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柏廬實驗小學 朱嫻蓉
鍛煉學生思維,提升數學素養
江蘇省昆山市柏廬實驗小學 朱嫻蓉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數學素養包括很多方面,是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體現。數學思維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學學習的根,可以說,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
作為課程目標之一的“數學思考”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數學思考彌散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解決問題之中,融合于數學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和分析、整理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數學知識的應用。
以《找規律》一課為例,在本課中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多樣的解題策略,感受優化解題策略的過程。
1.體會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在學生創造的規律:一綠一紅2個為一組的基礎上,老師提出問題:“照上面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個是什么顏色?”問題提出后,老師并不急于呈現最佳算法,而是讓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自己尋求解決策略。學生通過思考,想出了畫圖、列舉和計算等多種策略解決這個問題。雖然有的策略不成熟、較煩瑣,但都一一肯定了學生的思維成果。其間,學生和同伴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成果,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又有利于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另外,老師又將列式計算的策略作為重點,和學生一起分析了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又突破了難點。
2.優化解題策略
對于在交流中出現的豐富多樣的策略,我們有責任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辯訴,以明確哪些方法是簡捷高效的,哪些是通俗易懂的,哪些對后續學習有促進作用,哪些會妨礙今后的學習等等。我認為,在尊重學生個性化方法的基礎上,有評論、有選擇地評選出最佳方法,并提倡學會一兩種方法,對學生提高其學習能力以及從小學會擇優而用的思想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就像剛才的15顆星的問題,除了這三種方法外,可能還存在著更多的方法,但就這三種方法,我們也可以發現其有著各自的優點所在:第一種畫圖,很直觀,容易理解,但隨著數字變大,使用就顯得太煩瑣;第二種奇偶數,不是所有情況都適用,如果一組是三盆、四盆、五盆或更多盆組成時,就不容易看出類似的特點了;第三種,體現出了數學的抽象性,雖然只有一個除法計算,但其中卻包含了好幾項需要清楚理解的知識點,思維難度較大。正因其抽象性,這一方法適用于任何情況。綜合比較,計算這一方法是最佳方法,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先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解決第一個問題,接著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問題解決,這時,有的同學就會選擇其他同學所講到的好方法來解決問題。隨著數字的變大,學生都放棄了一、二兩種方法,這讓學生經歷了自己優化方法的過程。接下來就是最優方法(計算)的強化鞏固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逐步體驗數學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靈活性,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形成“擇優而取”的學習精神,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所在!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理解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在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教師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機會,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每一節課的開始部分做好學習新知的準備和思維方法的鋪墊,找準學習的“最近發展區”,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感知素材,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提出討論的問題,形成學生的問題意識。
1.在興趣中提出問題
數學課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是比較枯燥乏味的,許多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把學習數學當成了自己的負擔。小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較差,他們對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事物比較敏感、好奇。針對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插圖、直觀的教具、學具及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激發其學習興趣,把那些從現實生活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數和形的概念,具體形象地重現到課堂上,引導他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抽象的數學概念。
如在《找規律》中:課一開始,我在課件中出示8張反面的撲克牌,用猜牌游戲深深地吸引住學生,學生從一開始的不確定到最后的信心十足,然后我乘機問學生:“為什么一開始猜不準,現在卻越猜越有把握?”這個問題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同時,又喚起了學生對“規律”的有意注意,增強了課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然后我又通過多媒體播放了一組生活中的周期排列現象:日出日落、春夏秋冬……讓學生在美中感受生活中的周期現象。
2.在操作中發現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借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在本課教學中,在探索完主題圖的規律后,老師改變了教材靜態呈現知識的方式,設計了用五角星擺周期規律的學習活動,以活動為主線搭建探究平臺,刺激學生多感官全方位參與。事實證明: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獲得了發展。每個小組都擺出了跟老師不同的規律。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不僅對周期性規律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更促進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用更熟練、更完整的語言來敘述周期性規律,這就提醒我們:學生確實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教學中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探究的機會,讓他們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差異,從而能在互動交流中學會自我完善、自主建構新知。
課堂上組織數學活動,改變了一種靜態的教學,給了數學課堂一種蓬勃的生機。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在自主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給學生動手的機會、思考的空間、創新的余地,讓學生靈活地運用了數學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信,有效地組織數學活動,激活學生的思維,將會成為伸展兒童生命靈性的根基。
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不斷體驗的、慢慢積淀的過程。我們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更多地關注如何挖掘數學知識本身的內涵,設計富有邏輯性的數學活動引領學生層層深入;在課堂教學中,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維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或解決數學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問題意識,學會數學思維,領悟數學精神,體驗數學價值,將數學素養的形成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并有效地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持之以恒,學生的數學素養才能真正得到培養和提升。