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興樹
教育要呵護生命中的野性
■魯興樹
現代社會,“野”這個詞,仿佛越來越顯得彌足珍貴。因為野外的環境越來越小,野生的生物越來越少。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語境下,“野”還是質優、味美、安全的代名詞。“野”仿佛從貶義慢慢演化成褒義。教育,本來似乎與“野”對立,因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化野蠻為文明。可是,隨著人性中的“野”逐漸泯滅,隨著教育功能的異化,“野”成了教育亟待重視的培養目標,成了教育的呼喚。
其實,學校教育能否培養野性,曾有人表示過懷疑。被譽為“美國的孔子”——愛默生曾斷言:“摧毀舊世界或建設新世界的巨人,不是出自那些陳腐的教育體制將他們的創造力消滅殆盡、因而變得迂腐不堪的人當中,而是出自具有天真未鑿的野性人當中。”事實上,也確有很多偉大人物或未受充足的學校教育或中途輟學。美國《時代》周刊曾公布了10位最著名卻沒拿到畢業證書的成功人士,其中就包括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未受學校教育洗禮而成為杰出人物,在中國歷史上也不乏其例。漢高祖劉邦出生鄉野,沒有什么文化,可是他建立了強大帝國。秦始皇文化不高,居然統一了六國,統一了度量衡。
教育或許真的不能培養野性,但可以呵護野性。
教育要把呵護野性放到尊重人性的高度來重視。野性即本性,是敏感、進取、富于創意、勇于冒險、敢于征服、追求獨立、渴望卓越成就的本能,是人性中最鮮活的因子,沒有野性的人性是不健全的。由此,不重視野性的教育就是不人道的教育。我們的教育不能因重視知性而忽視野性,不能因注重文明而忽視本性,不能真的淪為“肉雞式教育”和“羊式教育”。
教育要把呵護野性放到戰略的高度來重視。中華民族有著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文明,但歷史上,我們沒少被外族欺凌。有人甚至將此歸因為:中國的文化太過于“文明”,以至于迂腐,所以導致人的本性不能釋放。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妥當,但現實中,由于家庭的溺愛、圈養式的學校教育,再加上“符號化”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孩子缺乏野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已經成為國家崛起、民族振興的重要障礙。
令人慶幸的是,我們已經有這樣的一些學校,他們已在自覺或試圖呵護兒童的野性。如常州市銀河幼兒園致力于通過開展野趣體育來勃發幼兒的生命活力。據說,成都一所小學為了培養野性,把玩彈弓引入課堂;深圳的一所小學以一座群狼雕塑作為學校的標志,用來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且不論這些舉措能否真正培養野性,但最起碼他們有了這樣的意識,并且邁開了第一步!
最后,我想引用丹麥哲學家歌科加德的一段名言作為結束語:“野鴨或許能被人馴服,但是一旦馴服,野鴨就失去了它的野性,再也無法海闊天空地自由飛翔。”
(作者為江蘇省常州市教育報刊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