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南校區) 陶志香
豐富情境創設,讓小學數學課堂彰顯魅力
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南校區) 陶志香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是最為常用的方式,良好的情境,有助于學生進行高效的數學學習。因此,教師要注意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探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使數學課堂彰顯魅力。
小學數學;情境創設;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顯然,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情境創設,可以傳遞給學生豐富的數學信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引發學生對新知學習的期待,有效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讓“課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和需求,創設豐富的情境,促使學生在情境中高效學習數學,感悟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意義。
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又服務于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在情境中學習數學,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的過程,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讓學生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到處有數學”。
在教學公倍數時,新課伊始,教師為學生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村子里住著兩個漁夫,每年他們都是從3月1日開始打魚,甲漁夫連續打3天魚,就會休息一天,而乙漁夫想多打點魚,連續打5天魚,才會休息一天。某一年的3月,有一個賣漁網的師傅,想趁他們一起休息的日子,向他們推銷漁網,可賣漁網的師傅犯了難,不知道選什么日子去才能同時遇到他們。同學們,你們有辦法幫助賣漁網的師傅嗎?(教師趁勢在大屏上出示了3月的日歷)學生們聽了老師的話很是興奮,立即投入到探索中,但學生們手忙腳亂,絕大多數學生都沒有選出合適的日子。老師微笑著對學生說:“看來,選日子肯定也有技巧,毫無方法地尋找,必然會事倍功半。下面我們男、女同學分一下工,男同學找甲漁夫的休息日,女同學找乙漁夫的休息日,然后再對照一下,看看能發現什么。”于是學生們進入了新一輪的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師從實際生活入手,將新知學習融入在情境中,讓學生貼近生活去學習,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更易于學生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學會數學思考。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也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它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思維的方向,引發數學思考。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精心研讀教材,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促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更好地去探索、去發現、去獲取。
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新課伊始,教師在黑板上寫了三個大大的“1”,學生們感到很好奇,個個瞪大了眼睛,注視著老師。教師微笑著問學生:“老師所寫的三個‘1’,你認為它們相等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相等。”此時教師趁勢用等號進行連接,然后,教師不慌不忙地在剛才的第二個“1”后面添加了一個0,變成了10,而在第三個“1”的后面連續添加了兩個0,變成了100,這時學生們都大聲地說:“不對,不對,1和10、100是不相等的,不能再用等于號了。”教師說:“你們能開動腦筋,想辦法使它們仍然保持相等嗎?”聽了老師的話后,學生都陷入了沉思之中,不一會兒,便有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可以在它們后面填寫一些單位名稱。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思路,有學生說可以寫“米、分米、厘米”,1米=10分米=100厘米,也有學生說可以寫“分米、厘米、毫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教師引導學生把它們改寫成用“米”作單位的數,得到0.1米=0.10米=0.100米,進而讓學生觀察這3個小數,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學生們自然地總結出了小數的基本性質。
上述案例,教師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找準教學的起點,靈活地創設富有實效的數學問題情境,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使學生的思維步步走向深入。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向交流的活動,教師的教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學。數學學習其實也是一種活動,它不是單純地進行知識接受,而是促使學生進行主動建構。為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將課本中的知識、結論轉化成學生的活動,提升學生的能力。
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教師就創設了活動的空間,課前讓學生準備了一些帶有包裝紙的圓柱體包裝盒。新課伊始,教師對學生說:“如果將圓柱體包裝盒的側面,用剪刀剪一刀,會得到什么圖形?”學生們猜想的結果不一,認為可能是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怎樣進行驗證呢?教師讓學生們拿出課前準備的包裝盒動手去摸一摸,剪一剪,然后和自己的同桌比一比……學生經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進行了匯報:生1: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生2: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正方形。生3: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平行四邊形。于是教師讓生1和生2、生3到講臺前面進行演示,學生們發現沿著圓柱的高剪開,才可以得到長方形或者正方形。那所得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有什么關系呢?學生們進入到了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探究中。
有句格言說:“我聽見就忘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上述案例,教師通過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探究、體驗數學知識,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總之,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學習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從而發自內心地喜歡數學,實現全面發展。
[1]金華棉.數學情境的創設應從形式走向實質[J].小學教學參考,2012(14).
[2]朱蘇龍.小學數學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分析[J].小學教學研究,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