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南校區) 黃琴芬
優化練習設計,練出無限精彩
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南校區) 黃琴芬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它不僅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發展技能的有效手段,還是教師檢驗課堂教學效果、改進課堂教學策略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注重設計趣味性練習、分層性練習和變式性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小學數學;學生;練習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不難發現,練習在數學課堂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還應重視練習的設計。因為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形成解題技能,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很多的數學教師對練習的設計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大搞“題海戰術”,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重復的練習,學生苦不堪言,被動應付,長此以往,必將阻礙學生的發展。所以,要按照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和要求,設計具有趣味性、探索性、開放性的練習,使練習不再是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的學習需要,使練習成為學生智趣雙贏的橋梁。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科羅廖夫說過:“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這就是教學的潛力所在。”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帶有趣味性、游戲性、靈活性的練習,激發學生的興趣,克服學生的厭倦心理,喚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認真地完成練習,真正使學生樂于做練習,在練習中提升。
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時,以往都是教師在大屏上出示幾組數據,讓學生判斷這幾組中的數據能否圍成三角形,顯然,這樣的練習形式機械、單一,學生毫無熱情。為了提高練習效果,教師改變了練習的形式,教師拿出了課前準備的3根小棒,向學生說道:“老師手中3根小棒的長度分別是5厘米、5厘米、10厘米,聯系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判斷一下,它們是否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學生根據課堂上所學的“三角形的兩邊長度之和應大于第三邊”,很快發現這幾根小棒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這道題目進行到這個地方,教師并沒有忙于畫上句號,而是繼續向學生詢問道:“如果允許換掉其中的一根小棒,應該怎樣換,使它可以和剩下的2根圍成一個三角形?動手試一試,并和自己的同桌進行交流。”老師的話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也帶動了學生的有效思維:
生1:索性將10厘米的小棒也換成5厘米的小棒,就可以圍成三角形。
生2:將10厘米的小棒換成9厘米的小棒,就可以圍成三角形。
生3:將10厘米的小棒換成比10小的都可以。
生4:將其中一根5厘米的小棒換成6厘米的小棒,就可以圍成三角形。
……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認知階段,上述案例中教師聯系學生的認知特點精心設計練習,看似平常的判斷題變得趣味十足,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升了數學練習效果。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由以往的統一性轉為層次性,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教育影響和主觀努力程度不同,因此教師在設計練習時應具有層次性,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進行選擇。教學實踐證明,科學的練習結構是開展有效練習的關鍵點,也是適應各層次學生學習需要的重要因素。
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后,教師就設計了這樣的分層練習:(1)基礎題:①一個長方形的長是13厘米,寬是5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厘米?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②一個正方形的邊長是13厘米,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它的面積又是多少平方厘米?(2)提高題:①一塊長方形菜地,周長是60米,寬是12米,這個菜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②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9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的周長相等,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3)拓展題:①有兩個完全一樣的長方形,長10厘米,寬6厘米,將它們拼成一個較大的長方形,有幾種不同的拼法?它們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②在一個長50厘米,寬30厘米的長方形紙板中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
上述練習的設計,教師緊密聯系教學的內容,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將練習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改變了以往“一刀切”的練習模式,充分調動所有學生完成練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個性。
在以往的練習中,大部分習題都只講究答案的唯一性,忽視了學生逆向思維能力與多角度思考問題能力的培養。新課標強調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方法,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內容設計有針對性的變式練習,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發散學生的思維,增強解答練習的應變能力,從而使練習真正服務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思維發展。
如在教學商是幾位數后,在判斷一道除法算式的商是“幾十多”“幾百多”時,很多學生由于思維定式的影響,都沒有能夠掌握正確的判斷方法,都是算出結果后才能得出結論。顯然,這樣的解題方法過程煩瑣且不科學,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設計了這樣的一道練習:□24÷5=( )……( ),當□里是( )時,商是兩位數;當□里是( )時,商是三位數。這道練習出示后,學生們通過思考,發現這道題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該題的切入角度是被除數最高位上的數與除數之間的大小關系,從而強化了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提升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上述案例,通過設計變式性的練習,可以為學生提供較為廣闊的創造空間,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開闊學生的思路,真正讓學生學懂、學活、學深。
總之,教師應充分認識練習設計的重要性,有意識、有目的地設計高質量的練習。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他們的思維,提高數學素養,實現可持續發展。
[1]薛建衛.讓“小”練習充盈“大”智慧[J].內蒙古教育,2016(36).
[2]付亞慧.優化練習設計 構建高效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