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施永芳
幼兒園幾何形體教學的研究
——大班立體圖形的教學方法
文 施永芳
文章淺談了大班幼兒立體圖形的教學方法:觸摸感知、自然測量、重疊比較、粘貼活動。
立體圖形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由兩個概念構成,一個是數,一個是形,這兩者都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數學被這兩個概念牢牢地系在物質現實上,比較抽象的方面聯系到數,比較直觀的方面關系到形,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幾何形體是對客觀物體形狀的抽象和概括,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認識幾何形體是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它能幫助幼兒對客觀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體做出辨認和區分,發展他們的空間知覺能力與初步的空間想象力,從而為小學階段學習幾何形體做好準備,學前期的幾何形體認識包括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認識兩部分,而立體圖形又包括球體、圓柱體、長方體和正方體,大班階段的幼兒要做到認識球體、圓柱體、正方體、長方體,知道這些形體的名稱和基本特征,還能區分平面圖形和幾何體,我通過自己在大班立體圖形教研的探究,進行了小小的嘗試: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幼兒認識物體的形狀不只是在視覺感知過程中實現的,同時也通過觸摸的動作,并借助語言表達來實現多種分析器的協同活動促進了幼兒對形狀更準確地感知。教幼兒認識幾何體時,要讓幼兒充分用手去觸摸,擺弄幾何體,感知幾何體的特征等,例如,教幼兒認識球體時,教師準備各種大小不同的皮球、乒乓球、玻璃球等分發給幼兒,讓他們充分用手觸摸,感知其渾圓光滑等特征,然后還可以讓幼兒擺弄這些球體,請他們將球放在桌上,甚至在地上滾動幾下,看到球體能向各個方面滾動,而且滾來滾去都是圓的。
教幼兒認識幾何體時,可用小棒測量正方體的棱,使幼兒知道正方體的各條棱都是一樣長的,測量長方體的棱,知道長方體的棱有長有短,相對的幾條棱是一樣長的,也可以用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的紙片為工具,測量正方體、長方體或圓柱體幾個面的大小,從而認識各幾何體的特征。例如,認識正方體時,以正方體積木為教具,教師可選用一張與這塊積木的面等大的正方形紙為測量工具,把正方形紙分別重疊在正方體和積木的面等大的正方形紙為測量工具,把正方形紙分別重疊在正方體積木的每個面上,看看幾個面是否一樣大小,再數數有幾個正方形的面,讓幼兒認識到正方體有6個一樣大小的正方形面,也可讓幼兒認識到正方形與正方體的不同之處,辨別平面與立體的差異。
運用重疊比較法認識圖形是在已經認識了某些圖形的基礎上,再把要認識的新圖形與認識過的相近圖形重疊,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掌握新的圖形名稱及其特征的一種方法。把兩個不同的幾何體進行重疊比較,也是認識幾何體的一種有效方法,它能突出幾何體的異同,使幼兒在原有幾何體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知識,例如認識長方體,也可以運用已經認識的正方體與長方體進行重疊比樣,要求長方體兩個對稱的側面與正方體的面一樣大,讓幼兒看到長方體也有兩個面,但它的六個面與正方體不一樣,不是一樣大小的,長方體有4個面是長方形的,還有兩個面可以是長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的。
讓幼兒進行手工活動,通過對紙張的裁剪、粘貼,使幼兒具體感受到立體的東西是由面來構成,感受到幾何體面的大小及其數量等特征,例如,認識正方體時,先發給幼兒每人一張涂了6種顏色的硬紙片,教師出示用同樣紙片做成的正方體,把它一一拆開,讓幼兒形象地看到它有6個一樣大的正方形的面;再把它粘成一個正方體,使幼兒對正方體有一個初步的形象的認識;然后讓幼兒把自己手中十字形的硬紙片做成正方體,通過這樣的粘貼活動,使孩子認識幾何體及其特征,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動手操作的能力。
1.尋找活動
引導幼兒按老師要求尋找與幾何體相似的物體,可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中,在布置好的環境中,或運用記憶表象來尋找哪些東西是正方體的,哪些是球體的等等。
2.制作活動
在紙上畫有各種圖形,請幼兒將圖形卡沿線剪下,然后按虛線折疊后將粘口處涂上膠水粘合起來,說說它們是什么形體。
3.分類,排序活動
幼兒按幾何體的特征正確地進行分類,給幼兒各種幾何體,讓他們按一定規則進行排序,加深對幾何體的認識。
4.拼搭活動
各種大小的積木都是較好的幾何體,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構思,根據幾何體積木的特征選擇最適宜的積木正確放置,拼搭成小木房、大輪船、滑滑梯等形象,不僅可以加深對幾何體的認識,同時也學到了拼搭的技能。
“教有法而無定法”,教學方法是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彼此應互相滲透、交融,各種各樣教育方法交替使用更有利于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更能有針對性,創造地進行幼兒數學啟蒙教育,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通過以上實踐,我已初步從幼兒身上看到了立體圖形教學的可行性,看到了在學習知識的背后,幼兒思維、推理能力的提高過程,這一過程既可增長幼兒的聰明才智,又可逐步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增強創新意識。
(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育才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