放在不同的空間,比如從家庭居室換成教室、會議室、咖啡館或健身館等,又可能產生怎樣的效果?我們自己可以怎樣創設一些適合不同空間的造型藝術物件?
當教師用這些問題引領學生思考的時候,也就是引領學生在基于印象整體性的感知中,實現著美術素養的增強和生活品位的提升。在這種對美的印象整體性的動態觀照中,學生不一定對局部細節作深度研究,但能立足“全景”視域得到對美的事物的個性化理解。美術課程的美育功能由此滲透并拓展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中。
美術既是美學賞析中的美術,更是生活形態里的美術。當生活中的美術生態體現出實用功能帶給人們的舒適與美好時,實際上也就在對生活環境的構成要素的連貫性印象中,呈現出人本主義的美學原生態。美術課應該源自生活又回歸生活,在此過程中引領學生在生活美術生態的置身中,去體驗美學資源構建的人文本原性。
印象派繪畫多考慮畫作總體效果而較少顧及枝節細部,從近處觀察作品,往往看到的是許多不同的色彩和凌亂的點,但從遠處觀察時,這些點就會像七色光一樣匯聚起來,達到絕妙的光感效果。印象主義理念可以通過學生對生活美學環境的構成元素在遠距離上的感知,形成連貫性審美印象,從而立足人文化生活實際,去考量生活美術生態基于本原性的發展效果。
越來越多的居民日益關注生活空間的和諧溫馨、居室裝點的漂亮舒適、社區居住環境的整潔美麗,從印象派特點看,這種來自個體或特定人群的關注對象,就像從近處觀察所見到的不同色彩的點一樣處于斷裂狀態,也就是說,有的人傾心于所住房子里是采用中國古典風格還是歐美現代風格去布置,有的人著迷于居室里使用的裝潢材料和家具的式樣與擺放,有的人熱心于小區水榭亭廊和花草樹木的布局,這些是立足特定視點的“單色點”。其實無論屬于何種情況,都應以基于印象連貫性的廣角視域去觀察。
印象派讓我們感受到蘊含在瞬間里的永恒美,源自印象派風格的印象主義理念,以借鑒于其中并運用于課堂實踐的教學思維,引領學生在對美學現象的“全景式”感官體驗中,形成基于原生態美感形態,并具有個性化和創造性的對美的追尋和解讀。在美術課這一建構美術思維并借以塑造美術人氣質的平臺上,我們由此令學生審美思維的多向開放性、課堂美學效應的隨境真實性、課程美育功能的滲透拓展性和生活美術生態的人文本原性,變得清晰而富有動感,審美情懷在引導學生對美的事物進行個性化和創造性解讀和應用的過程中潛滋暗長,這就是從印象派風格中得到的印象主義理念對美術教學的應用啟示。
(作者為江蘇省南通市躍龍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