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江津區四牌坊小學校 漆麗霞
幫助學生上臺階
重慶市江津區四牌坊小學校 漆麗霞
一進入五年級,很多學生就開始困惑:前面已經學習了四年,掌握了很多方法和技巧,并且前面四年成績還很不錯,但到了五年級就感覺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家長們更是想不通:原本自己的孩子學習一直都很好,為什么到了五年級成績下降得特別厲害?很多老師教到五年級也都有這樣的感嘆。尤其是學到“數的整除”這一單元,更加發現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越來越弱,成績越來越不理想,學生們遇到了知識的瓶頸,概念陌生,知識陌生,所有的一切都從頭開始,學生學習積極性受到很大的打擊,很多學生陷入迷茫,找不到方法,尤其是對“質數”、“合數”、“互質數”、質因數、分解質因數等概念混淆不清。有些時候上課時感覺學生好像懂了,但一做作業錯誤不斷,學生的自信心越來越不足,到后來很多學生就產生了厭學情緒。在這些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慢慢總結了一些方法,幫助學生邁上這一臺階。
自信心是一種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夠實現一定目標的心理狀態,它建立在對自我認識正確評價的基礎上。而當今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卻是自卑和膽怯,這是因為他們對自我信任和相互信任沒有正確的認識,從而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導致出現退縮或回避的消極行為,最終無法得到成功的體驗。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迫切需要讓學生正確認識自身實力,幫助學生消除膽怯、自卑,掌握樹立信心的方法,大膽嘗試,敢于拼搏,勇于實現自我價值,體驗成功,成為高素質、適應社會的人。
例如,為了讓同學們有信心學好“數的整除”這一單元,我采取了結對學習的方法,兩個結對的同學數學水平相當,這樣每次測試定下目標,相互比賽,你追我趕,學習潛力被挖掘出來,信心就大增了。不僅如此,還要學會挑戰自我,進步了就要換對手,結新對子,拋棄任何自我挫敗因素,要戰勝身上的軟弱,樹立新的目標,使自己逐步變成強者。只有通過自身努力達到的期望水平,才能取得良好的情緒反饋,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處處蘊含著數學。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從學生貼近的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巧設生活情境,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體驗“生活數學”,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展現數學的生活魅力。
例如,我在教學質數、合數的過程中,用了生活中的比喻:質數的“質”與“自”(重慶的平舌、翹舌不分)諧音,質數就是很自私的數,它的因數只有“1”和它自己,沒有別的因數,所以叫質數。而合數是表示闔家歡樂的數,說明它有很多因數,所以“合數”除了“1”和它自己外還有別的因數,這樣通過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記住了“質數”和“合數”的概念。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既道出了教學的目的,又道出了學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獲取知識,去尋求發展。數學的各個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為因果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過程就是揭示和建立新舊知識聯系的過程,任何自主探索都必須有起點,有依托,不能切斷知識之間的內存與聯系。通過引思、回顧、概括、歸納舊知,形成程序性知識,建立良好的知識網絡結構,從而大面積、高效率地進行學習活動,使自主探索成為可能。
五年級學生在學習分解質因數時,經常會把12=2×2×3和2×2×3=12混淆,尤其是差生,在這兩個算式中分不清哪個才是分解質因數,于是我根據他們一年級所學的數的分解,例如12=3+9與分解質因數鏈接起來,并比較相同點與不同點讓他們很容易區別哪個算式是分解質因數,從而達到對知識掌握的目的。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所以,我認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盡量做到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通過情景設計,讓抽象陌生的概念轉化為形象的有趣的學習,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興趣,由此讓教師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四年級中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是學生很難掌握的知識點,尤其是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學生對概念能背得朗朗上口,但一做作業錯誤不斷,這說明他們只是機械性記住,根本沒有真正理解。因此,要讓學生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是很多老師都一直探討的問題。于是,我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生活中最熟知的知識幫助他們理解,我把A×(B+C+D)讓他們理解成一個家庭有B、C、D三姊妹,媽媽買回來東西A分給三姊妹,該怎樣分才公平(學生知道必須每人都分到才公平)?于是就得到A×B+A×C+A×D,學生就理解了A×(B+C+D)=A×B+A×C+A×D。同樣,在教學乘法分配律的逆用時,我提出現在三姊妹已經長大了,需要回家孝敬父母啦,那他們應該怎樣做呢?每家都應該出同樣的錢來孝敬父母以顯公平,同理得到A×B+A×C+A×D=A×(B+C+D)。通過這簡單的生活中的事例,學生便深刻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含義,同時對學生滲透了中華民族的美德教育。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好的教學方法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能幫助學生更快上臺階,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快樂、生活的快樂、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