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東坎實驗小學 徐會玲
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
江蘇省濱海縣東坎實驗小學 徐會玲
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教學,能豐富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課堂存在的問題,提出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原則及有效策略。
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應用
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教育教學方式也迫切需要改革,以承載發展社會的重大責任。教師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發揮信息技術得天獨厚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使枯燥的小學數學課堂煥發勃勃生機。但如果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融合只停留于表層,或為了應用而應用信息技術,片面追求信息技術的“有趣”情境,就會本末倒置,無益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信息技術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師應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合理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和手段,將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部分教師將信息技術手段當作講授、板書一樣,只是一個傳遞工具而已,無論如何轉變形式、技術如何高超,也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價值。教室配備了電子交互式白板,但大部分只作為投影幕布使用,無形中成為了一種浪費。
誤區一:為保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放棄應有的地位。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但部分教師曲解了教改的目的,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削弱了自身在課堂中的作用,任由學生無序學習,當學生利用網絡自學時不進行監管,當學生小組討論時不去監控,就會使學習活動流于形式。
誤區二:過分依賴網絡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用“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忽略了模型、掛圖、學具等其他資源的使用,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學習“滿十進一”內容時,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教學,反而沒有讓學生借助學具去自己撥一撥來得形象直觀。
誤區三:過分偏重多種多樣的素材,而不加以篩選。教師借助網絡可以搜索到多種多樣的教學素材,但如果不加篩選,簡單羅列,就會使網絡資源缺乏系統性,缺少針對性,使學習變得低效。
1.重過程高于重結果
教師不能為學生準備多樣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供學生選擇,而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在不斷嘗試、反復實踐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能收獲成功的喜悅,增加克服困難的信心。
2.發揮主動性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常因趕教學進度,不敢將課堂交給學生。其實,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將機會、空間、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活動學習單,教師適時觀察、了解學生的想法,聽聽他們獨到的見解。
3.協同學習與個別化學習相結合
在網絡學習環境下,學生能擺脫時間、空間的限制,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自主學習。為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在交流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1.情境引入,明確目的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學生認知水平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1)創設談話情境,營造探究氛圍。教者以談話導入,提出問題,讓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中,教者運用多媒體呈現圖片,創設情境如下:“我手里拿的是一張長方形的紙,我們的教室地面也是長方形的,校外幾里外的水庫也是長方形的。請大家思考,如何知道一張長方形紙的大小,一個長方形教室地面的面積,一個長方形水庫的占地面積。”教者通過形象直觀的圖片,以談話的方式導入,能引發學生探索、操作的欲望。
(2)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如在《認識年、月、日》的教學中,教者呈現2017年年歷表,讓學生觀察年歷表,看看有何發現。教者出示情境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課題,從而引出年、月、日的學習。
(3)創設生活情境。教者聯系學生熟知的生活,創設教學情境,能幫學生建立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如在《24時記時法的認識》教學中,教者播放《新聞聯播》開始時的視頻片斷,提出問題:“這是《新聞聯播》欄目,你知道是晚上幾時播出的嗎?(晚上7時)你知道節目是怎樣預報的?(19時)這是怎么回事呢?”
2.呈現例子,提出問題
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一個知識的產生必然有其應用的地方,教師向學生呈現典型的例子,讓他們找出共同的屬性,初步感知概念。如在《負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教者向學生呈現三亞最低氣溫是零上20攝氏度,哈爾濱的最低氣溫是零下20攝氏度,提出問題:“請把題目中的數學信息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零上20攝氏度記作什么?零下20攝氏度記作什么?‘+20’讀作什么?‘-20’讀作什么?比較三亞的氣溫+20℃與0℃的高低,哈爾濱的氣溫-20℃與0℃的高低。”教者借助于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負數的意義。
又如在《直線、射線和線段》教學中,因直線、射線和線段較為抽象,教者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他們從生活實例中感受線段、直線和射線的區別和聯系。教者呈現繃緊的弦、人行橫道的圖片,讓他們認識線段,并引導學生歸納線段的特征,再從探照燈射出的光線、太陽照射的光線中感受射線的特征。
3.舉例驗證,理解知識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他們對數學的認識水平源于書本,對知識的理解也多是淺顯的、不深刻的。為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要向學生提供有意義的例子,引發學生在討論、交流、思辨時有所思考、有所發現,再次深刻理解所學概念。
4.概括總結,形成知識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體會概念的全部屬性,教師再引導學生加以提煉,并用簡練、規范的語言加以描述。如“線段、直線、射線的區別和聯系”是教學重難點內容,教者以多媒體呈現圖表,引導學生從它們的端點個數、延長情況、是否有長度、是否可以度量等角度進行比較、辨析。
總之,教師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能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將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讓學生對知識進行重組與建構,形成理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