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實驗小學 黃馥華
把握教學細節,展現精彩課堂
——小學數學課堂上細節處理探微
江蘇省高郵實驗小學 黃馥華
關注細節,收獲碩果。本文作者理論聯系實際,暢談了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科學處理細節的成功體驗,值得大家深思。
提問;誤點;心聲;細節;數學
在踐行新課程改革的洪流中,廣大小學數學教師銳意進取,從大處樹立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遠大目標,從小處關注教學細節,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創新視野。細節雖小,卻能折射出教師的教學理念,往往在課堂上亮出精彩,正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做于細。”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正確處理細節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無論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還是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模式,都離不開課堂提問,尤其是在踐行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模式的過程中,課堂提問既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又是師生之間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平臺。而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設計時除了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外,還要根據學生的求知所需和提問的層次,靈活把握如下細節:(1)提問頻率合理化。在課堂上,教師提問次數并非是多多益善,而應該因時而提,在師生互動的各個環節中提出相應的問題,以利學生深入分析問題、善于解決問題。(2)創設問題趣味化。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教師只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身心特點,才能提出生動形象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3)問題難易適度化。問題太簡單,不能啟迪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問題太難,大家望而生畏,也失去了提問的實際意義。因此,我們只有堅持因材施教原則,并根據各個層次的學生提出難易適中的問題,才能使學生思有所悟,話有所說,做有所感,切身體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感覺。
教學案例1: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應用類問題時,先借助現代多媒體呈現如下思考題:一天,東風小學圖書管理員把360本童話類書籍分別放在下、中、上的書架上,其中上層的1/4等于下層的1/6,等于中層的1/5,試求下層書架上放了多少本書?當這一應用題映入學生的眼簾時,大部分學生似乎找到了解題的門徑,但操起手中的筆解答時還是感到一籌莫展,于是我作了如下點撥:“這個書架中每一層的書籍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書籍本數是否一樣?累計三層到底一共有多少份?”由于提出的問題注重細節化分解,學生通過討論,最終得出結論:這個書架里的書籍下層有6份,中層有5份,上層有4份,累計是15份,因此,就360本童話書籍的總數而言,下層、中層和上層所占書籍總本數分別為6/15、5/15和4/15。由于點撥的問題通俗易懂、恰到好處,所以為學生解決具體問題鋪平了道路。
在教學過程中,大家普遍關注學生的亮點并予以表揚,以達到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在師生互動合作時,學生往往出現“誤點”——曲解相應的定理和問題的本質,但不少教師面對學生的“誤點”敷衍了事。其實,瞄準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誤點”雖然是一個細節,但假如我們進行因勢利導的點撥,就能生成提高課堂效率的有利資源,成功演繹“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神話”。
教學案例2:我在執教“3的倍數”一課時,先羅列出一些3的倍數讓學生觀察、討論、分析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胖乎乎的李偉立即舉手回答道:“若一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是3、6、9,這個數則是3的倍數;若不是3、6、9,這個數也一定不是3的倍數。”針對如此“武斷”的回答,我沒有立即予以糾正,而是臉帶笑容地說:“李偉同學的思維非常敏捷,大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大家不妨先命名為‘李偉猜想’吧!但到底是否屬于科學的結論,還需要各位進一步驗證。”話音剛落,接近一半的學生(正方)舉手表示同意李偉的觀點,其理由是:比如21的各個數位上數的和是2+1=3,所以21能被3整除。當然,大部分學生不同意這個觀點,反方的理由是:57的各個數位上數的和是5+7=12,雖然這個數不是3、6、9,但57恰恰是3的倍數。通過正反方的爭論,李偉茅塞頓開,立即修改了自己的錯誤觀點:假如一個數的各個數位上數的和不是一位數,并且把它的和的各個數位上的數相加,直至一位數為止,最后觀察這個數是否屬于3、6、9。這個時候,全體學生喜笑顏開,從而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3的倍數”。類似的細節處理非常得當,使學生不僅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噴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苗,教學效果美不勝收。
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述,學生一定認真領悟,而學生在探究中的不同心聲,教師更要細心傾聽,在傾聽中了解學生的思維動態,掌握學生的求知所需,發掘學生的閃光點。
教學案例3:我在小學六年級一堂復習課上,展示了一個練習題:要完成修理一段水渠的任務,若派陸伯伯單獨完成,則需要6天;假如由黃叔叔單獨修理,那就需要8天時間才能完成,問:陸伯伯和黃叔叔每天修水渠的長度比是多少?此題已知的是兩人的工作時間,而題目求的是工作效率的比,因而不能直接用時間比,許多學生采用假設法和應用分數應用題的知識順利作出了4∶3的正確解答。突然,一個女生舉報同桌的男生沒用任何的式子就寫出了同樣的答案,這是在抄襲她的答案,要求老師予以批評教育。頓時,全班幾十雙眼睛盯著這個“抄襲”的男生,那個男孩理直氣壯地做了反駁:陸伯伯和黃叔叔兩人修的是同一段水渠,這說明他們的工作總量是相等的。我現在按照比例的原理得知工作時間和工作效率成反比例,因此,工作時間比是3∶4,工作效率比就應是4∶3。頓時,大家被這個男生的創新性思維所震撼,立即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關注細節,收獲碩果。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每一個任課教師只有把握課堂全局,并從小處細節入手,才能激勵學生深入參與自主、合作探究,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但愿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構建“小細節、大文章”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
book=35,ebook=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