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實驗小學 黃惠英
創(chuàng)新“五法寶”
——小學數學創(chuàng)新教學探微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實驗小學 黃惠英
興趣,是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靈丹妙藥,是學生能力發(fā)展的巨大動力,是促進學生樂學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才能啟動思維閘門,點燃思維的火花,積極思考,積極探索新知識。
如: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數學王國”的情境:“同學們,森林中的數學王國今天要舉行知識競賽,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到數學王國中看一看,你們喜歡嗎?”隨著話音拉開布幕,出現一座美麗的數學王國,里面擺放著許許多多花花綠綠、形狀各異的物體(有長方形、正方形;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有高的、矮的;有胖的、瘦的),并設有間漂亮的房屋(屋內有格,可放東西)。同學們伴著輕快的樂曲上臺把已學過的物體放在同一格里,并分別介紹它們的特征(復習)。剩下一高一矮的物體,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圓柱。此情此景,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注意力集中,激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
操作、實踐過程是學生手腦并用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fā)展的一種有效手段。正如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苯處熞浞掷媒叹?、學具的操作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用眼看、用手動、用腦想、用口說,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的全過程。這樣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發(fā)展思維,在活動中發(fā)現問題,在活動中找到創(chuàng)新。
比如我在上一堂數學活動課時,出了這么一道題目:張師傅煎煎餅,一個鍋里最多只能煎兩個餅。一個煎餅要煎兩面,一面煎一分鐘,求:
(1)煎一個餅至少需要( )分鐘;
(2)煎兩個餅至少需要( )分鐘;
(3)煎三個餅至少需要( )分鐘。
2016年,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共同印發(fā)《公共機構節(jié)約能源資源“十三五”規(guī)劃》,該《規(guī)劃》指出:與2015年相較,2020年全國公共機構人均綜合能耗應下降11%、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應下降10%、人均用水量應下降15%,明確了醫(yī)院節(jié)能的硬指標與管理目標。此外,隨著公立醫(yī)院改革工作的深入推進,醫(yī)院經濟運營面臨壓力。精益管理成為確保醫(yī)院經濟運營的必由之路,節(jié)能管理被提上重要高度。
前兩個問題學生很快能得出正確答案:2分鐘。而第三題大部分學生回答:4分鐘。此時,我不加表態(tài),讓學生動手煎一煎。結果,在實踐中就有幾個學生發(fā)現,3個餅3分鐘就可以煎熟,而且還上臺演示,并把煎法講給其他學生聽。
世界上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得益于超常的大膽假設,在應用常規(guī)思維程序無法得出結論的情況下,不妨大膽假設,引導學生朝著與原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探索、思考問題,往往會得出新奇、美妙的結論。學生從提出假設到產生富有新意的結論,都離不開思維的創(chuàng)新。
比如:Α×2/3=B×1/4,求A∶B=()。
一看題目,學生茫然了,這種題目該如何解答?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此時教師適時提示:假設Α×2/3=B×1/4=1,學生很快就可以求出A=3/2,B=4,Α∶B=3∶8。
再比如:周長相等的正方形和圓,誰的面積大?
這里,也引導學生運用賦值假設法來猜測。設正方形的周長和圓的周長都是12.56平方米。由此可得出:
正方形的面積:(12.56÷4)2=3.142=9.8596(平方米);
圓的面積:3.14×(12.56÷3.14÷2)2=3.14×4=12.56(平方米)。
通過假設推理得到12.56>9.8596,得出結論:一般情況下,周長相等時,圓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過程。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強烈的活躍的想象是偉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毕胂笫峭ㄏ騽?chuàng)新的翅膀,它比知識更重要,可以說,一個人的想象力決定著他思維的創(chuàng)新。在教學中,我很注重發(fā)現挖掘學生自由想象的潛能,引導學生再造想象、創(chuàng)造想象,使學生思維的空間更廣闊。
比如:在教學圓柱體積時,有這么一道練習題:有一個圓柱體,底面半徑5厘米,高12厘米,把它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削成的圓錐的體積是多少?
假如沒有實物演示,該如何幫助學生理解這道題怎么削才能得到最大的圓錐?我及時引導學生通過已有的表象進行空間想象,得出結論:圓錐的底面和高要分別與圓柱的底面和高相等,削成的圓錐才會最大。通過這一再造想象,學生很快就可以算出答案了。
求異,新穎獨特,與眾不同,就是創(chuàng)新。在數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尋找創(chuàng)新的新途徑.學生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運用已有知識去剖析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
比如:糧店運來大米15噸,面粉20噸。大米的重量比面粉少幾分之幾?
學生普遍的解題方法是:(20-15)÷20=1/4,但有一個學生提出了創(chuàng)新性的思路:1-15÷20=1/4。
再如:六年四班有男生20人,女生與男生的比是3∶2,女生有多少人?
同學們經過獨立思考,列出以下五種不同的解法:
(1)20÷2×3=30(人);
(2)20÷2/3=30(人);
學生根據單位“1”的不同列出了不同算式,每種列法都體現了一種思維方式,在求異中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