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學成 錢亞希
基于居民參與的西安書院門歷史街區旅游開發研究
◎ 梁學成 錢亞希
歷史街區是城市文化的載體,也是城市旅游發展的新亮點。從當地居民參與視角,結合西安書院門歷史街區的發展實際,對當地居民參與街區旅游開發的態度及意愿進行實證調查和數據分析,發現其參與程度和相關利益等之間存在線性相關關系等,并進一步提出溝通渠道、參與機制和宣教活動等對城市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居民參與 歷史街區 旅游開發 書院門
歷史街區是人類文化遺產資源的一部分,也是展示城市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已成為一種趨勢,正逐漸成為城市旅游業發展中的新亮點。目前,國內不少城市還將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作為提升城市發展水平、增強城市旅游吸引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歷史文化+城市旅游+現代商貿業”正成為許多城市歷史街區進行旅游開發的主要模式,如北京的南鑼鼓巷、上海的新天地、濟南的芙蓉街和成都的寬窄巷子等。同時,這些歷史街區正逐漸發展成為吸引國內外游客前往參觀游覽的重要景點。
然而,在我國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與改造中還存在著不少過度商業化和“去居民化”等現象,如缺乏對歷史街區傳統文化的保護,忽視當地居民利益,導致這些歷史街區的原真性文化與氛圍喪失等。實際上,歷史街區的價值除了體現在古建筑、古街巷等物質載體外,還包括當地的風土民情,它們共同組成城市的真實歷史文脈。早在1997年,由世界旅游組織(WTO)、世界旅游理事會(WTTC)與地球理事會(Earth Council)聯合頒布的《關于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中就明確提出:居民應當作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關懷對象之一,并把居民參與作為旅游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1],同時“社區發展”的理念在聯合國的推動下逐漸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社區居民作為維系街區發展的生存主體,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傳播者,也是歷史街區開發與保護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通過了《關于古建筑、古遺址和歷史區域周邊環境的保護宣言》,其中對歷史街區的人文環境就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并強調了對居民生活環境和傳統風俗習慣的保護[2]。因此,當地居民參與已成為城市歷史街區進行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和前提。
西安作為十三朝歷史古都,擁有多條重要的歷史街區,如德福巷、湘子廟街、書院門和騾馬市等,具有歷史街區旅游開發的先天優勢。然而,一些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相對滯后,尤其對居民參與的歷史街區旅游開發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不足。因此,探討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長期以來,國內外理論界與實際部門都在關注和推動歷史街區的發展與演變。國外關于歷史街區的相關研究及發展實踐較早。早在1933年8月,在國際現代建筑協會所制定的《雅典憲章》中,就明確提到“對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街區,均應妥為保存,不可加以破壞”[3]。此后,世界各國學者主要從保護的角度來研究歷史街區?!岸稹焙螅S著現代旅游業及城市旅游的快速發展,歷史街區的旅游價值和開發問題逐漸引起了更多學者的關注。Alison Caffsn和Jane Lutz(1999)通過對英國伯明翰城市中工業街區遺址分析,以及探討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問題,提出了遺址重新利用以及鼓勵居民參與旅游開發的建議[4];Taketo Naoi(2004)通過研究游客對歷史街區(包括原生態和人工控制)的感受和評價,指出了原生態的感覺是歷史街區的總體評價中最為關鍵的因素[5];Taketo Naoi 等(2007)以歷史街區作為旅游目的地,對游客的評估理論進行了框架和方法研究[6];Taketo Naoi、Takanobu Yamada 等(2011)將目的地標語評價法運用到游客對歷史街區的評價中,分析街區中各元素與游客的感知和愿望之間的關系,同時提出了游客希望參與街區評估的意愿[7]。
國內關于歷史街區的相關研究與發展實踐則相對較晚,并且集中在歷史街區的開發、保護和設計等方面。如沈蘇彥等(2003)提出了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可采用“主客相融”“低密高質”模式,即應注重當地居民和游客的融合,通過提供高質量的旅游產品來刺激和引導游客的高消費,以嚴格控制游客的數量[8];楊釗等(2004)以安徽屯溪老街為例,探討了歷史街區的文化旅游開發問題,并提出了老街保護與開發需要堅持原真性、層次性和體驗性原則[9];馬曉龍、吳必虎(2005)以北京大柵欄歷史街區為例,認為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主導下,要實現多利益主體、多目標選擇,需要通過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與旅游業之間的協同,并給出了協同機理、動力和操作模式[10];楊勁松(2012)以北京朝阜路為例,探討了國際化視野下歷史街區開發的特征和存在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11];周思穎、楊忠偉(2012)通過借鑒“灰色用地”理論中“前瞻性”和“彈性”控制優勢,結合歷史街區面臨的現實問題,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的保護更新理念[12];呂凱(2012)通過分析目前歷史街區存在的“去居民化”現象及背景,提出了“社區參與式”旅游發展模式,并概括了歷史街區旅游發展需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和“社區參與”理念[13];樊海強(2014)以武夷山興田鎮為例,探索了在共生理論框架下歷史城鎮改造的基本思路,研究城鎮與自然的共生、異質文化要素的共生、不同利益團體的共生發展思路[14];孫利坤(2014)以南京長江路民國歷史街區為例,探討了長江路歷史街區文化旅游的開發思路[15]。
從以上相關研究來看,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結合實例,探討了歷史街區的概念內涵、規劃開發以及保護模式等問題,并指出游客和當地居民參與的重要性。然而,從當地居民參與的角度,以問卷調研的實證方法對城市歷史街區進行旅游開發的研究并不多。為此,本文將結合西安城市旅游發展的實際,通過對書院門歷史街區旅游開發實證分析,探究當地居民參與下的城市歷史街區旅游開發的合理路徑。
(一)基本背景
書院門堪稱西安第一條古文化街區,不僅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還保留著許多完整的帶有濃郁地方文化特征的市井生活和鄰里空間。臨街匯集諸多的歷史文化古跡,包括西段始建于隋代的寶慶寺華塔、中段明代著名的關中書院、東段建于宋代的碑林,它們也是該街區的三大主要景點。整個街區最早于1991年9月經過初期開發,現已形成全長570米、寬10米的街面;沿街已開設200多家各類商鋪,主要經營文房四寶、名人字畫、書籍碑帖、珠寶玉器和古玩珍品等各類商品。目前,從書院門的旅游開發現狀來看,它已成為西安一處特色文化旅游景點。然而由于多種原因,書院門街區以北的安居巷至今尚未得到開發。這里道路狹窄、臨街店面雜亂、環境衛生較差等,基本處于一種“燈下黑”狀態。這種狀況已嚴重影響書院門歷史街區的整體旅游形象。隨著西安城市旅游與經濟的持續發展,當前書院門街區內的安居巷開發也是迫在眉睫。因此,探討當地居民參與書院門街區的旅游開發問題,不僅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書院門街區的旅游發展水平,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與質量,也有助于提高外地游客對西安城市旅游的整體感知水平。
(二)基本信息分析
本研究采取“訪談+問卷調查”方式,對居住和生活在書院門街區的安居巷居民進行調研,了解當地居民對參與書院門街區開發的意愿和態度。此次調研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96份,有效問卷90份,有效率為93.7%。筆者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首先對問卷主體進行信度檢驗,得出α系數值為0.73,說明可信度較高,符合進一步研究條件。
從被調研書院門街區居民的基本信息來看,多數居民都已參與街區的一些經營活動,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關于調查樣本信息的具體內容可參見表1。

表1 參與書院門街區調研的當地居民的基本信息
從調研數據分析來看:該街區以25~60歲年齡段的居民為主,占比76.7%,其中房主占45.6% ;居住10年以上的居民占41.1%;當地居民從事的職業是以個體商戶為主,占比45.6%;從具體的經營類型來看,主要是餐飲、住宿、小商品加工及銷售等行業,占比36.7%。可見,多數當地居民實際上都已參與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活動。
(三)問題分析
(1)當地居民對街區開發的態度和意愿
運用均值分析法對問題Q1、Q2、Q3進行分析,并得出所對應的評價均值結果,具體內容可參見表2。

表2 當地居民對書院門街區開發的評價結果
從表2中的評價結果來看:①評價程度均值M1(Q1)=2.05<3,反映程度偏小,說明當地居民對書院門街區開發的信息了解程度不高;②評價態度均值M2(Q2)=3.14>3,反映程度中等偏高,說明當地居民對書院門街區開發的態度是支持的;③評價態度均值 M3(Q3)=3.09<4,反映程度中等偏高一點,說明當地居民對街區的開發前景還是偏向樂觀。當然,當地居民的三個評價結果相互關聯,尤其是問題Q1對Q2、Q3都會產生直接影響,這也說明居民了解開發信息的重要性。
(2)當地居民對參與街區開發的意愿與態度
運用回歸和線性回歸分析法,對居民參與意愿、家庭參與程度以及與對街區開發態度等進行相關分析。運用Pearson測度得出:在1%的置信水平上,P值均小于0.01,其結果為:RX=0.325,RY=0.322。說明居民參與愿望、家庭參與程度與居民對街區開發態度之間都是顯著相關;然后筆者提出兩個假設命題H01和H02,其中H01表示居民參與愿望與對街區開發態度存在線性相關關系;H02表示居民家庭參與程度與對街區開發態度也存在線性相關關系;最后運用相關統計軟件分析,具體結果參見表3所示。
從分析結果來看:當地居民的參與意愿(X)、居民家庭的參與程度(Y)的顯著性概率P值均小于0.05,說明原假設命題H01和H02都成立,依據計算結果可以建立兩個線性回歸方程,分別是:Z1= 2.498 + 0.498 X ①; Z2= 3.213 + 0.614 Y②

表3 當地居民參與書院門街區開發的意愿與態度分析結果
通過對線性回歸方程①、②運用方式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結論:一是當地居民參與意愿與街區開發的態度之間存在明顯的線性關系;即說明參與意愿越高,對歷史街區開發的態度越積極;二是當地居民家庭參與程度與街區開發之間也具有線性關系;即說明當地居民家庭參與程度越高,對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的支持度也越高??梢姡_引導和激發當地居民的參與意愿,是確保城市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或改造成功的重要前提。
通過對西安書院門街區的旅游開發實證研究,我們可以看出:了解居民信息、掌握居民參與街區開發的意愿和態度,對城市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诖耍Y合當前我國城市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趨勢,筆者可以得出三點啟示與建議。
(一)建立多元溝通渠道,構建居民參與街區開發的信息平臺
城市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不僅涉及城市旅游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關乎當地居民利益的保護與實現問題。如果當地居民對街區開發信息缺乏了解,也必然會對街區開發前景存有疑慮,進而直接影響到當地居民參與街區開發與改造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導致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效果難以達到。目前,針對城市歷史街區的開發,政府可以通過報紙、網絡、宣傳冊等多種溝通媒介,建立歷史街區開發的信息平臺,并及時發布相關的政策信息和工作動態,還可通過開設專題論壇、聽證會、民意懇談會以及官方微博等多種溝通形式,及時地了解民意、實現溝通,從而真正實現居民參與的歷史街區旅游開發。
(二)設計多種參與機制,提供居民參與街區開發的制度保障
由于當地居民本身就是歷史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都有“離土不離鄉”的家鄉情節。城市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要充分調動當地居民參與開發的積極性,考慮當地居民的利益訴求。同時,在開發改造中應充分尊重和維護當地居民的情感及利益訴求,以更加人性化的制度來保障歷史街區開發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幸福相一致。為此,需要設計多種有利于當地居民參與或表達訴求的渠道與機制,從而真正保障當地居民參與權利和行為實現。
(三)采取多種宣教方式,提高居民參與街區開發的實踐能力
在城市歷史街區的開發中,政府應該充分引導、協調好開發商與當地居民之間的關系。一方面鼓勵當地居民參與街區開發與改造,讓他們能夠充分認識到街區開發與其自身利益訴求的一致性,從而強化居民對街區發展的認同感,提高居民參與街區開發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政府采取多種形式的宣教方式,如請專家學者或相關負責人通過講座、懇談會等形式,普及一些旅游經濟、投資開發等方面的相關知識,提高當地居民對街區開發的認識水平,更好地了解發展商機及政策法規,從而增強他們參與歷史街區開發的實踐活動能力。
[1]張廣瑞.關于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實現與環境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J].旅游學刊,1998(2):49-53.
[2]西安宣言——關于古建筑、古遺址和歷史區域周邊環境的保護[J].城市規劃通訊,2005(4):1-3.
[3]吳志強,吳承照.城市旅游規劃原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Alison Caffyn,Jane Lutz. Developing the Heritage Tourism Product Multi-ethnic Cities[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13-221.
[5]Taketo Naoi.Visitors’ evaluation of a historical district:The roles of authenticity and manipulation[J]. Tourism &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4(3):45-63.
[6]Taketo Naoi., David Airey,Shoji Iijima, Outi Niininen. Towards a theory of visitors 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ets as tourism destinations: Frameworks and method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7(4).396-400.
[7]Taketo Naoi,Taketo Naoi,Shoji Iijima,Takayuki Kumazawa.Applying the caption evaluation method tostudies of visitors’ 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5):1061-1074.
[8]沈蘇彥,沙潤,魏向東.歷史街區旅游開發初探[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3(4):266-267.
[9]楊釗,陸林,王莉.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開發——安徽屯溪老街實例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5):525-530.
[10]馬曉龍,吳必虎.歷史街區持續發展的旅游業協同——以北京大柵欄為例[J].城市保護與更新, 2005(9):49-54.
[11]楊勁松.國際化視野下的歷史街區旅游開發——以北京朝阜路為例[J].生態經濟,2012(08):39-42.
[12]周思穎,楊忠偉.“灰色用地”理論對舊城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的借鑒意義[J].小城鎮建設, 2012(5):97-100.
[13]呂凱.歷史街區旅游發展中的社區參與[J].江蘇城市規劃,2007(11):28-31.
[14]樊海強,張鷹,申紹杰等.基于共生思想的歷史城鎮改造模式研究——以武夷山興田鎮為例[J].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2(4):591-595.
[15]孫利坤.歷史街區文化旅游開發初探——以長江路歷史街區為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S1:117-121.
Civic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Urban Historical Districts: An Empirical Study on Xi’an’s Academy Gate
Liang Xuecheng, Qian Yaxi
Historical district is like a vessel of urban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has become a new highlight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 industry. The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attitudes and willingness of local residents toward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Xi’an’s Academy Gate throug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Results show that their desire to participate and the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It is found that channels for communication,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as well as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re significant practices to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urban historical districts.
civic participation; historical district; tourism development; Academy Gate (Shu Yuan Men)
TU984
10.3969/j.issn.1674-7178.2017.01.010
梁學成,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經濟與管理。錢亞希,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盧小文)
西安市社科規劃項目(16X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