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燕
讓種植走進孩子的心田
文 于燕
幼兒園的種植園活動是一項重要教育資源。但是教師平時創設的自然角、種植園地基本無人問津,孩子們自己帶來的一些植物、種子和種植的一些蔬菜都說不出是什么名稱,也不會去管理、照料,一般都是老師在負責管理照料,一到寒暑假自然角、田地里的植物就死掉丟棄了,新學期開始又要重新種植。《綱要》在明確提出了“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的目標。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們充分發揮種植的教育功能,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活動來探索生命科學,獲得各種經驗。讓種植園地成為孩子喜愛的,能親身體驗的并獲得主體發展的樂園。
種植 探索能力 教育資源
我園地處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教育資源。在幼兒園,自然角種植園地是孩子們認識自然的一扇“窗”,是幼兒“身邊的農天接觸、長期學院”,是孩子樂于親近的小園地,是幼兒認識、探索動植物的窗口,它為幼兒提供了每天觀察、親自管理、動手操作的機會。本學期,我園擬定了“精彩自然角,樂活種植園”這一專題,對此我們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獲得了一些啟發。下面結合實踐案例進行一些粗淺的探討,以求種植、教育與游戲同行。
(一)室內
3-6歲的孩子已有一定的創造力和獨立性,特別是中大班的孩子他們有能力參與自然角種植園的創設和管理。老師們通過一系列問題與幼兒進行討論,如:自然角可以種些什么?如何擺放才美觀協調?如何陳列才有利于植物生長?讓幼兒共同參與有關自然角布置的討論。在共同協商討論后,將自然角大致分為觀賞區、種植區、飼養區。
(二)室外
在關注室內的同時我們本著全域化規劃原則,還關注室外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我園是一所規模較小的老式幼兒園,如何利用這狹小的空間,創設豐富的綠色園地,讓孩子在園中感受大自然呢?我們每個班級老師就帶孩子去尋找他們需要的種植場地,于是孩子們找到了廢棄的草坪、廢棄的泡沫盒、塑料筐、舊鞋、沙池等,既有陽光充足的地方,也可以充分利用有些陽光相對不足的地方,這樣孩子就有了比較植物生長情況及其環境的機會。另外中大班的孩子們還把廢舊的盒子、瓶子進行美化和改造,沿廊道、樹木四周擺放,改變了種植園地固定化、統一化的傳統模式,既增加了種植面積,又點綴了環境,可謂一舉兩得。
做好基本的工作以后,我們老師就充分利用家長園地、班級環境、幼兒園網站發動孩子們收集各種種子和植株帶到幼兒園來。孩子們紛紛帶來了自己喜歡的種子,興奮地和老師、小伙伴們進行交流,那種自豪和滿足感就別提了。
(一)發現問題
種植活動是千變萬化、真實自然、充滿生機的,很多自然資源本身就可以充當很好的探索教材。在種植過程中,不僅有花、草、樹木等植物,還有與其中共生的螞蟻、小蟲、蝸牛、蝴蝶等小動物,還有一些土壤、石塊、水等環境物質,這些都蘊藏著各種奇妙的科學現象。隨之自然就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蔬菜是怎樣長大的?”“生長需要什么?”“開花后會變成什么?”……在孩子提問后,我們老師抓住契機跟進,精心設計,有計劃、有目地帶孩子參與到種植活動中,在活動中探索發現問題的答案。
(二)契機跟進
在種植活動中,要考慮幼兒發展和教育要求,盡量讓孩子親歷種植過程,不同年齡段階段給予不同的幫助和指導。比如:我們小班孩子對種植活動完全是陌生的,為了激發孩子的種植興趣,先領著孩子在種植園里散步,欣賞花花草草,追逐蝴蝶,尋找小蟲……小班孩子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中,很快對種植園產生濃厚的興趣。對于中大班的孩子,我們根據種植特點,選擇適宜的種植方法,既要引導幼兒學會種植的方法,又要力求孩子成功、愉悅地親歷種植過程。如大班孩子在種植番茄、辣椒中,教師先教給幼兒種植的方法“栽種法”——用小鏟子挖一個小坑,把植物的根放進去,然后給它蓋上泥土、壓實,最后澆水。并提出小組合作要求,放手讓孩子自由結伴進行種植活動。活動中孩子興致勃勃:“我來挖坑。”“我來拿番茄。”“我來澆水。”在小小種植園里,孩子們分工合作,松土、栽種、填土、澆水,個個忙得不亦樂乎,很快就完成了任務。
(三)盤活資源
種植園地不僅具有觀察、觀賞等作用,更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文化。從選種到種植,從管理到收獲,這些都是一個個生動的課程。將種植活動與科學、社會、語言、藝術等領域教學結合,構建了特色的課程文化。如:小班《豆豆發芽啦》,孩子們自己給豆豆澆水,等待豆豆發芽、長大,然后認識了黃豆芽、綠豆芽;大班的《樹葉創意畫》、中班的《種子黏貼畫》與藝術結合,讓孩子們想象創造出各種喜歡的動物、植物等;大班的《有趣的根》讓孩子通過觀察激發孩子對植物探索的興趣,再結合繪本《上面、下面》進行延伸活動,孩子們在活動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上可以分為直根、須根、塊根三種。而且有的植物我們吃它的根,有的植物我們吃的是它的莖。在這些問題產生和解決的過程中,在提取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孩子們也獲得新經驗、新知識、新技能等。充分利用種植園地,建構了多彩的課程文化,發揮了種植活動所特有的價值。
(一)線上游戲和線下游戲相結合
在種植中生成一系列課程,在課程中生成了游戲。這些游戲分成線上游戲和線下游戲,線上游戲是指利用APP里的一些教育小游戲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如大班《有趣的種子》,孩子們可以通過種植游戲,了解種子生長需要什么,種子生長經過哪些階段。中班的《蝸牛》,通過游戲,孩子知道了蝸牛走過后為什么會留下痕跡,蝸牛的天敵是誰等等。這樣可以通過蝸牛的游戲情境來解決實際生活中不能理解或一時不能實現的直觀操作的障礙,增加學習體驗的豐富性和全面性。
線下游戲大大激發了幼兒種植的樂趣。如帶領孩子們走進田野觀察藤蔓植物,就可以在田間讓孩子玩“瘋狂藤蔓”的游戲,讓孩子自由扭一扭身體,學習藤蔓是如何爬到竹竿上的,再讓孩子們玩玩體育小游戲“鉆山洞”,讓孩子從藤蔓架子下鉆出來,既有趣,又能和藤蔓植物親密接觸。“有趣的葉子”是和葉子一起玩游戲,激發孩子探究葉子的欲望。
收獲后的根、莖、葉果實等也可以讓孩子們進行游戲,如:“夾種子”讓孩子在夾的游戲比賽中感知種子的形狀、大小等,練習使用筷子;“吹泡泡”利用收獲的辣椒作為吹泡泡的工具進行吹泡泡,讓孩子知道不光工具可以吹泡泡,原來我們的植物本領也很大。“蔬菜印畫”“葉子書簽”讓孩子在玩玩做做中進行創造性活動等,享受到操作的樂趣。只有這樣,種植的課程價值才能充分實現。
(二)自主觀察,豐富記錄形式
有位哲人說:世界上沒有最完美的方案,只有不斷追求完美的行動。自然角活動亦不例外。根據孩子的觀察記錄情況,及時發現問題,適時調整活動方案,采取多樣化的手段,才能保持孩子的活動興趣,提高孩子對事物觀察結果的能力。我們在引導幼兒進行觀察記錄時主要用到了以下幾種方法:
1.表格記錄法
表格觀察記錄法的對比性、抽象性更高,孩子能定期、如實地填寫自己的種植情況,也能及時發現種植中出現的問題。如在黃豆的種植中,有的孩子種植的黃豆發芽了,有的卻發霉了。通過表格觀察記錄,能清晰了解黃豆發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激發了他們的觀察興趣,提高了他們的觀察能力。
2.照片記錄法
照片觀察記錄法能更系統、完整地讓幼兒感受觀察物,也是一種直觀的觀察記錄手段,孩子們特別感興趣。結合照片孩子們基本上都能自主地介紹在觀察中發現的秘密,大大地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能力和觀察能力,收獲特別大。
3.標記記錄法
在記錄植物長得多高時,小朋友在盆里插上一根小棒,將植物與小棒進行比較,然后做好標記。經過一段時間,隨著植物在不斷長高,小棒上留下的標記也逐步上升。
4.繪圖記錄法
我們發現孩子的記錄能力有限,他們能觀察,也能把自己觀察到的東西用語言給表達出來,但他們用筆記錄的能力還是不夠的。于是,我們引導孩子運用畫圖的記錄方法,如:第一次觀察黃瓜種子時,黃瓜冒出了小芽;第二次觀察時,小芽長高了,葉子慢慢變大……幼兒不僅能大膽地記錄下自己觀察到的情況,還能激發幼兒對大自然、對植物的熱愛,增強孩子們的責任感和任務意識。
孩子們在自主參與種植和管理的過程中,既能鍛煉多種運動能力,也能獲得很多植物與動物關系的知識,如:菜花與蜜蜂、蚯蚓與植物等。在參與種植和管理的過程中,孩子對很多植物的生長過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對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等有了對比性的了解,通過各種感官感知植物的特性,對各種植物的播種、收獲時節的不同有了認識。對于植物產生的一些重要變化,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比較觀察和討論,盡可能用語言加以描述,發展觀察能力和比較能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審美能力、數量概念、責任意識與同伴的協作能力、計劃能力等都可能得到發展。我們的種植不只是為了好看,而且是為了孩子的發展。
幼兒園的種植園地,是孩子們喜愛的小樂園。我們要真正了解孩子們的需要,從孩子們主體發展出發,創設豐富的種植園地,讓綠色的植物充盈著幼兒園的每個角落,讓那些鮮活的生命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田,伴隨孩子們成長。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南宅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