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璽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這一建議明確了語文課要基于“學”來開展教學,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于漪老師曾說,教師要從習慣的從“教”出發轉換到從學生的“學”出發,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考慮他們想學什么,怎么學,學的過程中會碰上哪些障礙,怎樣幫助解決,怎樣才能使他們發揮積極性,讓他們有主動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怎樣才能挖掘學習的潛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如何實現基于“學”開展教學呢?針對教學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者分析是最有效的對策。本文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西門豹治鄴》一課為例,談一談當下廣大一線小學語文教師開展學習者分析的優勢、不足及解決
策略。
一、小學語文學習者分析的優勢與不足
當下,開展學習者分析已經成為廣大一線教師的共識。下面,我們來看教師甲在執教《西門豹治鄴》一課時,所進行的前測及分析。
教師甲一共出了四道前測題:
1.初讀課文后你有什么問題?
2.你想用什么樣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3.西門豹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請簡述理由。
4.西門豹和老大爺的對話在課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師甲結合學生的作答情況,又做了具體的數據分析。下面是這位教師針對第一題所給出的具體分析:
第一題:初讀課文后你有什么問題?
學生A:西門豹是怎么治鄴的?
學生B:西門豹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和官紳抓起來,而是也裝出真有河伯的樣子,再借機把他們投河?
學生C:老百姓為什么要信巫婆的話,這么迷信鬼神?
西門豹為什么不把所有官紳都投進河里?
1.1 分析結果如下(見表1)
1.2 具體分析和對策
通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歸納,發現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通過自主閱讀就已關注到了文章故事主要情節,并能就此提出問題。充分關注學生質疑,抓住“西門豹是怎樣治鄴的?”這一個主問題,讓學生自主讀文,聚焦人物的言行,品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背后用意,在逐層感悟人物形象的同時,從中得到情感體驗和思想啟迪。
結合這份學情分析,我們來分析一下其優點及不足。
(一)優點:從重經驗走向重實證
教師甲所進行的學情分析經歷了“研制前測題—前測—數據分析—策略調整”四步,過程科學規范。其最大的優點是學情分析從重經驗走向重實證。
以往教師的學情分析,往往都停留在經驗這個層面。例如教師乙針對《西門豹治鄴》一課所做的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對于封建迷信活動,五年級的學生已有了科學的認識和了解。學生能在閱讀中揣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本節課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認知水平,學生能在領悟課文主
要內容的基礎上,嘗試進行探究性學習。
通過教師乙的學情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份基于經驗的學情分析。分析中寫道“對于封建迷信活動,五年級的學生已有了科學地認識和了解”,這個結論是如何得來的?“學生能在閱讀中揣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對于這篇文章,學生在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時又會遇到哪些問題呢?教師只是向我們描述了學生學習的狀態,而學生的問題在哪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這里我們一概看不到。這樣的學情分析缺乏針對性,是空洞的、無效的。
兩份學情分析相比,我們發現教師甲的學情分析更加關注實證,不但有直觀的學生質性數據,還有經過教師統計整理后的具體數據,再配上相應的表格和柱形圖。這樣能讓我們非常全面、科學、準確地了解到學生的問題所在。
(二)不足:學情分析停留淺表
學情分析的目的是找準問題,有的放矢地改進教學。和之前的學情分析相比,教師甲的學情分析運用了一些現代的專業化手段,形式上乍一看很專業,但是,細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教師甲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能力都較強,可是對數據的分析還停留在淺表,不能借助數據做出準確的分析,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改進策略。這樣,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數據。
教師甲在數據分析這樣描述:“發現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我們不禁要追問:“學生都具備了哪些獨立閱讀的能力?”教師甲沒有正面回答,只是用“一定的”這樣一個程度副詞進行說明。顯然,這樣的學情分析不夠精準,不能準確地定位學生的能力優勢與不足,相應的教學改進就缺乏針對性,那么這樣的學情分析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二、基于小學語文學科能力框架開展學習者分析
教師甲的數據分析不夠深入精準,究其原因,問題不在教師本身,而是因為缺乏系統科學、細致具體的學科能力框架作為參考和依據。
2011年7月,北京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北師大”)王磊教授帶領北師大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研究團隊申請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教育學重點課題“中小學生學科能力表現研究”(課題批準號:AHA110005)。課題由語文、數學、英語、化學、物理等10個學科子課題組構成。語文研究團隊由北師大鄭國民教授負責,鄭老師帶領廣大語文教育專家、教研員和一線教師,歷經兩年多的研究,基于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研制出了小學語文學科能力表現框架。見表2:
小學生語文學科能力表現框架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對能力進行分級、分層和細化描述。學習理解、實踐應用和創新遷移能力分別用A、B、C表示。語文學科的學習理解能力(A)包括觀察注意(A1)、記憶(A2)、信息提取(A3)、分析概括(A4)和領會理解(A5),強調多角度地觀察生活和積累等能力;實踐應用能力(B)包括應用交際(B1)、解釋推斷(B2)、解決問題(B3)、策略應用(B4),強調根據不同目的和場合表達觀點,能解釋現象,解決問題等能力;創新遷移能力(C)包括發散創造(C1)、批判賞析(C2)、內化完善(C3),強調加深對世界的認識和思考,能批判性地評價多元文化,完善自身等能力。A、B、C三種能力呈現由低到高依次遞進的關系,而A、B、C層級內部包含的能力要素之間也基本呈現遞進關系,例如A1至A5、B1至B4、C1至C3,各自的能力要求均是越來越高。各能力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相對成立,但不是絕對的,也可能存在相互交叉的關系。另外,每一個能力要素的能力表現指標有不同的細則內容,這些內容之間屬于并列關系。
有了這個能力表現框架,如何幫助我們進行學情分析呢?
1.借助能力表現框架,進行精準數據分析
學科能力表現框架作為數據分析的參考和依據,可以提高學情分析的針對性。前文教師甲的學情分析中,學生A和學生B初讀課文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西門豹是怎么治鄴的?”“西門豹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和官紳抓起來,而是也裝出真有河伯的樣子,再借機把他們投河?”如果沒有能力表現框架,教師只能簡單地把學生的問題進行歸類,并不能真正找到學生產生問題背后的原因。借助能力框架,我們可以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深度分析,透過問題找到學生產生問題的
原因。
透過學生A的問題,結合能力框架,我們能夠得知他在分析概括(A4)這一能力方面表現不夠理想。那么,教師在教學時,就要運用相應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比如在教學時,可以采用情節曲線或提綱筆記的方法,幫助學生梳理文脈,把握文章的主要
內容。
我們再來看學生B的問題。相對于學生A的問題來說,顯然學生B對于“西門豹是如何治鄴的”是清楚的,也就是他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而對于“西門豹為什么這么做”是不清楚的。結合能力框架,可以得知學生B在解釋推斷(B2)這一能力方面表現不夠理想。教師在第二課時教學時,可以圍繞“西門豹采取了哪些治鄴的巧妙措施?為什么這樣做?”這兩個問題開展學習,重點在于后一問,引導學生不但能找到觀點,還能依據文本找到合理的
證據。
2.借助能力表現框架,指導前測試題研制
如果沒有學科能力表現框架,許多教師在進行前測試題的命制時,會比較盲目,有時候幾道前測試題可能都指向同一能力指標,不能全面地調研學生的能力
表現。
結合能力框架,我們分析前文中教師甲的四道前測試題。試題一和試題二本身不能具體指向學生的能力表現,需要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分析。而試題三和試題四都同時指向解釋推斷(B2)這一能力指標。對于初讀課文,應該增加學習理解(A)能力的測查。因為A能力是基礎能力,它是一種輸入,而實際運用和創新遷移是一種輸出。A能力的水平表現決定著B能力和C能力的水平表現。基于此,對于教師甲的前測試題,可以增加“西門豹是如何治鄴的?”這樣一道指向A4能力的試題,因為只有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了,學生才能分析其他的問題。
基于學科能力表現框架開展學習者分析,能幫助教師精準地分析學生學科能力的優勢與不足,進而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